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關鍵能力 兒童發展的核心追求

關鍵能力 兒童發展的核心追求

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四種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兒童發展的核心追求,同時也是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四種關鍵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兒童的發展能力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係。認知能力是發展的基礎,合作能力是發展的根本,創新能力是發展的靈魂,職業能力是社會適應的保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教育部近期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指出,樹立公平的教育觀和正確的質量觀,提高辦學水平,強化學生認知、合作、創新等關鍵能力和職業意識培養,面向每一名學生,教好每一名學生,切實保障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四種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兒童發展的核心追求,同時也是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四種關鍵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兒童關鍵能力研究是怎樣一步一步深入的

在關鍵能力研究借鑒階段,研究側重於關鍵能力內涵與本質的解讀。

「關鍵能力」的概念產生於德國的職業教育領域,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梅思騰提出。關鍵能力指勞動者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從產生背景來說,為了幫助青年人在謀求職業時便於從一個職業轉移到另一職業,或從一個職業的一部分轉換到另一部分。關鍵能力強調,當職業發生改變時,這些能力仍然存在,也被稱為「可攜帶能力」。

我國最初對關鍵能力的研究以介紹美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紐西蘭等國家關鍵能力研究的起源、關鍵能力的特點和內涵為主。關鍵能力的具體內涵,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界定。我國對於關鍵能力內涵的探討,也根據國情逐漸拓展。

在關鍵能力研究探索階段,研究側重於關鍵能力培養學科體系化。

我國關鍵能力研究最初在職業教育領域較為盛行,逐步被引入教育其他領域。研究者們介紹和借鑒了國外關鍵能力的相關理念,逐步探索關鍵能力在具體學科中的培養。如有研究者探討關鍵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科中的培育;有研究者探討關鍵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培育問題;有研究者提出,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有研究者探討英語學科中關鍵能力的內涵及其培育。此外,有研究者以課程建設為依託,培養兒童關鍵能力;有研究者以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依託,探討關鍵能力培養。這些研究的深入表明,唯有以具體的課程和學科為依託,關鍵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地。

在關鍵能力研究深化階段,研究以關鍵能力評價定性為主。

近幾年,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關鍵能力的評價進一步深入。傳統的紙筆測驗不能有效測出學生的關鍵能力,對於能力的評價,教師往往通過觀察學生平時的表現,採用描述性評價方式給學生評定等級。但實際上,教師對學生每一項關鍵能力的發展情況缺乏系統全面的整體掌握。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教師通過設置具體的專項任務,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表現情況,對其關鍵能力的發展情況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例如,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在監測評估實踐中,通過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關鍵能力採取形式各異的測評。

兒童關鍵能力研究跟其他心理學分支一樣,很多前沿的理論和知識都來自歐美國家,體現了兒童關鍵能力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同時,近年來的研究也體現了中國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如董奇教授領銜的「當代中國兒童心理發育特徵」課題在全國範圍內抽樣,填補了我國在兒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指標體系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心理發育測量工具方面的多項空白。林崇德教授領銜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也形成了重大成果。2009年至今,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連續8年對全市基礎教育階段進行全面的教育質量監測,既有學生、教師、幹部及家長的動態海量數據,也有學校的靜態海量數據,建立了數以億計的學生髮展全量資料庫,建構了區域的發展常模,有了基於關鍵能力監測的本土化研究與嘗試。

我國兒童關鍵能力發展有哪些趨勢

研究發現,我國兒童關鍵能力發展趨勢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鍵能力評價多元化。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尤為重要的是評價體系。學校應該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改革定向,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髮展的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學校在學生教育教學評價方面,需要把當前以分數為主導的考核方式轉變為以能力為導向的考核方式。關鍵能力的評價將不再局限於表現性評價一種方式,可以通過監測評估,建立關鍵能力常模,通過橫向和縱向綜合比較,採用多元化的方式對關鍵能力進行評價。

二是關鍵能力培養模型化。以往的相關研究對兒童關鍵能力的認識較為模糊,原因是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模型,對兒童關鍵能力的內在結構認識還不清晰。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進一步剖析當代兒童關鍵能力的內在結構及其形成規律,建立相應的理論模型和實踐模型,這正是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研究的立足點。關鍵能力以模型化的形式展開研究,可以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有機契合,使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可持續全面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熱點。關鍵能力是人的可持續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體系,需要教育同仁加強關注。

三是關鍵能力監測常規化。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在借鑒國外成熟理論及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個案式的實證研究。不過,這些研究或實踐多從兒童的某一個方面切入,職業能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缺乏對兒童職業傾向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將兒童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的成果還很少。

我國兒童關鍵能力監測工作會逐步常規化,構建兒童關鍵能力的常模,首先需要明確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共同目標及階段目標。其次,構建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有效機制,還要明晰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內容。再其次,根據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目標和內容,進一步總結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原則和有效路徑,促進兒童關鍵能力培養的有效落實。兒童關鍵能力的培養並非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之間的簡單疊加,也不是多學科的簡單拼湊,而是多學科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的動態發展、綜合促進。未來研究將會呈現關鍵能力評價多元化、關鍵能力培養模型化、關鍵能力監測逐步常規化等特點。

關鍵能力研究初步發現了什麼

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不僅關係到自身成長,也是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現實訴求。在項目研究中,我們以積極心理學作為兒童發展能力的主要理論基礎,以關鍵能力作為要素構成兒童發展能力,以適應自我、適應家庭、適應學校和適應社區作為主要應用環境,形成了「自適應與他適應」相結合的循環結構模型(如圖所示)。

在本模型中,積極心理學理論處於引領地位,既引導兒童發展能力積極特質的形成,同時又對兒童發展能力整體予以牽制。在本模型中,關鍵能力作為兒童發展能力的基本構成,受到兒童積極心理的影響,同時兒童發展能力又反作用於積極心理,各維度的能力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如果每個兒童都處於積極心理狀態,就能具備積極發展的潛能,他們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積極發展品質的水平就會越高,並由此帶來較高的兒童積極發展能力;相應地,產生的積極因素即產生貢獻性因子越多,並能相應抵禦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問題,進而幫助他們主動適應自我、學校、社區和家庭,成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兒童的發展能力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係。

認知能力是發展的基礎。《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指出:「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對青少年而言,主要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學習組織能力三個方面。知識獲取能力是通過感知、理解、運用,將所學知識內化到自身知識結構當中的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則是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的能力。學習組織能力指向的是對自己學習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以及有關事物進行全面了解與整體監控和調節的能力,是保障學習活動有效進行的先決條件。

學習活動貫穿人的一生,是一種持續的活動。認知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在兒童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認知能力包括兒童的感覺、知覺能力,推理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注意力等方面。認知能力是兒童獲得其他能力的基礎,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可以遷移到其他能力的獲得過程中。學習能力是貫穿終身的一種能力,它不僅滲透於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而且浸潤於兒童的一切活動,因此,認知能力是兒童發展能力的基礎。

合作能力是發展的根本。合作能力指在團隊中擔任工作、承擔責任,願意與他人合作,相互幫助。從不同的角度看,其界定是多樣的:它可以是與人交往的各種交際技能,可以是個人的一種認識自我的能力、對環境的認知能力,也可以是合作精神與合作意識的外在體現。從不同的定義中,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但眾多的闡述和研究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合作能力是一種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人的綜合素質。合作能力兼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其培養不僅僅是某種知識技能的傳授或情感教育的熏陶。合作能力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它的培養應該發生在學生校園生活的所有時空中。

創新能力是發展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實踐能力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是指活動設計能力、活動實施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學習者根據活動目的和條件制定方案,使用基本的工具和儀器進行觀察與測量,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建議。創新學習是兒童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創新學習是指,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敢於挑戰權威,敢於質疑書本,敢於質疑教師,具有懷疑精神,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結合當前學習活動,獨立思考,大膽探究,積極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創新能力對各階段兒童的表徵具有差異,低年齡段學生傾向於創新意識,表現出積極探求新奇事物的意願和興趣。高年齡段學生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創新技能指的是,能從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和分析問題,能對常識性知識或已有結論提出有價值的新問題。兒童學習能力強,就能夠有效應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生活,從而也有利於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兒童,才更有能力想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可見,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指向的是創新能力。

職業能力是社會適應的保障。社會適應是兒童在日常生活、學校學習、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的一種常態反映,同時也是兒童獨自生活,達到成年人所期望的能力水平的一種常態反映。社會適應具體包括職業能力、身心健康、人際溝通和合作能力四個維度。職業能力對不同階段學生要求是不一樣的,低年齡段學生更多的是職業意識、職業傾向,但它是社會適應的基礎。高年齡段學生特別是青年學生更多表現為職業能力,是通過對已有知識、技能的類化遷移,不斷發展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教育評估院,本文系重慶市社科重大特別委託課題「重慶市兒童青少年發展能力模型研究」[2014TBWT01]成果之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5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每個孩子都有一片自己的雲彩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