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心理大師榮格視角下的《易經》是什麼樣子?(下)

心理大師榮格視角下的《易經》是什麼樣子?(下)

作者/榮格 翻譯/馮川

編輯/佳黛 圖片/百度

摘自《易經》英譯本 作者/衛禮賢(理查·威廉)

在上篇中,榮格講到對於寫《易經》英譯本的序言,他起卦問了《易經》寫這篇序言的影響和可能的情況,《易經》給出了一些答案,本篇將繼續榮格對起卦內容的分析。其中,還有榮格對於《易經》的理解和思考。在他的視野中,《易經》既不誇耀自己,也不過分彰顯,雖然並不好接近,但仍然是一本好書。

我們繼續分析卦象

回到卦象本身便不難看出:整個鼎卦都在發揮那突出的兩爻宣示的主題。這一事實,絲毫不令人感到奇怪。鼎卦的第一爻說:一隻鼎翹起鼎足,以清除其中的污濁。有人為了得子而娶妾,不會受到指責。

鼎足向上,表明此鼎閑置不用。因此,《易經》就像這隻棄置不用的鼎。正如此爻所說,把它顛倒過來是為了清除裡面的糟粕。就像人在妻子不育時便要娶妾一樣,當人找不到別的出路時,他就會求助於《易經》。

儘管妾在舊時中國有著半合法的地位,實際上卻不過是一種笨拙的權宜之計。同樣,卜筮以尋求神諭也是為了更高目的而採用的權宜之計。儘管這是例外的求助,卻不會受到指責。

第二爻和第三爻已經討論過了。第四爻是這樣說的:鼎足折斷了。王子的餐飯打翻了弄髒了他的手下人。運氣很糟。

這裡,鼎已經被拿來使用,但顯然使用的方式不當,也就是說,神諭被濫用或曲解了。這樣便失去了神聖的食物,人也把自己搞得很狼狽。

理雅各的譯文是:「鼎的主人將會因此蒙羞。」像鼎(《易經》)這樣的祭器,其濫用必然是大不敬。這裡,《易經》顯然是在堅持其作為禮器的尊嚴,抗議別人用褻瀆的方式用它。

第五爻說:鼎有黃色的把柄,金子的提環。堅貞持續。

看來,《易經》得到了新的、正確的理解。也就是說,得到了新的、可以據以把握它的概念。此概念很有價值。事實也的確如此:現在又有了新的英文版本,使《易經》比以前更能為西方世界所接受。

第六爻說:鼎有玉環。大吉。無不利。

玉以其溫潤柔美著稱。鼎的環如果是玉環,整個鼎也就更增添了美雅,同時也更有價值。這裡,《易經》是在表示自己不僅非常滿意,而且極其樂觀。人們只須靜待事件的發展,與此同時則對這一愉快的結論——《易經》對新譯本的贊成——感到滿意。

提問的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

在這一例子中,我已儘可能客觀地展示了在一個特定的個案中卜筮是如何運作的。此過程無疑會隨著提問的方式而有所改變。如果某人處於困惑之境地,在占卜過程中他也可能自己成為說話者。如果問題涉及與另一個人的關係,所涉及的那個人也可能成為說話者。

然而,說話者的身份卻並不完全取決於提問的方式,因為我們與我們同胞的關係並不始終總是取決於後。在更多情況下,我們之間的關係,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態度——雖然我們有可能對此渾然不覺。

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某種關係中所起的作用,等待著他的,便可能是大大的驚奇,與事先的期待相反,他本人可能成為主要的角色——正像卦辭有時無庸置疑地表明的那樣。

此外也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我們把某種情境看得過於重要,而從《易經》獲得的回答,卻把我們的注意力牽引到問題中事先未曾想到的方面。

這些例子可能一開始會使人認為占卜不足為信。據說,孔子曾得到過唯一的一次不正確的回答。他筮得的卦是第二十二卦——「賁」,極具美學性質的一卦。這使人想起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從他的保護神那裡得到的告誡是:「你應該更多地致力於音樂。」於是他吹起了長笛。

在執著於理性和以說教者的態度對待人生方面,孔子和蘇格拉底正可以彼此媲美,但兩人都不可能像此卦第二爻告誡的那樣致力於「使鬍鬚都變得風雅」。不幸的是,理性和說教通常都缺乏魅力和優雅,這樣看來,神諭可能畢竟是正確的。

讓我們回到卦象上

讓我們再次回到我們的卦上來。儘管《易經》不僅對新譯本似乎很滿意,而且還特別地表示了樂觀,這卻並不等於它預言了它在公眾中將要產生的效果。

由於我們的卦中有兩爻是「陽九」,我們不得不弄清《易經》為自己將來的命運作了什麼樣的預測。按照古代的理解,以「六 」和「九 」稱呼的爻,其內在的張力是如此之大,以致竟會使它們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陽」變為「陰」,「陰」變為「陽」。經由這種變化,在目前的例子中我們得到了第三十五卦——「晉」(上進)。

此卦之主體,是一個在上進途中經歷了種種盛衰的人,爻辭則描述了他應該如何行事。《易經》的處境也是同樣:「它如太陽般升起並宣示了自己,然而卻遭遇挫折且得不到信任——它「前進 ,卻感到憂傷」。儘管如此, 「人卻可以從其女性祖先處獲得大福」。

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段隱晦的文字,在夢和童話中,祖母(或女性祖先)往往代表無意識,因為一個人的無意識恰好容納著心理中女性的成分。如果《易經》不被意識所接受,那麼至少,無意識會在半路接納它,因為《易經》與無意識的關係比與自覺理性的關係更密切。

既然無意識在夢中往往以女性形象出現,這裡也就可以作這樣的解釋。此女性可能是譯者,她母親般地關心和照料此書,這對《易經》來說自然是「大福」。它因此設想自己會得到普遍的理解,但又擔心被人濫用——「進如野鼠。」但還是要記住那句告誡,「不要將得失放在心上。 」於是它始終得以「免除黨派之動機」而不把自己強加於任何人。

《易經》因此冷靜地面對自己在美國書刊市場上的命運,它在這裡的自我表白,就如任何有理性的人面對一本大有爭議的書時會有的態度一樣。它對未來的預言是這樣通情達理富於常識,以致人們很難指望還有更好的回答。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我寫下前面的文字之前。當寫到這裡的時候,我希望知道《易經》對新的情境是什麼態度。由於我現在已進入整個事件,事物的狀態也因為我寫下的文字而發生了改變,我便期望知道《易經》對我的行動有何評論。

《易經》自有對自己的判斷

《易經》自始至終堅持對自己的自知。而實現自知的方法,則容易導致各式各樣的濫用。它因此並不適合生性浮躁、幼稚輕率的人,也不適合過於理智、過於自信的人,而只適合深思熟慮 、善於反思的人。這種人喜歡思考他們所做的事情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這是一種不能與憂鬱症患者的病態沉思混為一談的氣質。

唯一不消說的是:這裡並沒有任何「神秘的」的推論。在這些事情上,我的立場是實用主義的,是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使我懂得了這樣的立場是多麼實用。很可能再沒有其他任何學科可以迫使我們在其中承認這麼多未知的東西,也再沒有任何領域可以迫使我們習慣採用那些有效的、起作用的方法(儘管長期以來我們並不知道它們何以有效) 。

生命中充滿了非理性,我因此學會了絕不拋棄任何東西,哪怕它與我們的理論相抵觸(在最好的情況下理論也是短命的)或不可能立刻就獲得解釋。這樣做當然令人很不安寧,何況我們也無法確定指南針的指向是否正確。然而安寧和確切並不能使我們有所發現。中國的卜筮也是如此。此方法無疑旨在獲得自知,儘管歷史上它也一直被付諸迷信的用途。

我當然完全相信自知之明的價值,然而,當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一直申說其價值卻始終沒有成功時,這樣的推薦還有什麼用途?即使在最有偏見的人眼中,《易經》也明顯地代表了一種古老的告誡,即仔細地審視自己的性格、態度和動機。正是這種態度吸引了我,促使我著手寫這篇序言。

這一次,我得到的回答是第二十九卦——「坎」(深淵)。此卦中備受強調的是第三爻(因為該爻是陰六之爻)。這一爻說:進進退退,淵上有淵。處於這樣的危險,先要停下來等待。否則你將墮入陷阱。可不要這樣行事。

過去,我一定會無條件地接受這一勸告(「可不要這樣行事。」)且拒絕發表我對《易經》的看法(其唯一的理由便是我對它沒有任何看法)。然而現在,此勸告卻不妨用來說明《易經 》發揮作用的方式。

事實是:如果誰對它進行思考,它裡面的問題便的確是「淵上有淵」,思考者便不可避免地只能在重重的危險和無批判的思辨之間「先停下來等待」,否則他便真會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在知識問題上,還有什麼比漂浮在未經證實的可能性之太空中,自己也不知道所看見的東西是真是幻更令人不舒服不踏實呢?這是一種如夢似幻的氣氛,在其中,人除了自己極易失誤的主觀判斷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依恃。

我不得不承認,此爻恰好代表了我撰寫前面這些文字時的心情。同樣,卦中令人欣慰的第一爻也恰好適合我——「如果你心誠,你在心中便已經成功。」因為正是這一爻指出:這裡,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外在的危險而是主觀的狀態,即:你是否相信自己做到了「心誠」。

此卦將處在這一情境中的行動比作流水。流水對任何險境都無所畏懼,它從懸崖上躍下,填滿行程中的坑坑凼凼(坎也代表水)。這正是「君子」做事的方式和「執教」的方式。

坎卦確實是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一卦。置身它所描述的處境,人似乎陷於重重危險和各式各樣的陷阱。

在我第一次占卜時,我主要考慮的是自己正在寫的序言對《易經》有何意義,我因此讓此書處於突前的位置而成為行動的主體。但在我第二次提問時,我自己成了行動的主體。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將《易經》作為主體是不合邏輯的(其解釋也會變得不可理解)。但如果我是主體,獲得的解釋就對我有意義——因為它無可否認地表達了我心中的危險感和不確定感。誰如果冒險涉足如此沒有把握的領域,他就很容易危險地處在無意識的影響下而不自知。

此卦的第一爻指出了危險所在:「在深淵中落入了陷阱。」第二爻也同樣指出了危險並給予這樣的忠告:「應該只努力求得小小的收穫。」我顯然預見到了這一忠告,所以在這篇序言中僅限於展示《易經》如何在中國人的精神中發揮作用,而放棄了較為雄心勃勃的計劃即以心理學的觀點評價全書。

本卦第四爻表現了我對自己工作任務的簡化。該爻說:一杯酒,一碗飯,這些土製的器皿,就從窗戶中送進。這裡顯然無人罪咎。

威廉在此作了如下評註:「儘管對一位官員來說,通常的慣例都是在任命之前要呈上一些晉見之禮或薦舉之辭,然而此處卻一切都簡化到了極點。禮物微不足道,也沒有人給予贊助,他只有自我引薦。然而這一切卻並不一定帶來屈辱,只要有危難中相互幫助的真誠意願。」

第五爻也仍然說到限制。誰要是深知水性,他就會明白:水只把坑凹填滿到邊緣,然後便繼續前流。它不會駐足於坑凹:坎不會填滿而溢出,它只滿到坎邊。但誰如果受到危險的誘惑,且正因為心中沒有把握便堅持以特別的努力(如詳細的評註等)來強迫別人相信,此人就會陷入困境——最上一爻非常準確地將此困境描述成一種被捆綁、被囚禁的狀態。的確,最後一爻往往表示人如果不把該卦的意義放在心上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坎卦中第三爻是「陰六」。此爻內在的緊張使該陰爻變成陽爻,由此而產生的新卦則往往顯示出新的傾向。

此時我們得到的是第四十八卦——「井」。水坑在這裡已經不再意味著危險,相反倒是某種給人帶來福利的東西:君子以此鼓勵人們工作,又勸他們互相幫助。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似乎是要重新將井疏浚一番——它已經坍塌,井底有太多的泥沙,甚至畜類也不肯飲用。井裡倒是有魚游來游去,人們也可以捉住它們,但此井卻不再被飲用,也就是說,不再服務於人的需要。

這樣的描述,令人想起那隻廢棄不用、需要重新安上把柄的鼎。和那隻鼎一樣,「井已經清理,但卻沒有人來飲用」 。這是我心中的傷悲,因為人們原可以從這裡汲水。

危險的水坑或深淵皆指《易經》,井也指《易經》,但後者卻具有正面的意義:它內含生命的活水,人們應重新使用它,然而對此卻沒有「概念」——沒有用來汲水的容器。「汲水的瓦罐已經破漏。」鼎需要新的把柄、新的提環,井也需要重新疏浚,因為它含有「可以飲用的清涼之泉」。人可以從井中汲水,因為「它完全可靠」。

顯然,在作這樣的預言時,《易經》又成了說話者——它化身為源頭活水。此前的卦描繪了無意中陷入淵阱的人如何面臨種種危險。他必須設法找到一條出路,以發現那是一眼頹圮的古井。此井雖然埋沒在泥淖中,卻可以修復後重新使用。

不同提問方式,不同回答的詮釋

我用錢幣占卜並向此方法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在我已經寫出對第一個回答的分析後提出的)。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直接指向《易經》的——它對我想為它寫篇序言的打算會說些什麼呢?第二個問題則涉及我自己的行為,或說涉及我置身於其中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我作為行動的主體,已經對第一個卦作了討論。

《易經》對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作了回答,它把自己比作一隻鼎,一隻需要重新整修的禮器,一件只能從公眾那裡得到懷疑的讚許的古董。對第二個問題,回答是我陷入了困境,《易經》此時顯現為危險的深淵,人們輕易便可以陷落其中。儘管如此,那深淵卻被證明是一口老井,只須加以修復,便可以重新使用。

這四個卦在主題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容器、坑、井),其思想內容也頗有意思。如果有人對我作出這樣的回答,我作為精神科醫生,便不得不宣布他具有健全的心智——至少從其提供的材料來看應該是如此。

的確,在這四個回答中,我找不到任何譫妄、愚痴、精神分裂的東西。考慮到《易經》歷史悠遠且起源於中國,我不能將它那古老的、富於象徵意味的華麗語言視為不正常。相反,我應該祝賀這位虛擬的人物,因為他洞察到了我心中沒有說出的懷疑。

另一方面,任何頭腦聰明、多才多藝的人,都可以把整個事情倒過來看並指出我是如何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投射給了卦爻的象徵。這樣的批評儘管從西方理性的觀點看是災難性的,它對於《易經》的功能卻絲毫無傷。

相反,中國的聖人會微笑著告訴我:「難道你沒有看見,《易經》在幫助你把你迄今未意識到的想法投射到它那充滿奧秘的象徵中時,對你是多麼地有用?你本來會在意識不到此舉將導致大量誤解的情況下便寫下這篇序言。 」

中國人並不在乎自己對占卜持什麼態度。只有我們,因為總是在自己的偏見 (因果觀念)上轉悠,才那麼疑慮困惑。東方古老的智慧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有智慧的人應該對自己有自知,卻絲毫也不強調他用以獲得自知的方式——人們越少考慮《易經》的理論,便越可以睡得安穩。

在我看來,憑藉以上的例子,不帶偏見的讀者現在至少可望對《易經》的運作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對一篇簡單的序言,我們不可寄予太多的期望。如果通過這裡的展示,我已經成功地闡明了《易經》之精神現象,我的目的就算是已經達到。

至於此書可能引出的成千上萬種疑問、懷疑和批評,我是無法一一作出回答的。《易經》並沒有提供自己的證據,它也不關心自己的結果。它不自我誇耀,卻也並不那麼容易接近。如同自然的一部分,它始終有待於人們的發現。它既不提供事實,也不提供權力,但對雅好自知、熱心智慧的人(如果有這樣的人的話)來說,卻不失為一本好書。

《易經》之精神,對有些人可能明朗如白晝,對另一些人可能熹微如晨曦,對第三種人則可能晦暗如黑夜。不喜歡它的人,沒有必要去使用它;反對它的人,沒有義務去證實它。讓它走進我們的世界並給能明辨其意義的人帶來幸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周易》卦理淺說
易更三聖,世歷三古:淺談周易起源與發展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