到排莫村過吃新節
吃新節是苗族慶祝豐收的隆重節日。「吃新」意為「吃新米」。過節時,人們要穿上盛裝,舉辦鬥牛、跳蘆笙等慶祝活動。吃新節的節期大約在農曆的八九月間,以稻穀成熟為標準,即便在同一個鄉,各村的吃新節也會有先有後。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吃新節或許是唯一沒有確切定期的節日。
聽到排莫村要過吃新節,我們更改了行程,趕了過去。排莫屬丹寨縣,是群山中的一個苗家村落。山路狹窄,一邊山坡陡峭,有落石塌方;另一邊山谷幽幽,遠方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夜宿
暮色時分,到了排莫。大山中的夜色來得很快,車未停好,四周便黑了下來。在貴州,經過村寨,你不用為吃喝發愁。見是遠方的來客,村民們會熱情地打招呼:「吃了沒有」?「到家裡吃飯吧!」。節日期間,作為客人,無論認識與否,你在苗寨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我們被安排去一戶人家住宿。這家的吊腳樓立於山坡上,出來迎接是女主人和兒媳婦。女主人身材不高,戴著頭帕,兒媳婦20多歲,身著藕荷色的碎花襖,圓圓的臉上有一對明亮的眸子。
按苗家的規矩,客人在主人家留宿,男女要分室而眠,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於是,我們中有些人只能睡在廳里。主人抱來了干稻草,在地下鋪了厚厚的一層。兒媳婦脫掉鞋,把乾草踩實,再鋪上單子。怕我們冷,家裡人又抱了四五床厚被子來給大家蓋。
女主人和兒媳在鋪稻草 張曉東拍攝
生平第一次睡在苗家的吊腳樓,樓板散發著松木的芬芳。山寨的夜是溫暖的,但我卻合衣而卧,輾轉難眠。
村裡的雞叫了幾遍,幾縷微光從樓板的縫隙中射入,不知名的鳥在屋外的樹叢中啁啾,天終於亮了。
跨出吊腳樓,薄霧如潮水般涌動。山谷、林木一片迷濛。稍傾,陽光刺破雲霧,先是山頂、樹梢,繼而半個山坡都沐浴在金光之中。
今天是吃新節,好日子趕上了好天氣。
吃新節的慶祝活動要中午12點以後開始。主人再三邀請,我們只得留下吃了午飯。為村民的熱情好客所感動,我們拿出錢要付食宿費,但主人全家堅決不收。僵持不下,只好說:這錢算是我們捐給村裡吃新節的,請你們代轉。一家人這才讓兒媳婦接過了錢。
梳頭
說好的,這家的兒媳婦領我們去吃新節會場,我們則要看看她梳頭。
苗族男女自古有蓄髮綰椎髻於頭頂的習俗。現今,為了方便,青年男女已不再刻意蓄髮。但每逢出嫁,節日,女性都要梳發、盤頭,有的還將假髮、毛線摻雜在頭上盤成各種髮髻。
兒媳坐在矮凳上,給她梳頭的是婆婆。兒媳的頭髮不夠長,婆婆便取來了兒媳以前剪落保存的頭髮,摻在真發中編成一條長辮。一邊編,婆婆一邊從地上的盆中沾水定型,再用黑絲線一段一段的仔細紮緊。兒媳端坐,舉鏡觀看,聽憑婆婆擺弄。我曾問這家的兒媳:非梳頭不可嗎?回答:過節怎麼可以不梳頭!後來才明白,苗家女節日梳頭不僅是重要的禮俗,還有其實用意義:不梳高髻,那滿頭的首飾怎麼交代?
婆婆前前後後忙活了一個多小時,巧妙地把兒媳的長辮在頭頂盤成了圓形的高髻,最後再插上銀梳和銀簪,整個髮型光潔、利索。我問:這頭你會梳嗎?兒媳羞澀了,說不行,還要靠老人來梳。
大家把手機拍的照片給婆婆和兒媳看,倆人都喜滋滋的。
日升中天,村寨熱鬧了起來。窄窄的村路上,商販們支起了各色貨攤。在鄉村,集市總和節日形影不離。村口的牌樓前,攔門酒的隊伍已兩邊排開。有車進村,蘆笙吹起,苗家女們便端著碗上前敬酒。
車都要停,酒都要喝,沒有人會拒絕。人們的笑容,映在淺淺的酒碗中。
張曉東拍攝
沈虹拍攝
沈虹拍攝
斗牛
鬥牛是吃新節最吸引人的娛樂。苗族自認為是蚩尤的後代。傳說中的蚩尤銅頭、鐵額、牛首、人身。牛是苗族崇拜的圖騰之一,人們敬牛、愛牛。鬥牛有著敬祖以及展示勇敢和力量的意義。
排莫村的鬥牛場是山坡上的一塊凹地。靠村道的一邊是出入口,其餘三面修建了廊亭和看台。鬥牛,有表演賽和正賽之分。正賽有嚴格的競賽規則和操作程序,有名次和獎金。表演賽只是牛主協商同意,放出牛打給大家看,雖分贏輸,不記名次。
表演賽開。牛主們牽牛進場,拍打著牛屁股,叫喊著,促其相鬥。往往幾個回合下來,高下已見分曉。有的牛才戰了個把回合,便扭頭逃遁,對手見狀,不依不饒,窮追不捨。圍觀者笑聲四起,大喝倒彩。敗牛的主人便趕緊牽牛離場。
又有一對大牯牛入場。一隻膘肥體壯,一隻筋腱發達。這對冤家不用主人催動便頭對頭頂在了一起,四角相撞,咔咔做響。二牛怒目圓睜,四蹄蹬地,尾巴狂甩,發狠相爭。其中一頭的脖頸被對方的角尖劃破,鮮血淋漓,卻毫不退縮,愈發鬥狠。雙方你來我往,勢均力敵,酣戰之處塵土飛揚。四周的觀眾也緊張起來。一邊為雙方喝彩;一邊議論哪頭牛更強。這時裁判席上一聲號令,場中早有套腳師麻利的將早已準備好的粗繩套住牛的後腿。人們一擁而上,將纏鬥不休的雙方拉扯分開,這叫「勸牛」。按規則相鬥6分鐘後不分勝負,就要停斗將牛分開,所謂「平局不傷牛,兩邊都歡喜」。
排莫村的鬥牛要進行兩天。按體量分為大牛組、小牛組比賽,最終各組決出冠亞軍和第三名。村民們很愛惜自己的牛,怕牛受傷,一些人甚至不願意讓牛參賽,所以比賽沒有獎金是不行的。大牛組的冠軍獎4000元,亞軍獎3000元,第三名給2000元。小牛組的冠軍獎則是5000元。
給牛測腰圍張曉東拍攝
表演結束,正賽即將開始,場地中央點燃了煙花炮竹,瀰漫的硝煙和飄動著彩旗卷在一起。
主持鬥牛賽的是一幫年青人。他們忙碌著賽前的各種準備,放起了暖場的音樂,其中一個小夥子的手機中傳出了老鷹樂隊的《Hotel California》,這多少令我詫愕,但旋即便釋疑。在互聯網時代,村寨里的年青人手中的手機早已不僅僅是通訊工具。
阿能
裁判席正中坐著的是阿能——一個身材短小精悍,面色黝黑的苗族小夥子。昨夜我們進村正為何處停車而糾結時,光著頭,穿圓領線衫,斜挎著包的阿能走了過來。聽說我們是來過節的,便安排我們到他朋友的表妹家(即前面提到的那位兒媳婦)住宿。之後,又請我們到他家吃晚飯。
村寨的路燈搖曳而昏暗,阿能家的吊腳樓有些老舊。廳堂里坐滿了人,除了從外村趕來過節的七大姑八大姨外,還有阿能外地的朋友,大家圍坐在矮桌前笑語喧嘩。晚飯是苗家的節日菜肴:酸辣味的燉肉燉菜和糯米飯、大米飯。
耳朵上夾煙者是阿能張曉東拍攝
阿能姓楊,父親已故,母親是村裡的蠟染能手。阿能曾在福州上過農業學校,畢業後去過內地一些城市打工,頗有些閱歷,有個女朋友在石家莊。
聊天中得知,阿能是這次村裡吃新節的組織者之一。吸引我們到排莫的那篇《金秋十月,約你來過吃新節》的帖子,就是他們發布到網上的。問他為什麼參與組織吃新節?他說,他和村裡的年青人想把民族的傳統習俗保持下去。又說,這次過節有人想拉贊助,也有廠商要贊助,但被他們拒絕了。他們不想讓節日的商業味太濃。問他:將來會留在村裡嗎?回答:看看再說。言語中有著遲疑和猶豫。我們隨意聊著天,阿能的舅舅過來給大家敬酒,母親殷勤的給大家添飯。阿能是個忙人,席間接了幾個電話,抱歉說還要跟夥伴們商量過節的事,便起身匆匆地走了。
來排莫前,我們走過了貴州的一些村寨。有的村寨靠旅遊而發展、致富。但商業的味道也愈加濃厚,原生態的韻味已蕩然無存。
排莫這個小小的村寨,阿能這些懷著美好願望的年青人,最終能抵禦得過洶湧而來的商業化浪潮嗎?
無人能回答。
從四面八方來過吃新節的人越聚越多。排莫村的女人們在自己的家中從從容容地收拾整齊,插花戴朵地走到街上;從外村趕來的女人們則攜帶盛裝及首飾,找個安靜之處,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披紅戴綠,「現場」裝扮起來。
白領苗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耀眼的便要屬苗家的女子了。姑娘們頭戴銀冠,頸掛銀圈,耳垂銀飾,腕穿銀鐲,渾身珠光寶氣,在陽光的照耀下閃亮奪目。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們款步而行,比美斗姘,吸引著異性的目光。年輕的媳婦們雖不戴銀冠,卻也頭箍彩帶,高髻上插滿銀雀、銀梳和頭花,同樣光彩照人。
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姑娘們緩步走向會場
排莫村女性的盛裝很有特色。她們身著寬袖上裝,下穿長裙,腰系大紅色或繡花的腰帶;衣服的前襟、袖口、盤肩、後腰配以五彩斑斕的綉片,儀態大方,鮮艷亮麗。她們的服裝上點綴著各種蠟染的圖案,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裝背部有8個同心的旋渦狀紋飾,左右肩袖處也繪有旋渦狀的紋飾。這些紋飾精美細緻,如行雲流水,顯現了高超的蠟染工藝。
凡到貴州的人,都會為苗族的盛裝讚不絕口,這些盛裝做工考究,樣式漂亮,種類繁多。就連研究服裝的專家們也不清楚苗族的服飾有多少種。我查了資料,僅丹寨縣的苗族就有8個支系,其服飾風格各有不同。排莫村的苗族為「丹東支系」,人稱「白領苗」,因其上裝背部有白色的蠟染圖案而得名。
苗族的服飾不僅精美,而且承載著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與古老的風俗信仰。「白領苗」服裝上那些旋渦狀的紋飾,又稱「窩妥」,有著不為人知的蘊意。有人說那是祖先在遷徙途中經歷過的無數激流惡浪的印記;有人說那是苗族長鼓鼓頭和牛頭上的毛旋的抽象表達;有人說那是鳥類的古老的圖形,反映了民族的圖騰崇拜……
美麗而神秘的「白領苗」!
蘆笙舞
村中一片平整的稻田便是蘆笙舞台。稻已收割,水已乾涸,一叢叢的稻梗恰如大地天然的紋理。幾個小夥子吹起了蘆笙,姑娘們隨即跟上。蘆笙舞不僅是節日之舞,也是男女青年的愛情之舞,樂曲和舞蹈會催生情愛的種子,青年們往往利用跳蘆笙舞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隊尾戴頭帕無頭飾者為苗族中年婦女
更多的人走進下稻田,舞蹈的圈子越擴越大。悠揚的曲子在空中飄蕩。小夥子們前俯後仰盡情吹奏;姑娘們步履輕緩,身體微擺,銀飾閃亮。圍觀者中,不時有人加入舞圈。一位老者對我說:看,老婆子們進來了,花樣變了。原來一群中年婦女也加入了舞圈,但舞步的變化我卻看不出來。蘆笙舞分三步,五步或者七步,動作上分「踩」「跳」兩種,是苗族最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蘆笙手在隊前領舞,舞者列隊而隨,逆時針環繞而行。清代《苗仿記》中記載:「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前;女振鐸繼於後以為節,並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女人們振鈴而舞的場面,見不到了。現在的女人們手中拿的則是花毛巾。當然,還有手機。
陽光有些灼人,村寨里的歡樂氣氛愈來愈濃。
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要離開排莫村繼續我們的行程。
我走到高坡上,腳下的田野中是歡快的跳著蘆笙的人們。遠山如黛。
張曉東拍攝
在大山的褶皺里,這些苗家男女以吃新節的方式感恩著大自然的賜予,傾訴著他們內心的喜悅。當然,這節日也是他們傳播親情和愛情最好的場所。
善良、淳樸、勤勞的人們,祝福你們!
TAG:半日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