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是道,是醫道

中醫是道,是醫道

中醫是道,是醫道

《黃帝內經》曰:「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帝曰:善。……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素問·著至教論)這裡明確指出:中醫是道,是醫道。這應當是中醫的正確定位。

何謂道?《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上)。陰陽是中醫的基礎理念。「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何謂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25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勢成之。」(《道德經》5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21章)「容」和「蓄」同意,大德所「容」所「蓄」之「物」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是恍恍惚惚,恍惚中有像、有物(症像、病物)。「道」字拆成兩部分即為「首」和「辶」,首,即頭腦,人的頭腦隨物、像的恍惚而走動,辨「像」、識「症」。在窈冥之中尋找「精」(病本),並能找到「信」(病機),即打開病本的「鑰匙」。「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道無鬼神,獨來獨往。」(素問·寶命全形論)。

中醫在似此似彼、真真假假、恍恍惚惚之中辨「像」、識「物」,把握病機。例如,7.9案,肆食生冷,積聚乃生。血瘀沖任,傷及胞宮。寒從熱化,局部生熱,虛熱上浮,鼻頭、耳輪紅,躁動碰牆,一派熱像,然而,著衣厚於常人,手足涼,表明是假熱之像。鳩尾至陰交穴一線及肓俞穴硬疼,是痰血積聚之實證,然而,氣短神疲,骨瘦如柴,此大實有羸狀。此例真寒假熱、假虛真實,寒熱錯綜,恍恍惚惚。以仲師「大黃蟅蟲丸」為主方,得以痊癒。再如7.1案,面色黃白。卧而無力翻身。腿絲毫不能抬起,小腿肌肉萎縮,上肢也痿弱不用,一派虛像。然而,按壓腹背四肢穴位,幾乎諸穴都疼。大便不下。斷定是假虛真實,瀉實而愈。再如6.3案,腳脖子疼是「苗」,是表象,「根」在腹,不拔根,只割苗,苗更旺,以致再貼止疼膏無效。再如,4.6案,全身不適。多家醫院檢查結果是:心肌缺血,腦供血不足,腎有些問題,吃藥無效,同時,右眼有白外障,接近瞳孔,某醫院說:要換眼角膜,另一醫院說:沒事。給了點眼藥水。莫衷一是。又如,1.11案,見風肚疼、1.18案,見風出汗。以上所舉可謂「虛虛實實、恍恍惚惚」。「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醫者遵經守道,才能把握病機。

面對病體「模糊」而「恍惚」。醫之「首」隨之而「辶」。 在「窈冥」之中,「比類奇恆」,獲得其精(病本),找到其信(病機),把握住病機、靈活應對,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等。

「東郭子問於莊子:『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西醫也有道,也是「恍兮惚兮」。否則,那麼龐大的科研隊伍在幹什麼,還不是在「恍兮惚兮」中尋找他們想要的「物」嗎?然而,卻不知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的道理。比如2.2案,患者胸、臂疼痛,甚至夜間疼醒,儀器檢測結果:沒有病;而以「肺疽」治癒。再如2.3案,吞嚥有礙,雙關不見,便如羊糞,醫院檢查是胃炎;按噎嗝治癒。又如2.10案,西醫診斷為「胃痙攣」,服藥又添新病,以「虛勞里急」治癒。還如2.18案,B超子宮後壁有腫物,CT仍然看不清是什麼,核磁共振是子宮肌瘤;中醫四診比類,在「恍惚」之中看到的是「腎癰」,在少腹後壁。剖腹後證實:瘤子在子宮頸後。以上實例說明,西醫面對患者有時也是「恍兮惚兮」。「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素問·六微旨大論)許許多多的病,西醫仍然搞不清病因,其治療也只能是模模糊糊試著來。百多年來廢止的西藥比常用的500味中藥還要多。這些都是西醫清清楚楚科研出來藥品,結果,不得不稀里糊塗地廢掉。西醫今天的困局,在於其不認道、不遵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氏醫道 的精彩文章:

TAG:封氏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