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為什麼不敢直接奪孫堅玉璽?原因簡單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為什麼不敢直接奪孫堅玉璽?原因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19期 文/無常奉天玉)

《三國演義》雖然以三國歷史為藍本而創作,但卻並不完全符合歷史,在小說中,很多歷史人物的結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蜀漢老將黃忠,明明病逝於公元220年,在演義中卻戰死於夷陵之戰;再如東吳名將朱然,本該逝於公元249年,在演義中卻成了趙雲的槍下亡魂等。然而,他們被改變的僅僅是結局,彼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或被讚譽,或被詆毀,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例如陳宮,明明是一個叛徒,卻被譽為忠義之士;例如魏延,一生忠於蜀漢,卻將「腦後有反骨的小人」這一罵名,背負了數百年。今天我們要說的主公人,也是一個在演義中,變得面目全非的英雄。他是誰呢?

說起此人,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就是「江東猛虎」孫堅。在正史上,孫堅最初一直以匡扶漢室為目標,只不過,就在他想與聚義的諸侯合力,一鼓作氣剿滅董卓勢力的時候,其後方遭到了袁紹的攻打,只能悲呼:「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無奈放棄匡扶漢室的理想,加入爭雄的行列。然而在演義中,他卻因無意得到傳國玉璽,而生出了欲成大事的心思,第一個退出了討董聯盟。

熟讀漢末三國史的人,大多都了解孫堅,因此今天我們不為其平反,也不談正史,單來說一說,演義中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問題。那就是,既然孫堅藏匿玉璽一事,袁紹已經得知,並且對玉璽起了貪圖之意。《三國演義》第六回中寫道:「(孫堅得到玉璽之後)誰想數中一軍,是袁紹鄉人,欲假此為進身之計,連夜偷出營寨,來報袁紹。紹與之賞賜,暗留軍中。」而且他們最終也撕破了臉皮--袁紹背後的顏良、文丑,孫堅及其背後的程普、黃蓋、韓當等紛紛拔劍,那麼,袁紹為什麼不直接強奪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孫堅的實力,讓袁紹忌憚

雖然袁紹是諸侯聚義的盟主,其麾下也有顏良文丑等大將,但是如果雙方發生火拚,袁紹絕對不能輕鬆取勝,甚至不一定能夠取勝。畢竟,孫堅麾下有程普、黃蓋、韓當等猛將,其用兵能力,也非常出眾,連董卓都對其忌憚不已,曾遣使向其求和。除了董卓的行為可以作參考之外,袁紹也曾用一言,表明了自己對孫堅實力的忌憚。聚義之初,董卓麾下的都督華雄率兵前來,孫堅請命為先鋒,當其被華雄擊敗之後,「袁紹驚曰:『不想孫文台敗於華雄之手!』」試想,袁紹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又怎會輕易與孫堅火拚呢?

二、袁紹的如意算盤,想「借刀」奪玉璽

眾所周知,袁紹與孫堅產生爭執之後,孫堅直接率眾離開了,雖然袁紹並沒有派人追擊,卻也不是沒有作為--他給荊州刺史劉表,去了一封信,讓劉表在半路上截擊孫堅,並奪取玉璽。當時,孫堅已經與袁紹翻臉,而劉表沒有參與諸侯聚義,不受袁紹「管轄」,袁紹讓這兩方勢力交火,不但可以坐山觀虎鬥,避免自己的損失,還能夠藉此消耗這兩方的力量,為自己日後成大業之時,減小阻力。

三、袁紹的性格缺陷,好謀而無決

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隻身出逃也能讓董卓忌憚的袁紹,並非庸才,否則的話,他不可能被眾人推舉為盟主,也不可能在日後,滅掉公孫瓚,統一河北四州。可是,他的性格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好謀而無斷。雖然他若想強奪玉璽,可以突然發難,也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看似並非難事,但是缺乏魄力的他,在一番爭執之後,還是放任孫堅離開了,所謂的聯盟,也就此一鬨而散。

四、諸侯皆在,不會允許火拚的發生

除了孫堅和袁紹兩人本身的緣故之外,其他十六路諸侯,也不是擺設,孫堅向袁紹辭行的時候,諸侯皆在,而且不停的打著圓場,例如孫堅指天為誓說,如果自己私藏了玉璽,便不得善終,會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曰:『文台如此說誓,想必無之。』」袁結諸將與孫堅麾下拔刀相向時,「眾諸侯一齊勸住」。這等情況下,就算袁紹不忌憚孫堅的實力,不想借刀殺人,也有足夠的魄力,估計也難以實行強奪之事。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十八路諸侯聚義,討伐董卓的時候,盟主袁紹明明知道孫堅私藏了玉璽,也想迫其將玉璽交出,卻沒有強奪,不是因為他不想奪,只是孫堅的實力讓他忌憚,諸侯也在不斷的勸阻,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原因,以及小算盤,所以才沒有這強奪一事付諸行動。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趙雲是蜀漢五虎上將,為什麼在武侯祠中,他端坐於文臣廊中?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