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宇宙研究界的搖滾巨星:斯蒂芬·霍金

宇宙研究界的搖滾巨星:斯蒂芬·霍金

當代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走了,享年76歲。

他的一生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比如他是已知存世時間最長的ALS患者(儘管他最終死於ALS的併發症);他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於1988年出版,隨後在《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上蟬聯237周,迄今售出了超過1000萬本。

幾個月前,他的母校劍橋大學在文獻庫中上傳了他的博士論文、創作於1965年的《宇宙膨脹的性質》,造成網站伺服器在短時間內癱瘓。

霍金獲得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席位,這個位置曾屬於牛頓。科學界普遍認為,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在宇宙研究方面,他提出的黑洞輻射理論(如今稱作「霍金輻射」)同樣是該領域的重要建樹。他曾獲得除諾貝爾獎以外幾乎所有最具威望的獎項、獎章,被授予13個榮譽學位。但對於最廣大的公眾而言,霍金的知名度不止來源於此。他的形象已然升格為尼采「強人哲學」的傳奇註解——頭向右,穿著西服的病軀蜷縮於輪椅上,用臉頰的微弱活動合成語音與外界交談,心智卻超越了這一切,飛馳於璀璨星河。他的公開演講無論是什麼主題,都不愁沒人捧場。主辦方的挑戰恰恰是尋找到足夠大的講堂,還要確保所有的出入口、步梯和升降機等都適用於殘障人士,尤其是輪椅的通行。

誠如霍金的三個兒女在訃告中提到的:「我們親愛的父親……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勇敢和堅持、才智與幽默,激勵著全世界的人們。」

霍金是幽默的,甚至富有搖滾精神。他曾對媒體說:「Life would be tragic if it weren"t funny. 」(不好笑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劇。)

1994年,霍金第一次為Pink Floyd樂隊「獻聲」,此為專輯封面。


1942年,斯蒂芬·霍金出生在英國牛津。這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他終生引以為傲。

他的父親弗蘭克曾在國家醫學研究院工作,專門研究熱帶病,母親伊索貝爾是醫學秘書。兩人都是牛津大學校友,除了長子霍金,還生育了3個子女。據一位世交回憶,這個高知家庭的晚餐常常在沉默中度過,每個人都在埋頭讀自己的書。在某些方面,甚至堪稱「古怪」(eccentric):他們在古老的聖奧爾本斯小鎮(St. Albans)的住所是一座破敗的三層閣樓,從未真正修繕過;他們的座駕是一輛老舊的倫敦計程車。此外,他們還將蜂巢安置在地下室,在溫室里製作煙花。

17歲時,斯蒂芬進入了牛津大學。父親希望他學醫,但斯蒂芬的興趣更偏向於數學,最終選讀了物理——更具體地說,是宇宙學。他的母親注意到,霍金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和天空的熱愛,夏天的夜晚,他和弟弟妹妹會伸出手來,在後院里捕捉星星。

在牛津,斯蒂芬·霍金愛上了跳舞和划船,經常四處旅行。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在牛津大學的三年中,他平均每天僅有1個小時花在學習上,但他仍然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位,隨即轉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DAMTP),研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推斷的「黑洞」和「奇點」的存在。


1963年,斯蒂芬·霍金被診斷患有ALS,一種無法醫治且致命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掌控肌肉運動的神經組織將逐漸失去功能,包括控制飲食和呼吸肌肉的神經。超過50%的ALS患者會在三年內死亡,另外的20%左右活不過第五年。那時的霍金剛剛過完21歲生日、與派對上邂逅的同鄉姑娘簡·王爾德互生好感。

霍金與第一任妻子。

他的運動控制能力迅速消褪,不得不依靠拐杖上課。但在死亡的陰影中,這個曾經認為「生活很無聊」的青年一頭扎進了自己的科研生涯。他的理想很簡單:找到一種統一的理論,解釋宇宙如何誕生,以及它究竟為何存在。目前看來,自己的時間預算似乎有點緊張。

接下來的15年中,霍金的科研成就可以用狂飆突進來形容。他發表了一系列在宇宙學和理論物理學具有極大震撼力的學術成果,32歲時便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5年後又獲得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席位(Lucasian Professor at Cambridge),成為牛頓的新任繼承者,隨後又獲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這是理論物理學界的至高榮譽。他的同事羅傑·彭羅斯說:「他認為自己沒有太長的壽命,所以絕不會讓任何事情受阻。」在此期間,他與簡·王爾德結婚生子。一生擁有兩位前妻、三個孩子及三個孫輩。

霍金從1969年開始就與輪椅為伴。

1969年,霍金開始使用輪椅。開始很不情願,但很快就因為狂野的駕駛在劍橋惡名昭著。而後在一次旅途中,他不慎染病,搶救時切開了氣管,從此不能自然發聲。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的程序員為他設計了一套通過眼球運動和手指點選來運作的計算機語音合成系統,學會了這門新語言,霍金又恢復了向外界輸出觀點的能力。摩托輪椅和機械聲線,也成為霍金公眾形象的重要部分。

大學時代的霍金。

他安然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死期」,甚至幾乎讓人們遺忘了這回事兒。有的醫學專家開始疑惑,他真的患上過ALS嗎?2002年,在霍金病發近40年後,倫敦國王學院臨床神經學教授奈傑爾·利(Nigel Leigh)向《英國醫學雜誌》說:「他是個特例……不尋常的不僅是生命的時限,而且他相對穩定,這種疾病在他身上似乎已經消失了。」

許多科學家力圖解釋霍金奇蹟般的長壽。有人認為,這與他患病時較為年輕有關,有人則提出要考慮到他的生活條件。還有人相信,他如此確定自己要做什麼,這可能促使他的肌肉保持活躍,從而延緩疾病的進展。


「21歲時,我的期望值降為零。此後的一切都是獎勵。」2005年,霍金在探索頻道現身,帶來了這麼一句。如果說他和致命的ALS僵持了半個多世紀,已然給全人類昭示了某些希望,那麼在科研之外,霍金的人生更是縱橫無羈,沒有「不可能」。

他一生寫下5本科普著作、4本兒童讀物和1部回憶錄,其中《時間簡史》長銷1000萬冊,並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雖說他聲稱這個項目的開啟是為了支付女兒的學費,也曾公然調侃:「《時間簡史》可能是有史以來買者最多、讀者最少的書。」

霍金在美國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的形象。

他相信時間旅行是可能的,寄望著有一天人類會移民外星球。70歲生日時,他病得無法現身,但在一則題為「我的簡史」的錄音中,他倡議齊聚劍橋為他祝壽的科學家們「為了人類的未來,繼續探索宇宙空間」。毫不奇怪,霍金和那位讓特斯拉跑車飛向太空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同道。2007年,65歲的霍金成為第一個登上失重客機的癱瘓者,體驗了他夢想中的「太空生活」。2015年,他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一項致力於發現外星人的「突破聆聽」(Breakthrough Listen)計劃。

霍金的「空間探索」。

他的動漫形象出現在美國搞笑動畫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中,反諷科學研究界的不良風氣,真人則在流行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簡稱TBBT)中「毒舌」謝耳朵,並坦然接受脫口秀主持人柯南·奧布萊恩的惡搞。他為Pink Floyd的搖滾專輯兩度獻聲——獨特的計算機合成聲線,成為電音創作的「原料」。他也願意讓人來扮演自己。

演員埃迪·雷德梅恩在《萬物理論》中扮演霍金。

2014年,一部根據簡·王爾德自傳改編的紀錄電影《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上映,男主角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憑此摘得奧斯卡獎。霍金本人很喜歡他的演繹,在觀影之後表示:「有時我覺得他就是我。」

許多年來,霍金堅持向公眾發聲,議題從上帝的存在逐漸演變為人工智慧的利弊。他對生死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論述,如「我不怕死亡,但我不急於赴死」。他將人類的大腦視作一台計算機,當它內部的組件發生不可逆轉的故障時,它就要停止工作了,如是而已。

霍金不相信天堂,也不認為有來世。他說:「我們僅有一生來欣賞宇宙的大手筆,對此,我深深感激。」

整理:南都記者 侯婧婧

資料來源:霍金官方網站(http://www.hawking.org.uk/)、衛報、赫芬頓郵報、BBC、NPR、華盛頓郵報、www.biograph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一周大事:我軍首用無人機補給演練,中央出無人機法規徵求意見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