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叢林十年求真:新媒體研究全景圖
標題 | 數字叢林十年求真:新媒體研究全景圖
——基於2006-2016年我國新媒體研究的科學
知識圖譜分析
摘要新媒體是一場數字化的人類交往革命,也是數字化浪潮中信息傳播的複合性命題。本文運用分析軟體CiteSpace,以科學知識圖譜為基礎,對2006-2016年知網資料庫中關於新媒體研究的共2875篇研究文獻進行了共詞分析和共現分析,包括關鍵詞總體分析、突變詞分析、學科結構分析等,呈現我國新媒體研究的發展脈絡和知識流動,為總結和預測新媒體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引論
新媒體,是一場數字化的人類交往革命。新媒體,亦或是應該表述為「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1],既是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2],又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複合信息的傳播介質[3]。
新媒體研究是在傳統媒體面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時,生髮的新主題,討論的是數字化浪潮中信息傳播的複合性命題,也是學術研究對於網路時代社會變革的積極探討和回應。對於新媒體,國內外學者傾注了極高的研究熱情。早在1997年,我國已有學者將互聯網作為新媒體進行研究。[4]直到今天,新媒體研究的豐富成果仍然在持續累積。目前,新媒體研究已經成為透視社會現象的新視野和新維度。
本文將CNKI收錄的關於新媒體的研究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使用CiteSpace作為數據分析工具,通過繪製解讀相關知識圖譜,結合關鍵文獻的重點分析,呈現我國新媒體研究的發展脈絡和知識流動,為總結和預測新媒體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研究路徑
(一)研究技術設計
本研究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體CiteSpace Ⅴ(版本號為CiteSpace 5.0.R1 SE),對近十年來(2006-2016年)知網資料庫中關於新媒體研究的共2875篇研究文獻進行了共詞分析和共現分析,包括關鍵詞總體分析、突變詞分析、學科結構分析。總體研究設計包含三方面:數據獲取、CiteSpace數據統計、分析與驗證。研究力圖在實現數據可視化的基礎上,梳理新媒體研究的主題轉變,探索新媒體演技的知識基礎,呈現我國近十年來新媒體研究的綜合圖景。
(二)數據獲取
按照學術影響力和數據全面性,選擇了中國知網(CNKI)中的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作為研究數據來源。正式下載數據前,對資料庫進行了多次搜索,並對檢索式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題名」進行關鍵詞索引,時間限定為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最終的檢索式為:CSSCI期刊=Y 並且 年 between (2006,2016 and 題名=新媒體) (精確匹配)。共獲取文獻2875篇。
(三)統計工具CiteSpace參數設置
在應用CiteSpace軟體進行數據統計和生成可視化圖譜時,對各個選項進行了閥值設定。本研究中,基本參數設置如下:
1.「Time Slicing」(時間分隔):2006-2016年;「Years Per Slice」(最小統計時間):1年。
2.「Term Sources」(術語來源)含4種: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標題、摘要、作者關鍵詞擴展關鍵詞)。
3.「Term Type」(術語類型):Noun Phrases(名詞短語)。
4.「Node Types」(節點來源):Term, Keyword(術語,關鍵詞)。
如無特別說明,基本參數保持不變。同時,為了提高圖譜的科學性和可讀性,對不同項目進行具體分析時,對部分特定參數做了調整。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新媒體研究的各個主要領域,是構成整個研究圖景的關鍵性因素。而研究的主要領域,可以通過探測關鍵詞來考察。更為重要的是,關鍵詞代表的是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統計新媒體研究的文獻標題、摘要、索引詞,發現其中的高頻辭彙,分析關鍵詞之間的聯繫,可以發現逐步興起或者突然湧現的研究趨勢和主題。
(一)研究總體趨勢
在設置統計工具時,首先選擇每年出現頻率最大的前50%關鍵詞;因數據較多,為了避免呈現的圖譜過於雜亂,採用了尋徑(pathfinder)的數據裁剪方式;並且將最小頻次閥值設置為5。
自動聚類後生成圖1:2006-2016年新媒體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中的每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關鍵詞,出現頻次越多,節點就越大。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關鍵詞的共現關係,連線越粗關係越緊密。「新媒體」作為搜索關鍵詞,出現最為頻繁,因此為了避免其節點過大而掩蓋其他關鍵詞,未將「新媒體」作為關鍵詞計入統計。
圖1 2006-2016年新媒體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由圖1可見,我國自2006年以來新媒體研究圍繞著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媒介融合、大學生、傳播模式、報業集團等關鍵詞,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討論。總體而言,新媒體研究是在傳統媒體應對數字技術衝擊時,給學界提出的新主題,涉及數字化背景下信息傳播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
將新媒體研究的關鍵詞按照頻次統計後可以發現,這前20個關鍵詞已經涉及了技術、傳播、社會、產業等多元層次,而這正是新媒體研究豐富視角的微縮體現。(表1)
表1 新媒體研究前20個關鍵詞(按頻次統計)
結合圖譜和分析數據可以發現,新媒體研究中被討論最多的三個主題是: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環境、新媒體傳播。這三個主題作為核心主題,是新媒體研究不可迴避的話題,並且各自有著豐富的意義內涵,也包含著多層次的下級研究方向。
1.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既是對於一種歷史時期的設定,又是一種對於社會形態的歸納。
首先,「新媒體」是隨著時間流轉、媒體變遷而產生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承載不同的意義。當前,「新媒體時代」是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誕生以來的這一歷史時期。[5]而許多關於新媒體的討論,都不可避免的將其同傳統媒體進行比較。當學界對於清晰界定新媒體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就越艱巨。因此,傳統媒體在以互聯網和數字化為基礎的歷史階段,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實現從融合到數字化轉型,成為了熱門的話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報紙、圖書、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介轉型,以及媒介素養、高校輿情、社會政治等諸多方面。
其次,新媒體時代是當前社會形態的表述。新媒體時代以數字傳播、網路傳播為主要特徵。一方面,當前社會形態趨向扁平化發展,新媒體技術通過自我賦權,從而實現話語權社會分配。[6]而全球性的部落化,也是新媒體時代實現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革命。另一方面,原有的行業領域相互之間滲透融合,傳媒、通訊、軟體、娛樂、電子工業等不斷打破各自邊界,交叉發展。學術界的研究也相應出現了更加寬廣的視野和角度,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等都受到新媒體的衝擊,各個領域都在尋求一個全面的解決之道。
2.新媒體環境。新媒體環境,為學界藉以描述當前以網路和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的信息傳播生態。新媒體環境中,有著空前豐富的信息內容,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再受到地理空間的束縛,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內容[7]。這不僅改變了媒體的角色和作用,也在不知不覺間,催生著整個社會的變化。
因此,除了探討傳統媒介的生存和發展,新媒體環境被放置在一個更深刻的社會框架之中。社會性的主題被更多的加以討論,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個體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首先,這種不受物理限制的信息接觸,使信源主體從傳統的大眾媒介及其控制機構逐步擴張到公眾個體層面[8],為社會重大事件的處理增加著難度,突發事件因此成為重點研究話題之一。這其中又涵蓋了政府公信力、媒介權力、公眾權力等交叉話題的討論。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被稱為網路原著民,已經習慣了這種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以及隨時隨地的自由交流。對於其中許多人而言,新媒體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環境,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年輕人的媒體使用習慣和偏向,也因此成為學界重要的興趣點之一。研究涉及了面向青年一代的信息內容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
3.新媒體傳播。新媒體,自被提出以來,就引發了與信息共享有關的各個領域持續的研究熱情。
首先是新媒體技術。技術是信息傳播一系列改變的現實基礎和支撐。目前,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和大數據,是對傳媒業產生深遠影響的技術背景[9]。新聞報道、廣播電視、出版教育、商業營銷等關鍵詞,是新媒體技術研究的關鍵領域,因此也是研究最為集中的方向。而新興的雲計算、雲儲存、虛擬現實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更是給業界和學界都帶來了應接不暇的挑戰。
其次是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這場如火如茶的新媒體革命導致傳媒業整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相繼出現。[10]如今新媒體的傳播不再是線性的信息流動過程,而變成立體的、全方位、多對多、疊加式的信息裂變過程[11]。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接受者都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改變。融合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興的傳播方式,不僅引起了信息傳遞的重要給變,也給社會形態和社會文化帶來不可忽略的影響。
再次是新媒體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普及,傳播效果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新圖景。經典的傳播效果研究在新媒體時代正在被修訂和更新。信息把關人、意見領袖、沉默的大多數等概念,都有了新的內涵。此外,因通過各種新媒體的人際傳播,效果和影響因子,比起傳統媒體來,更加不可控。[12]而新媒體又能夠輕而易舉的實現病毒式傳播,這就為輿論監督、網路闢謠、公關營銷等,增加了新難度。
(二)研究前沿的時間演化
1.整體情況。「我們把研究前沿定義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如研究思路)」。 [13]新媒體研究隨著時間的演變,研究重點和前沿都發生著相應的轉變。如果按年度統計相關研究熱詞,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時間段內的研究側重點。因此,藉助CiteSpace的時區視圖功能(Timezone views)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到圖2: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圖譜。
時區視圖展示了新媒體研究的關鍵詞更新和彼此之間的交互聯繫。圖中橫坐標表示2006-2016年的時間切片,每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關鍵詞。節點越大,標識節點的字型大小就越大,代表著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大。此外,根據關鍵詞首次出現的時間,將它們放置在不同的年度區域中。關鍵詞的演變,依據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軌跡。各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節點之間的傳承和共現關係。不同時間段的節點連線越多,說明這兩個時間段內節點間的關係越緊密。因為每年度的關鍵詞較多,為讀圖需要,調節了節點的文字顯示,帶箭頭的關鍵詞根據箭頭指向,可看到其代表的節點和所屬年份。
圖2 新媒體研究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圖譜
由圖2可見,圖中最大的三個關鍵詞節點: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環境、新媒體傳播,集中出現在2007-2008年,並且一直到2016年,都吸引著學者的研究熱情。與其說這三個關鍵詞是研究的方向,不如說它們是在新媒體研究範疇內生髮的母課題和大背景,是其他新媒體研究都不能繞過的研究前提。在新媒體研究的早期,學者致力於準確界定新媒體,並預測其帶來的重要變化。隨著新媒體的普遍應用,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政治、教育、娛樂等方面都收到了重大影響,因此研究主題也愈加具體、愈加細化、愈加具有實踐性。而這種變化,通過考察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度,更加清楚可見(表2:新媒體研究分年度研究熱詞統計)。
表2 新媒體研究分年度研究熱詞統計(每年前三個關鍵詞)
2.突變詞。研究前沿和重點,總是瞬息萬變,有著曇花一現的研究興趣,也有著影響深遠的持續熱點。在新媒體研究中,也有著突然在短期內研究成果激增的研究重點,因此利用CiteSpace進行了突變詞(Burst Term)檢測。通過考察頻次變化率高、頻次增長速度快的突變詞,分析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知網新媒體研究中,前20個突變詞見表3。
表3 新媒體研究突變詞
從突變詞的時間分布和研究內容,根據新媒體研究的興趣點爆發和消退,可以將新媒體研究前沿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2009年,是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應對轉型期。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使手機等移動終端迅猛發展,而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如何存續傳統媒體的優勢;如何將新媒體的優勢應用的到傳統媒體的生產和傳播中;如何實現產業轉型,這些彼此交錯的問題,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興趣。
第二階段,2010-2013年,是新媒體傳播的理論拓展期。經過前期的實踐和積累,新媒體的許多傳播案例,顯現出了經典傳播理論不能完全解釋的地方,因此學界對於新媒體的傳播特徵倍感好奇。研究者或是通過互聯網解讀大數據,或是應用數字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分析,亦或是以社會各階層網路使用習慣為研究對象,對經典理論提出了有益的修訂和補充,也逐步提出了立足我國實踐的傳播理論。
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是新媒體研究的沉澱和深化期。這一階段,新媒體同傳統媒體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如何實現不同類別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學界探討的重要問題。社交媒體,抑或是自媒體將獨立個體點化成不計其數的信源,輿論再次變得不可捉摸,價值觀也更加多元和多變。這一階段的研究變得更加謹慎和充滿擔憂。
(三)學科結構
在當今各個學科交叉發展的學術界,任何一個問題的研究都充滿了跨學科的視角和理論基礎。新媒體研究的學科結構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的基礎理論構成。新媒體研究涉及新聞與傳媒、經濟、文藝、法學、宗教學等40個學科,研究切入點豐富多元。按研究成果數量,選擇前20個學科,繪製成圖3:新媒體研究學科分布圖。
圖3 新媒體研究學科分布圖
研究成果最豐富的學科當屬新聞與傳媒,占所有論文數量的63%,是排在第二的高等教育的七倍。其實,從文獻發展歷史來看,我國新媒體研究的發端並不僅僅在新聞傳播學科,早在1997年,教育、廣告、出版等學科都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以最初的多元學科為核心,研究延伸到了文藝、金融、行政管理等領域。目前,新媒體研究的基礎知識,依然以新聞傳媒為支柱,其他學科的研究興趣日漸增強。隨著新媒體的影響擴大、學科間的交流和研究的深入,未來這中學科結構或將更加複雜多變。
四、結論
新媒體是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和共享的主要實現方式。縱觀2006-2016年的研究文獻,新媒體激發了學術界不斷的探索熱情。新媒體研究從最初的傳統媒體應對策略探討,逐漸發展成全媒體的信息流動研究,從單純的媒體研究,逐步發展成關於每個個體的社會性研究。
數字叢林十年求真,新媒體研究依然是年輕的命題,仍然在不斷積累和吸收各個學科的基礎理論,而各個學科也在探討的過程中不斷融合。面對技術的日新月異,新媒體研究有著不斷變化的主題,而促進信息共享、促進溝通和對話等話題,或是現階段正在進行的議題。而正是這些研究突破點,需要學者的合力探索。
滑動查看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66-69.
[2]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5):121-125.
[3]景東,蘇寶華. 新媒體定義新論[J]. 新聞界,2008(03):57-59.
[4]張哲.新媒體時代[J].中國電子出版,1997(02):8-11.
[5]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93-103.
[6]陳偉球,新媒體時代話語權社會分配的調整[J].國際新聞界,2014(05):79-91.
[7]高貴武,連哲.試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長尾」市場的開發[J].國際新聞界,2010(02):38-46.
[8]謝耘耕,徐穎.新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4):58-67.
[9]彭蘭.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大數據:影響新聞生產的新技術因素[J].新聞界,2012(16):3-8.
[10]塗光晉,吳惠凡.表達·交流·爭論·整合—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變化與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1(05):16-23.
[11]鍾大年.「顛覆」還是「重構」—關於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J].現代傳播,2014(09):140-144.
[12]陳力丹,汪露.論新媒體人際傳播的客觀「監督」效果—以「柑蛆」事件為例[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01):25-27+112.
[13]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Vol.57(3), pp.359-377.
瀏覽結束
?作者簡介胡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載於《新聞界》雜誌 2017年第2期 7頁至12頁
- END -
TAG:新聞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