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蟹還會發生這個病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一、河蟹「水癟子」現象的
基本情況
河蟹「水癟子」病症最初出現在5月份,7月以後,「水癟子」現象的範圍逐步擴大(此時河蟹剛剛完成第三期脫殼),直至較大範圍發病。其主要癥狀為河蟹體色青嫩、腹部色質泛灰白色,背殼、腹甲硬化不完全;附肢長期不堅硬、空癟;絕大部分病蟹仍然可以繼續蛻殼;解剖後發現肝胰臟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肝臟細胞、組織也不同程度受損,嚴重者肝臟顏色呈灰白色;河蟹腹腔積水、水腫;病蟹因肝胰臟腺損害程度不同,輕微損害的可以正常進食,中等損害的攝食量明顯下降,嚴重損害的則完全不吃食、空腸;有些病蟹鰓絲不正常,呈現灰黑色或炎性水腫。出現此類癥狀後多數病蟹並不會馬上死亡,但一旦發病則往往難以治癒。後期如因管理不善,河蟹會陸續出現死亡,即使不死亡,到上市時河蟹也無膘、肉質不豐滿,市場不接受。調查發現,2015年河蟹「水癟子」病害發生區域廣,特別是河蟹重點養殖區發病更為嚴重。多數塘口發病河蟹佔總數的10%~20%;約5%左右的塘口發病較為嚴重,約2%的塘口最為嚴重,基本處於絕收、放棄狀態。當時有不少塘口河蟹病症有逐步加重的現象,河蟹吃食量僅為正常量的30%~50%,基本不能進食的病蟹後期也會陸續死亡。
二、河蟹「水癟子」
現象的思考
出現河蟹「水癟子」病害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思考後初步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幾類情況:一是興化地區河蟹養殖戶對蟹池清塘習慣於使用菊酯類清塘,並且使用劑量無統一標準,有隨意加大用量的現象,這種現象極易引起河蟹肝胰臟受損傷;二是由於5-6月份特殊天氣影響,陰雨天多、光照少、溫度低,水質狀況較差,加上部分養殖戶習慣使用阿維菌素等藥物殺滅輪蟲等浮遊動物。因阿維菌素毒性大,高溫時節使用,使用劑量控制不好,稀釋不均勻使用,極易造成河蟹中毒,破壞其肝胰腺組織,引發細菌繼發性感染、擴散和肌肉水解。特別是在河蟹脫殼時,藥物對河蟹的生理代謝有更大的影響;三是某些地區的蟹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底膘差、抗病力弱;四是部分河蟹養殖塘口水草生長過好,水體pH嚴重超標,有些已突破9.5以上,長期會對河蟹生長發育不利;五是池塘底質惡化,會相應地產生一些內源性毒素,長時間存在會造成河蟹肝胰臟損傷。六是據江蘇省淡水所魚病室檢測,曾取樣的6份樣品中均檢測出的肝胰臟富含微孢子蟲。可以這麼說,微孢子蟲可能是引起河蟹「水癟子」的一個誘因。因微孢子蟲寄生在河蟹肝胰臟等組織器官里,易破壞其組織器官,吸取組織器官里的營養,同時可能會分解產生一些毒素,加重對河蟹肝胰腺等組織的毒害,從而會誘發產生河蟹「水癟子」。
三、建議防治對策
針對河蟹「水癟子」現象,建議採取下列防治對策可一定程度上減低河蟹「水癟子」現象對河蟹養殖的影響。
1.放養經消毒處理的優質蟹種
無論是自繁的蟹種還是異地購買的蟹種,均可能帶有致病微生物。生產過程中,即使是健壯的蟹種,也難免有病原體寄生。清整消毒後的池塘,若放養未經消毒的蟹種,就有可能帶入病原體,遇到適宜的條件,病原體就會大量繁殖。蟹種消毒一般採用浸浴法,即將蟹种放入適當濃度的藥液里,經短時間的葯浴,殺死蟹種上的病原體。一般選擇專用苗種浸泡劑如苗復康或蟹凈浸浴,或8毫克/升硫酸銅、20毫克/升高錳酸鉀、5~10毫克/升聚維酮碘、3%~5%的食鹽水中任一種作浸浴劑,浸浴時間依據蟹種的大小、體質、氣候、水溫及藥物濃度來靈活掌握。
2.科學投喂優質餌料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投喂的餌料主要有河蟹配合飼料、螺螄、冰鮮魚,另搭配少量的大麥、小麥、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飼料。養殖中應強化精準投喂技術,主要按照「兩頭精,中間青」原則。3-4月為恢復體力階段,以顆粒飼料+小雜魚為主;前期(5-7月)以顆粒飼料為主;中期(8-9月)以顆粒飼料+植物性飼料為主;後期(10-11月)以顆粒飼料+小雜魚為主。如果單純投喂冰凍時間過長的小雜魚,特別是海魚,一定要進行消毒處理。一般可採取高溫蒸煮或碘液、氯製劑消毒,以減少病原的帶入,確保河蟹養殖安全。
3.適時調節水質、改良水體
一是定期排除老水,加註新水,保持合理水位。從春季放養到夏季初池塘水位保持0.6~0.8米,7~10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6-8月份,水溫較高,每隔4~5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4~1/3。換水時採取「邊進邊排」的方法,換水溫差不要超過±3℃,但要注意的是河蟹蛻殼期不能換水。一般選擇晴天下午13時-16時,陰雨天半夜或凌晨注水。9月份,氣溫下降後,每隔10~15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4~1/3。二是使用水質改良劑調節、改良水質。通常採用沸石粉、明礬等水質改良劑來調節、改良水質。沸石粉用量20克/米3,明礬用量為3克/米3;三是潑灑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物製劑調節、改良水質;四是潑灑生石灰調節、改良水質。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季每隔15~20天一次,用量為5~10千克/畝;五是在生長旺期,一般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氧化分解底改或生物底改,以徹底改善底質狀況,確保水質良好。
4.提高河蟹的免疫力,增強抗應激能力
在河蟹生長旺季(每年5-8月),在飼料中連續性投喂或在一般養殖周期,可採取連續投喂15天,間隔15天後,再連續投喂添加免疫多糖、免疫蛋白、蝦蟹多維等。
5.及時合理補充河蟹生長所需的有效鈣
在河蟹脫殼旺期,向池塘潑灑活性鈣或離子鈣,增加水體易於吸收的離子鈣,幫助河蟹順利渡過脫殼關,同時也提高河蟹免疫力及抗病力。
6.使用外消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來降低其損失
一是可選擇二氧化氯、聚維酮碘溶液或戊二醛溶液等溫和性消毒劑消毒水體,兌水全池均勻潑灑,隔15天後再使用一次,效果為佳。二是在飼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粉或10%恩諾沙星粉+大蒜素粉+免疫多糖或免疫蛋白粉,連用5~7天,一般很快可控制其感染率,減少相應的損失。
7.嚴格合理控制池塘的水草密度
保持水草的密度占池塘的30%~50%,根據季節特點合理調整,過少要及時補充,過多要及時清除,同時要加強水草的養護與管理,使水草達到凈、新、嫩、旺等特徵,保證水草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江蘇興化市漁業技術指導站吳加平 張鳳翔 韓 玲
※還在為投飼犯愁?魚類投飼策略研究匯總
※綜合利用凈化區是提高工業化養殖效益的關鍵措施,這個縣在凈化區進行了三種模式試驗,保持了凈化區的良好水質,畝效益還提高2000多元
TAG:科學養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