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指南
(一)制定康復計劃和康復教育
康復計劃的制定要根據患者原發基礎疾病、健康狀況、精神狀態、下肢肌力、手術入路假體類型等因素。在保護置換側髖關節的同時,進行功能鍛煉。重點是術後早期床上、床下活動訓練和加強關節周圍的肌群來重建關節的穩定性。通過術前康復教育,讓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作用,消除思想顧慮及恐懼心理,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術後訓練減輕患者痛苦,預防術後併發症,防止肌肉萎縮,增加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出院後康復訓練,減少痛楚及腫脹,進一步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訓練,正確使用助行器及拐杖,預防意外摔倒,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二)術後早期康復
1、術後第1~2天,患者平卧位,兩腿之間放置外展枕,患側可穿防旋鞋,保持術側肢體外展中立位。確保關節穩定性,防止髖脫位。鼓勵患者深呼吸和咳嗽,進行患肢踝泵運動。屈伸踝關節,慢慢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後再向遠伸使腳面綳直。每隔1小時5~10次,每個動作持續3秒左右;手術後立即開始直到完全康復。活動踝關節。由內向外轉動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複5遍,每個動作持續5秒左右。
屈伸踝關節
轉動踝關節
2、術後第2~3三天酌情逐步開展股四頭肌、腘繩肌及臀肌的抗阻肌力訓練。肌力訓練要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根據患者的情況不斷增加訓練的頻率及強度。目前的共識是無論是骨水泥型或是生物型全髖術後均可在此時段訓練卧位到站立位的轉移。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繃緊股四頭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鐘,每隔1小時練習10次。
腘繩肌訓練: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鐘,慢慢放下,每隔1小時5次。
臀肌的抗阻肌力訓練,做髖關節主動伸直動作,或髖下墊枕,這樣可以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
訓練卧位到站立位的轉移:
1、將步行器放在手術側的床邊,身體向床邊移動並置於床沿
2、將手術腿移到床下,雙上肢幫助支撐上身,保持患肢與軀幹在一條線上,禁止扭轉患肢,患髖不能屈曲大於90°,並防止患髖過度外旋
3、將患肢移動至床邊並保持患肢伸直。適當伸直上身、身體軸線向患側旋轉,健腿順勢移到床下
4、將身體轉正,扶住助行器支撐站立,身體直立不能向前傾斜。
(三)行走和負重
以往文獻認為生物型假體植入的患者,因為假體和宿主骨之間骨長入需一定時間才能完成,手術一個月以後才能負重鍛煉,而骨水泥型則不需要這一過程。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研究證實,只要生物型假體的植入是堅強、穩定的,一樣可以術後立即負重,所以只要患者全身情況允許。無論採取何種類型假體的患者均可以輸後第1~3天下地活動,在助行器幫助下部分負重練習行走和轉移到椅子。
將助行器放置在面前,用雙手握緊助行器。保持髖關節伸直,將健腿置於助行器中間
用助行器支撐體重,術側腿向前邁步,注意不要碰到助行器腿
提起助行器(如果助行器沒有輪子),確定放穩所有助行器四條腿後,將健腿邁向前
坐高位直靠背帶扶手的座椅,座椅避免過低
將手從助行器上鬆開向後抓穩座椅扶手,在雙手支持下慢慢降低身體,保持手術側肢體伸直在前方。
彎曲健側腿向後滑動身體坐下
術後2~3周由於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已經基本上痊癒,關節囊較為堅韌,可在雙拐下練習上下樓,能用雙拐較順利完成上、下樓梯後就改用單拐練習完全負重行走,再過1~2周可丟拐練習行走,這些過程均需循序漸進地完成,不能急於求成,個體差異會影響之一進程。
雙拐行走時,握緊拐杖,將體重置於手上,而不是腋下,先前移雙拐至距足一定距離,身體輕度前傾、重心與健側下肢前移重心知道重心越過雙拐連線健側足向前移越過雙拐連線20~30cm 支撐身體移動患肢與健側平行,如此交替進行
握緊拐杖直立於地面上,將身體傾向前,利用拐杖和健腿支撐自己的體重,健側腳先邁上一級台階,待健側肢站穩後,抬患側腳和拐杖置於同一級台階上,上樓梯時先將健肢邁上台階
下樓梯時先將雙拐移到下一台階,再將患肢邁向下一台階,利用拐杖保持平衡,最後將健肢邁下台階。
(四)生活能力訓練
術後2~3周患者,應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此時患者一般均回到家裡,應在出院前教會患者這些方法,指導如何如廁、洗澡、穿脫鞋襪、坐車、上下樓梯以及避免人工髖關節脫位的幾種姿勢,如不盤腿、不翹「二郎腿」、翻身時雙腿夾枕頭等。應囑咐患者定期複查、評估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調整康復計劃,指導功能鍛煉
來源 |「骨今中外」 微信公眾號
隨手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本文來自網路,文中內容、圖片、視頻和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目的僅在於為大家學習和思考提供最新資訊,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TAG:百年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