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6,這就是美國版《紅海行動》
有時候,兩個國家打仗很容易指出錯的一方。
但在這場戰爭中,兩個國家的人民,甚至參軍的士兵,都不太清楚哪方是對的,哪方是錯的。
……
想不到看個邁克爾·貝的電影,我竟然思考起了世界和平的問題。
這部電影叫《瘋狂13小時》。
和《紅海行動》一樣,《瘋狂13小時》也改編自真實事件。
2012年一部名為《穆斯林的無知》的電影在美國上映,影片內容被許多穆斯林看作是對他們的詆毀。阿拉伯世界許多國家發生了反美示威遊行。
當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的領事館前,遊行示威漸漸升級成了暴力反抗。
晚間,數百名武裝分子衝進了大使館並開始縱火。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在此次示威中遇襲身亡,據稱,這也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駐外大使第一次死於武裝襲擊。
電影《瘋狂13小時》極為真實地還原了這一歷史事件,而且還額外加了不少料。
電影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打仗,其中有兩場大場面。
第一場發生在美國大使館。
幾十個武裝分子向大使館突然湧來。
事前沒有任何徵兆,大使館的安保人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使館很快被攻破。
美國大使史蒂文斯和幾位安保人員悄悄躲進了使館內的「安全屋」。
而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附近有一個CIA(美國中情局)的秘密據點,這個秘密據點的日常安全由6個CIA臨時工負責。
他們之前的身份大都是海豹突擊隊隊員,大使館遇襲後,幾個臨時工決定前去支援。
但秘密據點的負責人(站長)因為沒有接到上級命令,拒絕他們行動。
一邊是火光連天,四面楚歌的大使館,安保和使館工作人員危在旦夕;一邊是CIA據點內在為要不要行動,上級批准重要還是人命重要爭論磨嘴皮子。
大使館這頭的「安全屋」很快被武裝分子包圍。武裝分子亂槍掃射了一番,沒有攻破,於是開始縱火。
「安全屋」立刻變成了大使館內最不安全的地方。
特工們看到大使館內飄起了濃煙。決定立刻開始救援行動。
他們抵達後,大使館幾乎被大火完全吞噬,而大使還在房間里生死未卜。
糟糕的是,武裝人員撤退後正在重新集結,隨時可能發動新一輪攻擊。
更糟糕的是,美國大兵們分不出哪些人是武裝分子,哪些人是平民,哪些人是友軍。
比如,幾位特工從後門潛入大使館時,就曾遇到過這次襲擊的組織者。然而也僅僅是從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然後就從他們身邊跑過去了。
直到臨撤退時,幾個特工依然沒有找到大使。
第一場較量,武裝分子完勝。
第二場 發生在CIA據點。
突襲大使館成功後,武裝分子有了更大的胃口,他們找到了CIA的秘密據點,想把他們全部殲滅。
而特工們吸取了上次教訓,回到據點後立刻布置防守工事。
然後靜靜的等待敵人們光臨。
導演也把交戰前的環境渲染得非常到位。
夜空下的行人、牧羊人,讓人分不清是平民還是武裝分子,寬鬆的衣服里是不是藏著武器。
CIA據點內,工作人員焦急地向總部打電話求救,有意思的是,他們得到的答覆也是:需要上級批准。
站點外,武裝分子就像殭屍圍城一樣,靜悄悄地向據點走來。
激烈的交火瞬間開始了,武裝分子的攻擊一波接著一波。
特工們也是臨危不亂,憑藉先進的裝備,密切的配合,多變的戰術,完全壓制住了對方的火力。
但是武裝分子還是發現了特工防守的弱點,用迫擊炮撕開了防線。
六位特工一死一傷。
此時,天已經亮了,CIA特工們做好了被團滅的準備,幸運的是,在武裝分子再次發動進攻前,救兵先一步趕到了。
從夜幕降臨到黎明破曉,六位特工對戰幾百名武裝分子,這13個小時,悲壯!慘烈!瘋狂!就像其中一位特工所說,換做其他六個人,早就歇菜了!
而此時電影並沒有結束。影片最打動我的也正是這些最後收拾戰場的鏡頭。
以往我們關注的都是戰爭過程中雙方的互相廝殺,看到他們英勇犧牲,有時候反而會從心底湧出一股熱血來:為國捐軀才是男人正確的犧牲方式。
但是當戰爭過後,看到死去的士兵靜靜地躺在焦土廢墟之上;看到妻子跪在丈夫的屍體前,掩面痛哭;看到兒子站在父親的屍體前,悵然若失。
你會意識到總有人會為他們的犧牲痛心,戰爭不是造就英雄,而是在吞噬生命。
其實影片一開場就表明了自己的反戰立場。
蔚藍的大海旁不是陽光沙灘,不是悠然自在享受生活的人,而是一片片被燒焦的廢土、滿是彈孔的房屋,是一群群手拿AK,狂躁叫賣武器的人。
他們在打一場根本不知道原因的戰爭, 死那麼多人為了什麼?
這些美國士兵不懂, 那些敘利亞人恐怕也不懂。
回復瘋狂13小時獲取觀看連接
你 的 轉 發 是 對 廢 木 最 大 的 支 持
GIF
關注廢木 我們一起撩電影
TAG:廢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