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僻遠小山村 來了3萬人

僻遠小山村 來了3萬人

春意盎然的白雁坑村

村裡每年都有新變化

今年整個春節,馬良松幾乎沒有空閑,張羅著接待一批批的遊客。

「正月初二,家裡就來了20多個嵊州遊客。今年已接待5批、100多個遊客了。」3月6日,在馬良松家裡,他淡然地對記者說,似乎已習慣了忙碌。

馬良松的榧緣農莊

馬良松是浙江省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村民,自家開了農家樂,取名榧緣農莊。白雁坑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遺迹資源,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地質文化村。據通源鄉鄉長錢杭棟介紹,從2015年下半年動工到2016年11月基本建成,地質文化村完成了科普小路(游步道)、科普長廊等建設任務,並實施了新建停車場、平整道路等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

「自從建設地質文化村以來,村裡每年都有新變化。環境好了,村民開辦的農家樂多了,遊客逐年增長,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委會主任斯柏榮介紹說,2017年,來到白雁坑村的遊客達到3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4676元。「村裡的農家樂,已從2012年的2戶增加到目前的14戶、170個床位,到今年6月,又將新增40個床位。」

我們也參與了建設

「我們村民也參與了地質文化村建設。」馬良松告訴記者,村裡有四五十個村民參與了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修建游步道、長廊、護欄等。「村幹部一再叮囑我們,這些東西是留給下一代的,必須保證工程質量,不能做成『豆腐渣』工程。」馬良松說,「地質文化村建成後,住在我家的遊客說,你們村的工程做得很漂亮,山上的游步道鋪得平整,穿著高跟鞋也能走路。聽了遊客的話,我心裡很舒坦!

村民一起參與建設的 科普小路、

長廊、指引牌和觀景台

地質文化村的游步道有3000多米長,鋪設的塊石路面蜿蜒貫穿於巨石、榧林之中。說起村民參與地質文化村建設的事,斯柏榮接過話題,「修建游步道的塊石,都是村民從四五百米以外的地方運進來的。運到山腳後,村民們再把塊石一塊塊從山腳抬到山上。」

取石為啥捨近求遠?「因為地質文化村景區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景觀,建設不能就地取材,否則環境被破壞了,景區就不美了。」斯柏榮告訴記者。

今年要開第二家『農家樂』

村裡的半山腰,「西白農莊」的牌匾十分醒目,這是61歲的村民斯林福開的農家樂。老斯指著農莊後面的一幢已經結頂的三層樓房說,這是他家正在建造的第二處農家樂。他告訴記者,由於來的遊客多了,西白農莊床位不夠,於是去年在兒子的宅基地上建了民宿,計劃今年下半年營業。「這個新建民宿,裝修檔次肯定要超過西白農莊。」斯林福自豪地說。

斯林福的西白農莊和正在建造的第二處農家樂

看到村裡的農家樂旺了,本村一些在外經商的村民也回來發展。今年40多歲的劉小川把在嵊州市區經營了20多年的麵館關了,利用自家房屋在村裡搞起了農家樂。

馬良松是木工,家裡共5口人,平時除了經營農家樂,還承接裝修活,兼做香榧、茶葉生意,去年家裡有二十多萬元的收入。「現在白雁坑的名氣大了,就連村裡出產的香榧也跟著提高價格了,每斤價格比附近的村高出20多元。」馬良松說。

共同講好地質故事

在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的推動下,白雁坑村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省宜居示範村、紹興市農家樂特色鄉鎮、嵊州市民宿重點村。嘗到了地質文化村建設的甜頭,村民對發展的願望更為迫切。

斯林福說,眼下村裡發展的瓶頸是交通,從鄉政府通往村裡的道路只有4.5米寬,旅遊大巴開不進村裡,拓寬道路是當務之急。此外,村民們希望把村裡還沒有開發的地質遺迹開發利用起來,讓遊客能看到白雁坑村更多的美景。

村民們想到的,也是幹部們的所思所想。地質文化村景區里,有一幢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的二層黃泥房正在裝修。「今後,這裡將作為地質文化村的展示廳和地質文化工作室,用來展示和研究白雁坑村的地質文化。」斯柏榮說。

白雁坑村地質文化工作室

時任通源鄉黨委書記、現任嵊州市鹿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的汪美芳是地質文化村建設的力推者和組織實施者。她表示,「在鄉村振興的熱潮中,地質文化村的發展要以地質文化為載體,進一步挖掘和提升地質文化內涵,更好地發揮廣大群眾在參與地質文化建設、傳播地學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共同講好地質故事。」

嵊州市國土資源局黨委副書記張劍斌表示,要適度向白雁坑村傾斜用地指標,加快農村私人建房審批,助推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要幫助加快白雁坑村地質文化工作室建設,把它作為科普和宣傳地質文化的陣地,為保護和開發利用全市其他地質遺迹資源積累經驗。

來源:浙江國土

照片部分來源:通源與民宿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紹興國土 的精彩文章:

TAG:紹興國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