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最大類書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最大類書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

春節期間,國家圖書館舉辦了「看《永樂大典》 迎戊戌新年」活動,使得不少讀者一睹「鎮館之寶」的真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部曠世經典承載了厚重的家國命運和民族歷史,尤其是600年來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讓今人無法笑談,唏噓之餘,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

《永樂大典》是明代官修大型綜合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五年始竣,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書成以後,明成祖朱棣親賜書名《永樂大典》,並撰序言以紀其事。

所謂類書,就是把各類圖書資料采輯抄錄,然後按一定方式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排,使之成為便於人們查閱的工具,相當於現在的百科全書。中國典籍卷帙浩繁,不少帝王喜歡敕修類書便於尋檢,比如唐高祖命歐陽詢等人編修《藝文類聚》,宋太宗令李昉等人編纂《太平御覽》,都是一代巨制,相當於有錢任性的皇上給自己開發了個搜索引擎。可這些跟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編修的《永樂大典》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永樂大典》究竟有多「大」?

△國家圖書館展出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那麼,它究竟有多大呢?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數據了解一下。

成書規模:全書22877卷,凡例並目錄60卷,3.7億字,裝成11095冊,如果每天看一冊,也得花30年。如果現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

參與人員:正總裁3人,副總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編寫332人,看詳57人,謄寫1381人,續送教授10人,辦事官吏20人,共2180人。

收錄書籍:所收之書達8000種之多,保存了大量14世紀以前中國珍貴的文獻,使得不少已經失傳的典籍重現於世。清代《四庫全書》編纂之時,從其中輯佚出385種書,比如《九章算術》,還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薛居正《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郝經《續後漢書》九十卷、王珪《華陽集》七十卷。

為什麼要編修這樣一部大典?

中國曆來有「易代修史、盛世修書」的傳統。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就下令編纂大型類書《藝文類聚》;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命孔穎達等修《五經正義》;北宋太宗、真宗時期完成宋朝四大部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清朝康乾盛世也修有《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纂修典籍不僅是中國古代保留、整理歷史文獻的重要手段,也是歷代弘揚傳統文化、炫耀文治的最好措施。而對於朱棣來說,編修《永樂大典》又不僅僅是炫耀文治這麼簡單。

△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晚年時,長子朱標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其在位期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削藩」。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青年時期即就藩北平,成為鎮守明代北方邊防的藩王之一。

兩人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朱棣以「清君側」名義起兵靖難,歷時四年奪下皇位,建文帝於最後的戰火中不知所蹤。朱棣即位,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在禮法嚴明的明朝,朱棣的這個皇位是「大逆不道」造反而來的。當時還是有相當數量的朝臣寧死不屈,擁護朱允炆的「正統」。朱棣本就以軍事行動奪取皇位,又以比較殘暴的手段對付建文舊臣,一時間人人自危。

因此,修書是當時歷史節點上最好的選擇:不僅能夠炫耀文治,還能夠將天下飽學之士彙集到自己身邊,讓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價值,又能夠對歷史文獻做一個集大成的整理,保留文脈,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時的南京,盡收宋元藏書,為後來朱棣修《永樂大典》奠定了基礎。朱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修書也是一樣,要修就修規模最大的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而言,備輯一書,毋厭浩繁」。

600來年這部曠世大典經歷了什麼?

《永樂大典》修成後的600年間,屢遭厄運,原22877卷11095冊的鴻篇巨製,至今僅存嘉靖副本418冊823卷,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弱息僅存,令人扼腕。

《永樂大典》最初收藏在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存放於皇宮之中。嘉靖皇帝也很喜愛這部書,豈料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宮大火,燒毀三殿和文、武兩樓等主要建築。嘉靖帝一夜連下數道命令,督促搶救,《大典》才逃過一劫。

《永樂大典》原書僅抄一份,為防不測,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重錄工作啟動,隆慶元年(1567)副本抄錄完成,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正本原藏文淵閣,副本藏皇史宬。在明朝,《大典》深藏內府,民間不得窺視,一般官僚也無緣寓目。

△ 位於北京故宮附近的明清皇家檔案館——皇史宬

明亡之後,永樂正本不知下落,至今眾說紛紜。嘉靖副本於雍正年間移到翰林院,先後已佚失不少。到光緒二十年(1895),只剩下800餘冊。我們今天可見的《大典》均是嘉靖時抄寫的副本。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殘存的《永樂大典》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焚毀殆盡,倖存的殘本或被侵略者掠走,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人翻檢拾走。最後,翰林院僅剩的64冊被翰林院掌院學士陸潤庠存於自己府中。

《永樂大典》是漢文古籍中最珍貴的類書,孤本秘籍,彌足珍貴。其重要性不僅在於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書中輯錄的許多珍貴的書籍已經失傳,多賴此書才能流傳至今。因此,《大典》的毀滅,不僅是中國學術的重厄,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損失。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周樹人(魯迅)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在他的建議和努力下,將翰林院所存《大典》殘本送歸教育部,交由京師圖書館儲藏。除4冊置於教育部圖書室展覽外,另60冊送往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這是國家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大典》。其後,京師圖書館幾易館名,但《大典》的收藏工作卻從未停止過。到1934年,館藏《大典》已達93冊。

△ 京師圖書館開館紀念攝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人為魯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內許多公私藏書家慷慨解囊,將珍藏的《永樂大典》捐贈給國家。流散在國外的《永樂大典》也有一部分也回到了祖國。如,2007年,加拿大籍華人袁女士收藏的一冊,經過多方努力和協調回歸祖國。

此冊為《永樂大典》卷2272至2274卷「模」字韻的「湖」字一冊,內容是以「湖」字挈領的相關文獻。《大典》以《洪武正韻》分列單字,用字統詞,先列訓釋,再列該字楷、篆各體,最後分類彙輯與該字有關的文獻記載,人事、名物、詩文盡在其中。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圖書館還存有兩冊「湖」字單冊,恰好分別是這冊《永樂大典》前、後卷目。此冊的發現,使「湖」字部分內容能夠前後相綴,相關文獻資料更為完整。

△ 回歸的「湖」字冊

上面這一頁中,錄有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西湖的詩,起首題目為《湖上春行》,通行之《全唐詩》本作《錢塘湖春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曙,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恨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其中三處文字與通行本有異——

" 古亭 ",通行本作 " 賈亭 ";

" 暖曙 ",通行本作 " 暖樹 ";

" 最恨 ",通行本作 " 最愛 "。

這些詩文在傳抄流布過程中的變訛在所難免,其間的真偽優劣,或有人去考證辨識,對普通人來說,看看倒也有趣。

中國國家圖書館現已有《永樂大典》224冊(含現存台灣的60 冊),居各處收藏的首位。為了保存和傳播這一歷盡劫難的珍貴文化遺脈,從20世紀初,中外有識之士、學術研究機構就打破傳統封閉的收藏理念,將自己所藏《永樂大典》影印出版,供世人使用和鑒賞。

△《永樂大典》湖字型大小卷2272-2274高仿影印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

(源自網路)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繫我們

稿酬+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年味越來越淡?看看外國人是怎麼沉迷中國新年的吧!

TAG:中國文化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