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是究竟的「舍」

什麼是究竟的「舍」

佛教認為,人類的解脫是個不斷捨去妄想的過程,舍識、舍欲、捨身、舍法等等,至於到達無心無著的純凈。這種舍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正見。但怎樣處理對「佛法」的舍呢,怎樣面對佛教自己的「解脫論」?都知道,學佛求解脫,首先是一個「取」的過程,最初都有一個「學」的過程。佛教認為,要處理好「取」與「舍」的關係,學佛者最初對佛法「取」是為了最後的「舍」,真正的「取」佛法的過程是個在心裡不斷「舍」去世俗束縛的過程,到種種束縛都舍了。真正的佛法也就會了,這時的舍就是真正的取。真正通達佛法了,必然是一個內外大「舍」,到達清凈,這就叫解脫。

具體說,我們在佛法中求解脫,必然先有佛法的基本智識,這是入門的必要。隨著修學的深入,所學所取的東西漸漸地對心中與已有的東西發生了作用,心靈開始起了變化,漸漸地認識到了一切事物和認識的根本道理,即是漸漸有了輕鬆明晰的感受。後來這種感受就趨向於「空」「舍」,漸漸地捨去惡,捨去善,捨去學,捨去舍,後來佛法也沒有了,剩下一片光燦燦的大好世界,就是達到了」究竟」境界。

一般社會所讚揚的道德、善舉,以及佛教為方便而立的善業,清凈,涅槃等,也要隨著大舍而捨去。人間的善業、福德雖是正當的,是人類生活必須求取的,這僅限於世俗生活的利益和價值,以解脫者的眼光來看,人間的德業追求是無止境的,同樣具有苦海無邊的性質,在根本上是不究竟的。所以,用福德的積累來評價人的價值,不僅是不對的,而且是走錯了方向。達摩大師說梁武帝寫經造像「並無功德」,是從心地說的,對解脫來說,福德只是資糧,同時也是拖累,最終要捨去,「法」也要捨去,無有解脫,無有涅檗,佛門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佛法的「不二」性是以空、舍為基礎的。

經驗世界、理性世界與真如是同一的,只是因「見」而有別,由別而有不同的名相。在解脫者看來,解脫的方法、解脫的過程、解脫後的境界都有一個「不二」的特點,世出世間是不別的,不僅其差別不存在,一切關於「不別」的描述也都是不恰當的。所以,更深一層還要合去對專事「差別」的文字和思維的內在依戀,直趨佛陀所示的「如」的真實境界——當然這是不可思的。解脫的心是空明的,我們的歲月,歲月中的事物,歲月和事物的種種痕迹,一切都是活活潑潑的自在,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然而,一切也都處在言說世界裡,一切都是言說:一旦言說成了世界,世界就是有形式而刻板的;一切因言說而具有的事物都是決定、有限,分割了的東西。解脫就是要從這裡開始,要解除語言的定義,解除確定性,脫離對主觀世界的形式的依靠,擺脫用語言思維的習性,到「性空』里過著清凈的生活。這裡的語言、污染、真如都是空的,心無掛礙,心是自在的、解脫的。

千萬不可用「發展」的眼光看,認為人的心體先有一個自在的「凈」體,然後被塵世事物污染,再去修行,轉染成凈而得解脫。不二的原則總是佛法的一般,染凈之「轉」是不存在的。煩惱與菩提之間的「修」也是多餘的,沒有真隔,只是「念」轉。現象都是假名相,理論是假名的世界,「假名相」即是正觀成就,當認為「假名相」的認識也是多餘的時候,真相就顯現了。還是《心經》概括得好,無知亦無得。解脫對「修行」的粘著,解脫對「解脫」的渴望,解脫對「解脫境界」的依戀,沒有解脫的時候是真的解脫。

摘自《甘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隱寺 的精彩文章:

傳記 懷海和尚

TAG:靈隱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