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后」的人……

她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后」的人……

主播:一知 | 作者:一知

宣太后一生執政41年,她是秦惠文王之妻,秦昭襄王之母,秦始皇之高祖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太后的稱謂由她而使,也是中國歷史上首位臨朝執政的太后,開創了女性執政的先河。這位歷史上真實的秦宣太后一生有多麼的傳奇?她是怎麼死的?兵馬俑是不是為她陪葬的呢?秦宣太后這個不平凡的女人身上還有什麼秘密呢?別急,且聽一知慢慢為你揭開謎底。

宣太后的傳奇一生

羋八子,即宣太后。楚國人,秦惠文王眾多后妃之一。根據史料推算,在秦惠文王去世之時,羋八子也就剛剛三十齣頭,羋八子的「八子」什麼意思?八子,秦、漢皇帝侍妾稱號。地位在皇后,夫人、美人、良人之下,七子、長使、少使之上。當時,她的兒子秦昭王即位之時,年齡還不到十歲。

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太后的人,為了保住兒子的王位,她聯合自己的哥哥對秦國王室進行了一次大清洗,除掉了秦惠文王的眾多兒子和結髮妻子,開始了對秦國政權長達四十一年的控制,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后妃執政的先河,她還被認為是秦兵馬俑的主人,她就是秦宣太后,又稱羋八子。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強人,竟然在正史之上留下了幾段風流韻事。

由於宣太后早年守寡,歷史劇《羋月傳》熱播後,網路上就流傳很多關於宣太后的風流韻事。有的故事確實是有歷史文獻依據的。據了解,史書記載中共有三例:

其一,《戰國策·韓策二》記載:公元前307年,楚懷王派兵包圍韓國的雍氏(今河南禹州東北)。韓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國求援,但秦國軍隊一直按兵不動。韓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秦國儘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見尚靳時對他說:當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時,大王把大腿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體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時,我卻並不感覺到重,這是因為這樣對我比較舒服。因此秦國要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就無法解救韓國。而且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以千計的財物,這對我和秦國又有什麼好處呢?

其二,誘滅義渠。義渠,為古西戎之國,在今甘肅、寧夏一帶。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踞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舉攻佔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著秦和義渠摩擦又起。秦國乘義渠國內亂,派兵攻打義渠,並平定義渠內亂,義渠便臣服於秦。此後雙方時戰時和。於是宣太后改變過去軍事上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而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與義渠王私通,以墮義渠戎王之志。她書請義渠王於甘泉宮,讓其長期居住,並以優厚的生活款待他。後義渠王同宣太后生有二子,使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34年後(前272年),宣太后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接著發兵攻打義渠,義渠國亡,領土併入秦國。對於這件事,著名秦史研究專家馬非百認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秦集史》)

其三,《戰國策·秦策》記載了宣太后的另一風流韻事。秦宣太后在六七十歲的時候,看上了秦國大臣中的魏丑夫,並作為男寵。特別是在宣太后臨死之前提出要讓魏丑夫為其殉葬。後由於庸芮的說服,才打消了這一念頭。

宣太后之所以如此風流,除了年輕守寡以外,與她來自於楚國有關係。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點,也與當時的秦社會風俗有關係,當然也與她掌握著大權有關係。

宣太后是怎麼死的?

宣太后是個很複雜的一個女人,她對權力的渴求超過了任何人,因為秦昭襄王尚且年幼,所以在他執政前期都是他的母后,宣太后執政,在羋八子一手掌權期間,她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秦國消滅了義 渠這個部落,而在內朝,則重用白起和魏冉,白起主要負責軍事,白起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而魏冉主要負責政事,秦國的大小事務 基本被魏冉包攬。宣太后、穰侯魏冉等人牢牢控制了中央權力,直到秦昭襄王上台了三十多年後,才把權力交付給自己的兒子,此時她 的兒子也已經五十多歲了。

雖然宣太后說是兒子尚且資歷清淺,需要「扶上馬送一程」,其實就是宣太后太迷戀權力握在手上的感覺了。太后專政三十餘年,她的 弟弟魏冉出使外國,從來不請示,她的兒子涇陽君等懲處斷罰隨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從不請示。

秦昭襄王身邊的人從侍衛到軍隊 、大臣,都是宣太后的人,司法、行政、外交、人事都是宣太后極其她背後的集團的人。實際上,整個天下的真正主人就是宣太后,在 這種情況下,秦昭襄王想要拿回自己的權力。

五十多歲的秦昭襄王遇到了范雎,范雎要秦昭襄王勇敢捍衛自己的權利,建議他廢掉太后。范雎提出了「強幹弱枝」的建議,當時秦昭 襄王一見到范雎就向他訴說了,自己的苦衷,他對范雎說:「本來是很早就想見你的,最近我要處理義渠王的事情,又要向太后請安… …」而范雎直接點出了秦昭襄王的擔憂,說:「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 ,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太后等人的專權是范雎的憂患更是秦王的擔憂之處,不過在范雎的建議下,秦王狠心廢掉宣太后,當時掌握權力的「四貴」都被驅逐出都城到封地,他們也就在自己的封地度過了晚年,應該都屬於自然死亡。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於芷陽驪山(今陝西西安臨潼區驪山)

兵馬俑是不是為秦宣太后陪葬的呢?

這裡有兩種說法。其一:秦始皇兵馬俑是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這本是不爭的事實。可是,最近卻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兵馬俑是為秦宣太后陪葬的。

可又有人提出秦宣太后的晚年無權無勢,是很悲慘的。在這樣的形勢下,秦昭王不可能為宣太后修建大規模的陪葬墓。因此,規模巨大的兵馬俑陪葬墓與宣太后是沒有關係的。退一步講,秦宣太后有大規模陪葬墓的話,也不會用兵馬俑陪葬。因為,宣太后沒有領兵打過仗,生前沒有同兵馬在一起,死後怎麼會用兵馬俑陪葬呢?還有宣太后的墓在芷陽,位於驪山西麓,不在兵馬俑坑所在地。宣太后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如果高祖母的墓在兵馬俑坑所在地,自詡「上薦高廟,孝道顯明」的秦始皇,就必然要避讓,不會在這裡修建自己的陵墓。

其二:對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一觀點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在對秦陵提出質疑之後,陳景元進而提出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為何說兵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她的陪葬呢?

陳景元認為歷史上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但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二公里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囊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外,在兵馬俑的身上也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一些兵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所著衣服,非常鮮艷,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在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疑似為秦宣太后的姓。

定性秦始皇陵方圓一定範圍內的出土物為皇陵陪葬並不是基於某個孤立的判斷,在皇陵東邊離外牆350米處,考古隊員發現了17座皇子、公主的陪葬墓;在離外牆800米處,發現了100多座馬廄坑;在皇陵外城與兵馬俑之間是流水沖刷出來的古河道,從地理上看,那裡沒法設陪葬坑,到離外城牆一千多米的地勢寬處設兵馬俑陪葬坑很合理。同樣,在兵馬俑中有銅戈上刻字「三年相邦呂不韋」,僅一號坑前的五個探方內就出土了刻有「四年」、「五年」、「七年」等字樣的十餘件銅戈,這些字樣實際上就可以成為確定兵馬俑年代的直接證據。又如像「十六年寺工『某』造」的字樣,「寺工」作為中央管理手工業的一個官署,只有在秦始皇時代才有。

如果兵馬俑真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麼哪裡是宣太后的陵墓呢?目前考古學者還沒有發現足以與兵馬俑品配的宣太后墓。

誠然陳景元有些質疑有一定的道理,也說明當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研究還應進一步地深入探討。但考據學上強調「孤證不立」,就是單獨的一個例子是不能證明一個事物的真實性的。儘管陳的觀點很有幾分道理,但孤證不能立,至少憑藉現有證據而斷定「兵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為時尚早。

往期經典閱讀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一知之所知

歷史|禮儀|文學|雜談|小說

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知之所知 的精彩文章:

TAG:一知之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