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得最好的殲7比殲10還晚首飛,卻只造幾十架就停產
國產殲-7戰鬥機是中國空軍裝備數量最大的二代機,它的生產從上世紀60-70年代貫穿至2000年後,2000年後生產的最後一種型號就是殲-7G,雖然被譽為改進得最好的殲-7,但由於晚於殲-10批產,它製造數量較少,也很少亮相,近期軍網英文站就披露了它的訓練情況。
圖片:殲-7G無框風擋特寫
軍網英文站的最新圖片報道顯示,北部戰區空軍某部的殲-7戰鬥機近期進行了火箭彈實彈打擊地面目標的訓練,這種殲-7是雙三角翼氣動布局,而且還採用了無框風擋玻璃,這是它和殲-7E型戰鬥機顯著的不同之處,雖然是一個遠景鏡頭,但這毫無疑問就是殲-7G戰鬥機。
圖片:打祖傳火箭彈的殲-7G,軍網英文站圖片
根據公開資料,殲-7G戰鬥機在2002年才首飛,而殲-10戰鬥機是1998年首飛,2003年裝備的,殲-7G比殲-10還晚一點。殲-7G型用了比較多的新技術,機頭進氣道調節錐內,採用了體積小、性能出色的國產SY-80型小型脈衝多普勒(PD)雷達,搜索距離在30公里看似不遠,但卻具備下視下射能力,這一點具備了三代機的特徵,對殲-7G來說也夠用了。
圖片:SY-80小型PD雷達
殲-7G作為殲-10剛剛裝備時小批量生產的過渡型二代機,出生之時就已經面臨落後的局面,因此用了很多手段提高近距格鬥空戰能力。
能夠使用頭盔式瞄準具是它一大特點,中國空軍引進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後,其配套的頭瞄簡單實用,因此後來實現了國產化,廣泛裝備殲-10和殲-11戰鬥機,殲-10所用的TK-10系列頭盔,殲-11用的TK-12系列頭盔都有一個支架,可以方便的加裝這種頭瞄。
這種頭瞄比起現在各國三代半和四代機流行的頭盔式顯示器要簡單很多,它和機載雷達可以交聯,飛行員可以通過圓形玻璃片中獲取敵機所處方位的簡單火控信息,因此可看到哪、打到哪,極大的發揮了具備大離軸攻擊能力的霹靂-8B型空空導彈的潛力,使用這種頭瞄德國空軍米格-29戰鬥機和R-73空空導彈,給西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片:國產制式頭盔瞄準具
殲-7G還沿用了殲-7E備受好評的雙三角翼氣動布局,深挖了戰機的近戰能力。由成飛和西工大聯合研製的這種雙三角翼帶有前緣機動襟翼,讓殲-7E比老式的殲-7B爬升率提高24%,瞬時盤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鬥能力提高84%,綜合機動性提高43%,綜合作戰能力提高35% 以上,而且殲-7E的最大航程增至2200公里,比經典型殲-7和米格-21的約1500公里顯著增加。
圖片:殲-7G
2002年首飛殲-7G,批產已經晚於2003年裝備的殲-10,在解決了一些的問題後,殲-10戰鬥機很快就大批量生產了,因此殲-7G的產量只有區區幾十架,這種地表最強的米格-21直系後裔,因為缺乏超視距空戰能力,雖然通過魔改把近戰能力發揮到極致,但也挖光了所有的潛力後光榮停產。
本文是騰信新聞和天天快報首發文章,任何違法轉載、抄襲將面臨巨額罰款
『作者:烏龍防務評論(微信公眾號:wulongfangwu1 ),喜歡我的觀點,就在騰訊新聞客戶端和天天快報上關注我吧!任何未經授權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TAG:烏龍防務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