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梅耶:從全球和歷史的多種視角看歐洲的民族主義回潮
多米尼克·薩克森梅耶
3月8日晚,哥廷根大學「現代中國與全球史」講席教授多米尼克·薩克森梅耶(Dominic Sachsenmaier 夏多明)受邀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題為「歐洲政治議程中的民族主義回潮:全球的和歷史的多種視角」的演講。此次演講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馮象主持,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副教授慕唯仁(Viren Murthy)擔任評議人,清華人文與社科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也出席了講座。
馮象
歐洲民族主義回潮的現象
講座由2000年前後的一場學術界系列探討為核心背景,即哈貝馬斯提出的民族國家不再過於重要的論斷。如今,這一論斷被歐洲大陸民族主義回潮的現象打破了。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領土和疆界作為政治行動者的角色的重要性雖然在降低,但它仍是「冰川內涌動的力量」,仍然以一種歷史記憶的形式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今歐洲一體化的聲音在不斷削弱,民族主義的傾向越來越強,這種現象讓很多人感到吃驚。薩克森梅耶觀察到,關於區域性身份認同的討論在減少,政治家也不再認為歐洲認同是個大的問題,報紙上類似的探討屈指可數,歐洲性的慶祝節日在變少。這和幾十年前大不一樣了,他以歐洲上萊茵河谷為例,曾經這裡是所有歐洲人嚮往的「沒有國界的歐洲」,人們被鼓勵去萊茵河谷,去了解它流經的法國、德國、瑞士等國。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22日,德國柏林,民眾示威遊行,抗議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成為議會第三大黨。視覺中國 資料
他認為,歐洲民族主義的回潮主要表現為右翼政治家和右翼運動的得勢。他們不斷挑戰歐盟的團結,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波蘭執政黨法律和公正黨的代表人物貝婭塔·希德沃、該黨另一位代表人物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還包括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荷蘭自由黨領導人海爾特·維爾德斯。此外北歐國家芬蘭的真芬蘭黨,以及義大利反歐洲一體化的五星運動黨都得到了越來越多選民的支持。
薩克森梅耶認為這些人的共同點是:於他們而言,作為「歐洲人」不再意味著超越國界了,反而國家認同才是第一位的,歐洲只是民族國家的聯盟形式。例如,匈牙利總理維克托曾表示「民主最基本的原則,歸根到底是對自己國家的忠誠,我們中歐人,歷史的教訓讓我們明白,如果我們不能代表自己國民的利益,我們終將失去自由。" 波蘭執政黨法律和公正黨的代表人物希德沃也有過類似發言:「我是一個歐洲人,但我更是一個波蘭人。」該黨另一代表人物卡欽斯基則說,「對波蘭人而言,歐洲應該是民族國家多元化的社群,而不是一個大雜燴。"荷蘭自由黨領導人維爾德斯以批評伊斯蘭教而飽受爭議。他曾公開表示,「伊斯蘭是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如果我們現在不去制止伊斯蘭化,歐拉伯及荷拉伯只是早晚的事。一個世紀前,荷蘭有約50個穆斯林,到今天已經有約100萬穆斯林在這個國家了。最終會怎樣?我們知道我們正在走向歐洲及荷蘭文明的終結。」
薩克森梅耶總結道,這些強調民族主義的右翼政黨的特點包括強調民族國家利益,強調種族身份認同、強調西方/歐洲霸權、有的挑戰建制派、抨擊主流媒體、有時也會支持政府的威權管理形式等。如今,歐洲國家各個政黨勢力正在重組,薩克森梅耶觀察到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曾經的右翼保守勢力開始標榜為窮人代言,換言之,他們有的開始結合左派的政治主張。
民族主義的崛起,不光是歐洲現象,也是一個全球現象。美國總統特朗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等都是代表。而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對本國利益的定義非常狹隘,且都遭到過國際組織的強烈譴責,比如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時就表示「它將導致美國利益受損的同時讓其他國家獲益。」
什麼讓歐洲共同體的理念不再延續?
薩克森梅耶認為歐洲的理念不再延續的原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記憶在淡去,歐洲左翼(知識分子和政府)都沒有產生新的政治願景(與右翼相比,政治上左翼的聲音變得非常微弱,甚至呈「無線電靜默狀態」了),而右翼卻因為擅長批評政治現狀,批評建制派的過度承諾、批評官僚主義(比如為了領取失業補助,甚至要填很多頁的表格)而抓住了大多數選民。由於移民問題和難民危機,民族主義佔據了人們的公共討論。這和曾經歐洲政治議程主要由中間偏右和新自由主義政黨來塑造的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歐洲越來越只是一個關於貿易和貨幣的聯盟了。
薩克森梅耶指出如今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回潮,背後的原因是歐洲的福利政策、軍隊、教育,以及媒體內容都是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以歐盟為單位的。其中福利政策尤為重要,這決定了底層人往往更容易對國家有歸屬感,而不是對整個歐盟。他還強調,媒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歐洲,媒體仍然是非常國家化的,而不是歐洲化的。 他將這一狀況與歐洲19世紀曾出現過的民族主義傾向進行了對比,兩股民族主義思潮的推動因素是不同的。以德國為例,19世紀以前,並沒有產生可靠一致的民族國家認同:當時大大小小的習德語的邦國對同一個「德國」僅抱有模糊的歸屬感。直至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帝國建立,才成功培育起了對統一的「德國」的民族國家身份認同。
歷史上歐洲內部合作的形態
薩克森梅耶指出歐洲過去的形態一直都是不完全獨立的國家之間的聯合,但也沒有指向超級國家的形成,換言之,它長期以來都存在於這種混亂的、半獨立的政體之中。19世紀以前是由貴族統治、法律上也十分含混,19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跨國性治理,而在後來的帝國主義時期,歐洲內部的協調合作更是達到最低點,在世界大戰之後國家間事關合作的努力才重新燃起。他認為這樣一種歷史動態形成的混合政體將會延續下去,歐洲當前的民族主義回潮也是和過去的歷史遺產分不開的。
演講結束之後,主持人馮象教授做了簡單總結。他認為,歐盟本來就是一個理想,背後的推動力主要是經濟的發展,使得它作為經濟實體,可以和當時的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大國進行競爭。馮象總結說,傳統意義上都是左派比較關註失敗者,而現在則是右翼表現的很好,右翼的民族主義政黨,反倒貼近了老百姓的想法,比如新移民帶來的宗教矛盾,右翼非常反移民,這是右翼興起的條件。
慕唯仁
慕唯仁教授在評議環節表示,這場討論將激發相關學者重新思考到底應該如何重新理解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他不太認同薩克森梅耶談到的都為底層發言,說明右派和左派越來越接近了的論斷。他舉例說特朗普和桑德斯是有區別的,雖然他們都支持民族國家,但是支持的背景不同,意識形態也不一樣。
據了解,此次講座是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系列講座2018年度第一期(總第67期),該講座是由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的,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國情研究院是本次講座的聯合主辦單位。
演講人簡介:多米尼克·薩克森梅耶(Dominic Sachsenmaier夏多明),哥廷根大學「現代中國與全球史」講席教授,美國湯因比獎基金會(Toynbee Prize Foundation)主席。他目前的研究興趣是中歐從古至今的跨國性和全球性連接,已發表的學術著作《全球視角下的全球史》、《多元現代性的反思》等,涵蓋了「中國的社會概念」、「歐洲歷史的全球語境」等多個議題。
※韓特使團來訪後朝鮮表態願談判,專家:美朝會接觸效果待觀察
※2018文學盤點以及作家為何養貓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