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朗傳統文化與即興舞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大朗傳統文化與即興舞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蓮水緣》即興舞蹈結合傳統故事,受到群眾喜愛 本報記者 韓曉初 攝

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李健武 通訊員 葉惠濤)3月10日下午,大朗鍾氏祠堂,「朗藝講堂」2018年第二期《蓮水緣》即興舞蹈上演。活動中,三位青年舞者結合大朗傳統文化,通過即興舞蹈方式,演繹了大朗蔡邊鍾氏歷史名人鍾渤與妻子袁氏的動人古老愛情故事。一時間,雕欄玉砌古色古香,盈盈舞者心隨形動,整個場景如詩如畫。當天的「朗藝講堂」吸引了超過三百多名文藝愛好者到場觀賞。

據了解,「朗藝講堂」是大朗的「朗字型大小」系列文化品牌之一,由大朗鎮宣傳文體局、大朗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自2015年5月以來,「朗藝講堂」已成功舉辦了超過40期高水平的文學藝術講座。大朗鎮委委員葉淑帆表示,一直以來,「朗藝講堂」通過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獲得了市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在全鎮營造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這一次把課堂搬進鍾氏宗祠,與青年舞者共同奉獻了一場舞蹈盛宴,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讓觀眾在現場可看、可聽、可動、可玩,共同感受舞蹈「形、神、意」三者統一的和諧之美,更好地讓市民得到藝術的熏陶,進一步提升全鎮的文化藝術氛圍。

即興舞蹈

展示大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唔種(中)白米種(中)紅米!」 3月10日下午,在古老美麗的鐘氏宗祠,伴隨著粵劇演員娓娓唱來,三位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者吳沙、栗斌、李程樂,導演、舞蹈家劉元鑫(友情出演),以及東莞本土舞者、大朗傳統粵劇傳承人、麒麟舞民間藝術傳人等,藉助古老服飾、書卷、筆墨紙硯、麒麟舞等元素,在音樂的烘托之下,通過即興舞蹈,演繹了大朗蔡邊鍾氏歷史名人鍾渤與妻子袁氏的動人古老愛情故事。只見雕欄玉砌古色古香,盈盈舞者心隨形動,傳統與現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整個場景如詩如畫,讓現場三百多名觀眾如痴如醉。

如此驚艷的舞蹈是如何產生的?大朗文廣中心的吳沙告訴記者,她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後,就來到大朗文廣中心工作。不久前,她在《大朗姓氏探秘》一書之中讀到《唔種(中)白米種(中)紅米》的典故,便到鍾氏祠堂實地走訪,被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吸引,讓她有了一展舞姿的渴望。吳沙把想法告訴了栗斌、李程樂等兩位同學以及導演、舞蹈家劉元鑫,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於是,在四人的合作下,《蓮水緣》得以問世。

吳沙表示,即興舞蹈是一種向外而通內的真實表達與釋放,這次的《蓮水緣》舞蹈力求突破時間、空間、主題、意義等限制,隨心、隨意、隨性而舞,無時無地釋放心靈,在創造真實的身體藝術的同時,展示大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文化品牌

「朗藝講堂」堅持每月一期

「朗藝講堂」是大朗的「朗字型大小」系列文化品牌之一,由大朗鎮宣傳文體局、大朗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自2015年5月以來,「朗藝講堂」堅持每月一期,已成功舉辦了超過40期高水平的文學藝術講座。

據介紹,「朗藝講堂」以「兼容並取、賞學並重」為特色,強調知識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以「講解」+「互動」的形式,以音樂、舞蹈、攝影、文學等不同領域為內容,融欣賞性、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先後邀請了古琴藝術嶺南派傳承人王可遜、知名學者胡野秋、青年歌唱家齊亞男、著名設計師韓劍飛、姜昆弟子安冬等文化藝術界名人到大朗分享他們的藝術經驗,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面授實用知識,與大朗群眾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樑,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這座城市的氣質,同時也改變著這座城市人們的習慣。

大朗鎮委委員葉淑帆表示,一直以來,「朗藝講堂」通過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獲得了市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在全鎮營造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這一次把課堂搬進鍾氏宗祠,與青年舞者共同奉獻了一場舞蹈盛宴,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讓觀眾在現場可看、可聽、可動、可玩,共同感受舞蹈「形、神、意」三者統一的和諧之美,更好地讓市民得到藝術的熏陶,進一步提升全鎮的文化藝術氛圍。

據了解,近年來,大朗打造了「朗字型大小」系列文化品牌,包括「我是民星」「毛織風情文化節」「朗讀親子館」「朗藝講堂」「陽光文化之旅」文化巡演、「少兒才藝大賽」等。同時,還出版了《大朗姓氏探秘》《大朗文叢》《朗讀》《聚焦大朗》系列書籍,進一步擦亮了文化品牌,產生了一大批精品佳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該鎮文化藝術取得了極大的發展。

歷史典故

故事取材於《大朗姓氏探秘》

三百多觀眾在蔡邊鍾氏祠堂觀看《蓮水緣》

《蓮水緣》取材於《大朗姓氏探秘》一書中的「唔種(中)白米種(中)紅米」典故。據書中記載,鍾渤是大朗蔡邊鍾氏歷史名人,他娶了石碣袁氏女子後,二十一歲以儒士應試,其連襟亦以諸生應試。岳父看不起寒酸的鐘渤,只贈予紅粟當資助,而連襟則厚贈路費和白米,結果鍾渤中舉,連襟落選。捷報傳來,袁氏高興得跳起來:「唔種(中)白米種(中)紅米!」從此岳父不敢小看鐘渤,索性讓他在自己家中居住,讓他隨榴花村鍾琪安心學習,直到成名,《東莞詩錄》存鍾渤詩十二首。

《蓮水緣》的名字則取自鍾氏祠堂的門聯「蓮峰綉挹,潁水源來」。取其中兩個字「蓮」與「水」,何況蓮與水本來相生相依,水是蓮之源,蓮依水而生,相互之間傳承延綿,是謂緣。

舞者聲音

「這是一次大膽創新的藝術嘗試」

「《蓮水緣》即興劇對我說來是一次有意義的藝術嘗試。舞者通過即興舞蹈的方式來呈現一個傳統故事的故事線,他們根據故事中的角色進行創造性演繹。他們既是表演者又是創造者,這是舞者與自我的內心對話,也是與觀眾的真心獨白。舞蹈是心與心的交流,希望通過呈現一場立體式環境即興舞蹈,讓觀者身臨其中,具有更強的現場代入感,全身心地去感受一切『未知』的發生,讓舞者與觀看者進行無聲的思想交流,讓每一秒都停留在心間。」

——主創人員、舞者吳沙, 2018年多媒體史詩大秀《秦》舞蹈編導,由北京鋒尚世紀及秦皇大劇院合作項目。2016年旅遊演藝劇《甘州樂舞》執行編導,作品《星期八》獲2016荷花杯優秀作品入圍獎。並獲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教學實踐優秀證書。

「此次的藝術探究是嘗試性的舞蹈即興作品,通過對鍾式祠堂的認識與思考進行的一次大膽的嘗試,運用傳統舞蹈語言的元素進行現代思維的結構與重組。在當時發生的一個故事背景下根據故事的情節,從而設置每個舞蹈即興的表達與人物之間的關係,還同時考慮在特定的環境中,做一些能夠使觀眾看清看懂的故事線。」

——主創人員、舞者栗斌,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編導畢業生,由他擔綱男主角的舞劇《桃花塢》榮獲江蘇省舞台藝術「五個一」精品工程劇目獎,以及江蘇省音樂舞蹈節金獎。音樂劇《又見桃花紅》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他在劇中擔任編導助理,演員。

「即興舞蹈不僅僅是簡單的隨心而舞,而是有目標性的交流,有表達主旨的即興表演。這樣的表演極其考驗舞者的綜合素養,對待時間、空間、地位、情感、肢體的配合與最合適的詮釋,難度是相當之大的。」

——主創人員、舞者李程樂。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編導畢業生,參加2016中國杭州G20峰會開幕式《最憶是杭州》核心編導之一,原創節目《高山流水》的編導。作品《星期八》參與2016年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優秀作品入圍獎。

「多年來一直以導演的身份與舞台對話,已經習慣了做幕後工作,通常都是由我策劃、設計和安排表演者去做什麼。這次由吳沙、粟斌、李程樂三個年輕舞者發起的在東莞大朗『鍾氏祠堂』舉行的即興舞蹈《蓮水緣》激發了我久違了的表演慾望,首次主動要求參演劇目,希望通過心理的感受和肢體的表達在這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演繹中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參演者和觀賞者共同完成一個未知的體驗。」

——友情出演劉元鑫,曾擔綱《同一首歌——紅河之歌》總導演;《紅樓夢中人》全球選秀深港澳賽區總導演;《第二屆全國老年健身運動會閉幕式》總導演;《青春之星》《百事新星》《功夫之星》電視選秀導演;《百萬職工迎大運》總導演;《作文英雄》頒獎盛典總導演;《致敬詩歌》盛典總導演等百餘場大型晚會的策劃、導演。

觀眾感言

「三妙」「種文化」

在一個乍暖還涼的春日下午,我糾集了一群老老少少,加上幾個文藝女中年,闖進了大朗鎮蔡邊村鍾氏祠堂。聽說這裡今天「有戲」。

什麼戲?一部叫《蓮水緣》的現代舞劇。演員不多、情節簡單、時間不長,如果這部舞劇放在正兒八經的舞台上演,好是好,但絕不如今天它在這座仿古大宅里表演來得妙!

妙在哪?妙就妙在「種文化」三個字上。

在基層講「種文化」,主要是發展雅俗共賞的群眾文化。到了村鎮一級,「雅俗共賞」中的「俗」則佔了更大的比例,廣場舞就是主力軍。這不是不好,但是文化和藝術本身,無論其身處都市還是鄉村,都應該指向更多的美,一種先進的、高雅的、純粹的、永恆的美,從而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說白了,得讓人覺得「稀罕」,而不只是讓人感到熱鬧和高興。今天的《蓮水緣》,主演是三位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青年舞者,他們的每一個旋轉跳躍,都透露出紮實的功底和優雅的氣質,精緻的妝容,美麗的華服,婀娜的體態,每一個細節都是美,是村裡的老人孩子們平常難以如此近在咫尺地體驗到的美。這是回答了種什麼樣的文化的問題。此謂一妙。

再來說說今天演出的空間。把一部充滿現代性的即興舞劇,搬到一個極具嶺南傳統建築風格的大宅院里上演,沒有固定的舞台,不設座位,演員一會兒在樓台上舞、一會兒在牆根下舞,一會兒在迴廊穿行、一會兒在梯級跳躍,他們舞到哪,觀眾就跟到哪,實在是一種極有趣的觀賞體驗。除了舞劇本身,這個演出空間及其新穎的觀賞方式,為今天的演出效果貢獻超過50分。正是這樣的空間中的演出,讓遲暮的老人看到了古老祠堂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讓時尚的後生帶著追逐潮流的心勁,湧進了之前可能並不待見的舊式屋堂。一場祠堂里的現代演出,變成了聯結傳統和現代、老人和後生的橋樑,後輩和祖輩之間,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心靈上似乎都拉近了距離,彼此產生了一種新的認同。這是回答了怎麼種文化的問題。此謂「二妙」。

除了現代舞劇和古色古香老宅的碰撞,粵劇、醒獅和麒麟等傳統特色文化元素的加入,讓整場演出更加妙不可言。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表演隊伍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不是那些為生計賣藝的青年,而是來自經濟條件普遍較好的本地村民家庭,不管他們是為了遵從父輩的意願,亦或為了強身健體,又或者為了賣萌耍酷,反正最終他們敲起了鑼鼓、扛起了獅頭,一種叫「傳承」的因子或許正在自然而然地發酵。這是回答了由誰種文化的問題。此謂「三妙」。

於是,在這個溫暖的午後,陽光和燈籠,和諧共處、相互溫暖。

(鄧珊珊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時間網 的精彩文章:

假期餘額不足?東莞市中醫院專家為你支招,遠離節後綜合征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 看完漲知識了

TAG:東莞時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