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錯過了像曾國藩一樣成為中興名臣,卻落了個人神共憤的評價!
說到三國時期的「壞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曹操和董卓。「人之初,性本善」,大壞蛋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壞得腳底流膿,頭頂生瘡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從一個優質高富帥墮落為李世民口中那個人神共憤的董卓的。
作為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縣大老爺的公子,董卓和許多的官二代不一樣,卻和許多金庸迷一樣,從小就有一顆行俠仗義的心。
董卓還不僅僅是像我們一樣想想而已,他還真干過仗劍行千里的事。他年輕時就有一次從河南的開封遊歷到了當時少數民族聚居的甘肅張掖。
古時候中原稱呼四方的少數民族為「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中原以外北方叫「狄人」,南方叫「蠻人」,西方叫「戎人」,東方叫「夷人」。
那樣一個民族歧視如此嚴重的時代,敢遊歷到當時以武力蠻橫著稱的羌地(羌族人聚居地),不得不說董卓有著過人的膽氣。
如果僅是遊歷至此,也算不得多大的本事。
據《三國志》記載,董卓在遊歷羌地時,還和當地許多羌族首領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直到董卓回到中原過後,都還有不少首領來探望他。董卓也非常非常豪爽,甚至把家裡耕地的牛都殺了來款待眾人。這顯示了董卓不同常人的社交能力。
董卓的武藝也是十分了得,在馬上都能雙手開弓射箭,而且力大無窮。憑藉著過人的武藝,還擔任過皇家禁衛軍的軍官。
鮮卑人和叛亂的羌人作亂時,董卓更是大小百餘戰,屢屢立下戰功,皇帝因此給予了巨大的賞賜。
不過這些賞賜董卓一文未取,全部分給了自己手下的軍官和士兵,這也顯示了董卓善待自己下屬的態度。
如果說董卓的政治生涯前期有什麼污點,那無疑就是討伐黃巾的大潰敗。不過很快的,董卓又以平定涼州的叛亂而東山再起。其中有一個片段,也非常能表現董卓的智謀不凡。
一次戰鬥中,董卓的部隊被羌人和匈奴人包圍,糧食不足,支援無望。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董卓假意命令士兵在渭水河中攔河捕魚,實際上是讓士兵迅速的從堤壩下穿過河流,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其餘五路圍剿叛軍均告失敗後,這次戰略撤退為後來平定叛軍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因此功被封候拜將。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也會得出一個結論,董卓此人有勇有謀,也很了解如何讓自己周圍的人為自己所用,典型的事業有成,頗有才幹的高富帥形象。為何後來變成了遺臭萬年的大奸賊了呢?
當時外戚(皇后、皇太后的娘家人)和宦官(太監)輪番執掌朝政,東漢政府早已是風雨飄零;黃巾一亂,天下英雄招募鄉勇征絞,也早已經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
這樣的亂世中,有兵權也就等於擁有了說話的地位與生存的權利。這個時候東漢政府兩次向董卓討要兵權,委實也觸碰到了董卓的逆鱗,動搖了他對東漢政府的忠心。
公元189年,何進執掌朝政大權,召董卓帶兵進京誅殺宦官。對於董卓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也是一次考驗。帶兵進京就意味著能夠最近距離的觸摸到最高權力機構,也意味著對他自身權力慾望的一次終極考驗。
當然,這一次董卓讓所有人都失望了。進京之後迅速被權力的五色光所迷惑,廢皇帝,立新君,毒殺太后,排除異己,淫亂後宮,遷都長安,火燒洛陽,修築郿塢。
所行之事無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無窮無盡的私慾和無限膨脹的野心。
如果董卓在進入洛陽之後,能夠控制自己對於權力的慾望,以自身之才幹,保皇駕之威望,將士之勇猛,兵力之強盛,扶朝廷於既倒,救百姓於水火。
無疑董卓亦能像唐朝之郭子儀,晚晴之曾國藩等中興名臣一般名留青史,也不至於落個身死長安亂刀之中,死後還被人點天燈的結局。
最後借用蘇東坡的《郿塢》來作結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TAG:幼怡說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