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間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戰報
原標題:抗美援朝期間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戰報
作者|李愛平
來源|《新聞與寫作》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自戰爭爆發次日至戰爭結束,新華社持續報道朝鮮戰況,戰報是所採用的主要報道形式之一。
戰報,是及時報道戰爭過程中戰役、戰鬥情況和戰局發展態勢的一種新聞體裁,內容一般包括戰局概況、戰績統計、對戰役或戰鬥背景與經過的簡述、對該戰役(戰鬥)意義的簡短評價等。它能夠及時傳遞戰場信息,幫助後方讀者和前方將士了解前線作戰情況和戰局變化。
1950年10月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進犯。10月19日,根據中共中央決策,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入朝參戰,拉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序幕。抗美援朝期間新華社所播發的戰報中,有4條出自毛澤東之手。新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國內新聞選1949-1999》收入了這4條戰報,電頭時間依次為:1950年12月1日、4日、6日和31日。編者加註說明:「這4篇消息均為毛澤東主席為新華社親筆撰寫」。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部隊發起入朝作戰的第一次戰役並獲得勝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遭到這次戰役的打擊,但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仍企圖迅速佔領全朝鮮,於1950年11月24日發動了所謂「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部隊進行了入朝作戰的第二次戰役,共殲敵3.6萬餘人,迫使「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局。
毛澤東的4條戰報,均寫於第二次戰役期間。其中12月1日的戰報以「本社(註:指新華社,下同)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部隊記者」的名義,綜述第二次戰役第一階段的戰況,在對戰役背景及敵軍兵力部署做出說明後,報告了戰役打響以來中朝人民軍隊所取得的戰績。
12月4日的戰報,是以「本社記者從朝鮮人民戰場發來的消息」的名義,報道前線最新戰況,傳遞了我軍即將攻佔平壤的重要信息。毛澤東寫完這份戰報後,於12月5日1時指示時任新聞總署署長的胡喬木:此件請即刻廣播,並於5日見報。
12月6日,中朝人民軍隊收復平壤。接獲前方報捷來電,毛澤東寫下一條短小精悍的戰報:「本社記者從朝鮮前線報道:朝鮮人民軍和我國人民志願軍本日解放平壤。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侵略軍以及李承晚匪軍殘部,向平壤以南潰退。朝鮮人民軍和我國人民志願軍的正規部隊,於十二月六日下午二時進入平壤城。」並指示胡喬木:即刻發廣播,明七日見報。這條僅有84個字的戰報播發時,距事件發生只有幾個小時,成為報道中朝人民軍隊攻佔平壤的獨家新聞,一經播出,震動中外。12月31日的戰報,以「本社朝鮮前線記者」的名義對第二次戰役東線戰況進行總結。東線作戰於12月24日結束,中朝人民軍隊從長津湖一帶一直打到東部沿海咸興、興南地區,迫使美軍從海上倉惶撤退。毛澤東以生動的筆觸寫下這份戰報,我軍的英雄氣概和敵人的狼狽情態躍然紙上。
毛澤東所寫的戰報,全無一般戰報羅列數字、枯燥乏味的通病,堪稱戰報中的精品,為戰報寫作提供了經典範例。其特點,一是視界開闊,氣勢宏大,多從戰場全局著眼,在宏觀態勢上落筆,全景式展現敵我雙方的較量和勝負。這是由毛澤東所處的地位決定的。無論是戰役開始前的醞釀籌劃、排兵布陣,還是戰役進行中的調兵遣將、決策制定,均在毛澤東的直接掌控之中。他與一線最高統帥彭德懷經常是一日數次電報往返,對戰局變化、敵軍動向瞭然於胸。運筆行文,自然有他人所不能及的境界。特點二,是動感強,有生氣,多以「正在進行時」為主要表現時態,一掃戰報通常採用「過去時」表述所帶來的沉悶呆板。如12月1日戰報寫中朝人民軍隊「正以排山倒海之勢,跨越高山大川,銜尾急進,追殲逃敵」,12月4日戰報寫平壤城內之敵「正在罪惡地屠殺人民,焚毀物資及該城發電設備,大火瀰漫平壤城」,以及「攻勢正在發展中」、「現正聚殲中」、「殘敵繼續殲擊中」、「正向平壤方向攻進中」等表述,都突出了戰報的動態性,渲染出濃郁的戰場氣息。特點三,文字凝鍊,語言生動,遣詞用字精當而形象,這從12月31日戰報的一段文字中即可窺見一斑:「美國侵略軍雖仗恃著優勢的空軍、坦克和大炮,在沿海地區並有海面艦隊炮火、飛機的掩護,但在中朝兩國人民勇士們的錘擊下,美國侵略軍仍被打了個大敗。他們丟棄了輜重、坦克、卡車,一路上遺屍累累。中朝人民的勇士們從長津湖地區打起,經過二十多天的積極圍擊、切擊、追擊,直打到東部沿海咸興、興南地區,像趕鴨子一樣,把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了。」此外,「交番掩護,節節南逃」、「恐慌萬狀,急於逃命」、「聞風喪膽,倉惶南逃」等描述,均以寥寥幾字,將敵軍潰退之態勾畫得宛然在目。而且毛澤東所寫的4條戰報,不論長短,均不分段,起承轉合,收放自如。鋪陳時千軍萬馬,場面壯闊;收束時斬截利落,無一贅語。
1950年11月17日,毛澤東曾指示胡喬木「一切有關朝鮮主力戰場的新聞都應將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部隊聯在一起說」。寫作這4條戰報時,毛澤東親身垂範,每條戰報都是不止一次地將朝中部隊並提。這幾條戰報的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是首次公開使用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稱。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發布關於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在修改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起草的這份命令時,毛澤東將原文中的「支援軍」改為「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稱正式確定。當時,一方面為達成軍事上出敵不備的突然性,一方面為避免同美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志願軍入朝作戰高度保密。士兵均摘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帽徽和胸章,幹部則改穿朝鮮人民軍軍官制服。在10月19日誌願軍入朝當天,毛澤東致電各大中央局,明確指示出兵之事「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作任何公開宣傳」。10月21日毛澤東又致信胡喬木,請其注意在四五天內不要在《參考消息》上登載外國通訊社對志願軍的反映。而到了毛澤東撰寫這4條戰報的時候,志願軍已獲取第一次戰役的勝利,第二次戰役正在順利推進,外國通訊社關於志願軍英勇作戰的報道已是連篇累牘,保守秘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在1月4日的戰報中,毛澤東使用了「我國人民志願軍」這一稱謂在12月6日的戰報中,又在標題內首次使用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名稱。從此,「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公之於眾。
※日本戰敗後,裕仁天皇為何最終沒有退位?
※陶斯亮:媽,大哥的父親究竟是誰呀?
TAG:世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