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國寶告訴你——「聞」出來的品質生活

讓國寶告訴你——「聞」出來的品質生活

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香道,神秘而幽遠。

其實香道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比如在端午節期間,我們掛香袋、帶艾蒿,就是來源於中國古人,焚香驅穢的習俗。

香,在馨悅之中能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香道,是通過品香達到修養身心,培養情操的一種古文化

嘿,小編同志,你這麼能白話,是來給我們灌雞湯的嗎?

不是不是,這樣寫不是顯得高深嗎。我其實是想給大家介紹一件龍山時期的文物。

什麼文物?

龍山文化時期的香薰爐。

龍山文化香薰爐(藏於龍山文化博物館)

香熏爐,通體磨光,整體精美、細膩、規整。腹部有兩條線狀弦紋,緊靠下弦紋凸起一圈線狀弦紋,斷面作半圓形。最為獨特的是其肩部平行分布一圈小孔,孔徑為0.2厘米,殘存16個,根據小孔分布的規律應為20個左右。陶罐高約9.5厘米,口沿直徑約8.5厘米,「子母口沿」高出1厘米左右,應有器蓋與之相配。腹徑約11.8厘米,肩部直徑約11厘米,底部直徑約7.5厘米,壁厚約0.5厘米。陶罐殘存一對足,足高約0.6厘米,兩單足間隔1厘米相對成半圓狀,合成一足,按此設計,此器應該是6單足,然後兩單足合成一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這件器物,一直認為它是一件陶罐,但陶罐是貯藏食品之器,無需打洞。後機緣巧合,對這件「陶罐」進行了重新鑒定,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朱伯謙等專家一致認為這應該是一件能體現龍山文化時期品質生活的香薰爐。

龍山文化香熏爐的發現,將熏爐的歷史向前推了1500年,這具有重要意義。香熏同碗瓢等普通生活之具,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反映了先民的精神生活,顯示了先民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情趣。古代爐具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焚香敬神祭祖的基本禮數;改善生活環境,除臭去味,使人輕鬆愉快,還可提神醒腦。當時香草遍及中華大地,在《詩經》里有許多芳草的記載,氣候溫暖的山東燃煙原料自然不會缺乏。據考證,西周先民用升煙以祭天,稱作「煙」或「煙祀」。煙霧繚繞,冉冉上升,香氣飄向蒼穹,祈求神靈護佑。以香煙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燒香」之來歷。

哇塞,原來先民們生活這麼有品味。那他們會不會用熏香來治病?

當然能!

傳說,神農嘗百草,神農氏(炎帝)普遍認為生活在龍山時代早期。

《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

先民們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醫藥知識。當時通過熏燃草藥來治療疾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說的好像有些道理,你再繼續白話吧?

呃......好的。

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傳承著清新、天然、嫻雅。品香不僅可以獲得嗅覺上的絕美享受,清醇優雅的香氣,還可營造清凈、祥和的氛圍。閑來無事獨坐窗前,焚香品茗閱一本書。現代喧囂的生活也需要這樣亂中求靜的意境,以此凝神定期,修身養性。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香道」,無論是高雅的檀香、沉香,還是路邊的草香、花香,只要你能讀懂它的韻味,悟出大自然的真諦,那「聞」也就變成了「品」。

品香,沉而忘俗

悟道,靜而生花

註:對話當中的白話,屬方言,嘮叨、夸夸其談的意思。

來源:龍山文化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楠木視頻 的精彩文章:

噌!噌!嗒!新人結婚 親友放「嘴炮」送祝福!

TAG:楠木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