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養心為先,養身為後 | 靠譜中醫說
養心,乃道家養生之旨。《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陽真人日:「人者,道之樞也」。
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虛極,守靜篤」功夫,皆為養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 養生之旨,以養心為本。
《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具有什麼養生宜忌呢?與養心有何關係呢?
恬淡虛無即休養心神
「恬」字與「舔」是同根同源,本意是說動物和人受傷後,會下意識的拿舌頭去舔傷口,所以,舔是一種通過自我療傷、自我寬慰,最後達到接納自我、自得其樂的一種能力。
「淡」就是淡泊,無奢望、無妄。
「虛無」就是佛家講的心無掛礙,「虛」的意思就是讓自己的心靈和精神獲得最大的自由恬淡才能從容,虛心方可納物真氣從之。
《老子》中有一句「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
意思是說,唯獨我卻淡泊恬靜,對周圍環境沒有反應,如同嬰兒還不會笑,就是對淡泊最好的詮釋。
「真」指的就是天然賦予人本來的那個面目(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一瞬間就是中醫講的「兩精相摶謂之神」),推動細胞分裂發展的能量就叫元氣,是先天賦予的,這就是所謂的「真氣」或「先天真元」。
當人處於「恬淡虛無」的狀態時,人先天被賦予的「真氣」就會隨著指揮它的「神」去開始運作,即「從之」,如不服從擅自脫崗,則「虛邪賊風」這種負面能量就會乘機而入。精神內守不能內守就會出現「心神不寧」「神不守舍」焦慮不安等精神狀態,嚴重的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疾病。人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狀態下,人體的正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保衛人體健康。
在休養心神的基礎上,養心要「安心、舒心、靜心、寬心、善心和愛心」。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宋代文學家蘇軾《定風波》詞中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人不管在何時何地,不管做什麼事情,要安心神,這樣才能人與物、人與時、人與境合為一體,安心是中醫理論中「天人合一」的的常態化和具體化,心神安靜是人類從事其它一切活動的基礎。
中醫講「腎主恐,恐傷腎」,所以安能制恐養腎,在心安的基礎上,心靈要有充分的自由度才能舒心,當然這種自由是受法律和道德約束的。
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意思是「不會超出社會規矩的範圍隨心所欲。
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需求。但這個「慾望需求」是在一定的「矩」內,即社會規則、自然條件、能力範圍等。一定規則的「隨心所欲」給人帶來自由和快樂,超過了能力範圍的「隨心所欲」就變成了妄想,就好比痴人說夢,庸人自擾。有安心、舒心做基礎,要完成個人的理想追求,就需要做到靜心。
靜的本義是努力去除雜念,清心寡欲。諸葛亮的《誡子書》就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段話的意思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寧靜是和諧,寧靜是找到自己的過程。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麼,找到自己的快樂所在,這樣的狀態是安靜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
當靜下心神努力工作,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寬心。寬與窄相對,形容一個人豁達,用心胸寬廣;誇一個人身體好,用心寬體胖;乞求別人原諒自己,用寬大為懷。人心寬了,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寬心是疲憊心靈的良藥。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泄,心寬有利於肝氣舒張升發,所以心寬的人不容易得情志方面的疾病。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可以理解為人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升正氣。一個人擁有愛心、善心也能從內而外的提升正氣。
有善心的人擁有善良的心意。
用善心對事、對物、對人,換來的正向的信息和能量,這種正能量又能滋養有善心的人。
「愛」的本義是用心疼惜呵護,用心表達友善,就是愛心。當一個人有愛心的時候,眼神是溫柔的,表情是慈祥的。暖流會洋溢全身,這種暖流能滋養正氣。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養生之道,非中國人獨有,但對養生的追求,中國人尤甚。大約和中國的哲學多是政治哲學,沒有發展出來一種成熟的人生哲學有關。
對養生的執著,源於對生命的執著,對超越的追求,在思想家眼裡,養生之道,養心為先,養身為後,以追求精神的超脫為要,並不追求物理上的身體超脫。
※苦杏仁的炮製,你真的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馮世綸:射干麻黃湯醫案解析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