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惜「破壞」一封信的完整性去講故事,《信中國》的這個處理值得商榷
上周五,央視一套的《信中國》開播,又是一檔讀信的節目。值得一提的是,這檔節目由朱軍擔任製作人,這也是朱軍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
其實一說到讀信或朗讀,《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這兩檔節目是繞不開的。應該說,國內的製作團隊開始逐漸在人文、藝術這個領域裡找到了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即用書信和朗讀,去重新打開那段塵封的歷史,讓觀眾去感知那些過往的人和事。所以不管是這兩檔節目還是最新的《信中國》,節目模式的內核還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在看完《信中國》的首播之後,在四封信的動人故事之餘,冷眼君還是覺得這檔節目在製作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
信,要不要完整的讀完?
讀信時,需不需要實時的背景解讀?
讀信人要不要與觀眾和主持人產生互動?
看起來是三個問題,其實同屬於一個大問題,即節目所營造的讀信和解信兩個時空感的關係到底應該如何處理?
看過《見字如面》的人應該都會記得,在那檔節目中,讀信和解信是完全分離開的,互不打擾。尤其是到了第二季,節目組乾脆把讀信這件事放進了真實的劇場,讓每一封信的朗讀都變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表演。在每一封信朗讀結束後,第二現場的多人解讀,包括主持人與許子東、梁文道等人的對話,都讓先前的那封信變得更加立體而完整。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在《見字如面》里,每一位讀信人都是不與現場觀眾和主持人有任何溝通和互動的。安靜的走上台,讀完信之後則優雅的鞠躬走下舞台,每一位明星的朗讀都是單純的在重現信中的內容,不齣戲,有一種神秘感。觀眾也會因為節目營造出來的這樣一種氛圍,會變得格外的投入。
而在《信中國》里,讀信和解信被合二為一,主持人朱軍全程站立於舞台之中,與每一位讀信人實時產生互動。也就是說,每一封信都會被朱軍的實時背景介紹而被拆解,甚至有一種「破壞感」。
一般來說,節目選取的每一封信其實都不會太長,所以完整的將其朗讀和演繹出來,讓觀眾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情感體驗的過程,應該會是一個最好的處理方式。當然,不排除在聽這封信的時候會有或多或少的疑問,有可能是不太確定的細節,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知識盲點,但這都沒關係,先完整聽完,再聽解信的內容,把那些空缺補齊。
如果總是被打斷,甚至是把兩封信打碎形成隔空對話的感覺,還是會很難讓觀眾體會到寫信人當時的一個完整心境,觀眾的體驗只能隨著朱軍的節奏走,但這未必是一個最佳的體驗。
我們再來看互動,剛才說了,《見字如面》中的明星在朗讀前後都是不說話的,安靜的上台,優雅的鞠躬下台。那就像一段高級的聲音表演,雖說是極簡的演繹,但也是有很強的代入感。
而在《信中國》里,由於朱軍一直在舞台上進行「彈幕」般的實時解信,以至於讀信人每讀完一封信,都會走到朱軍身邊,再進行一番解信與感受性採訪。這就會給人一種錯覺,讀信人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入戲,而齣戲簡直是分分鐘的事,剛讀兩三句,觀眾就被迫跟著朱軍齣戲了。
2、
套路般的真人秀段落一定需要嗎?
立體投影技術的運用對內容究竟有多少加持?
在第一期《信中國》中一共選取了四封信,共五位讀信人。他們分別是楊爍、楊洋、張少華、蔣勤勤和唐國強。
從每一個人的單體段落的結構來看,都首先是:
由朱軍引出這封信
讀信人出場
插入該讀信人真人秀短片
回到現場讀信
而在這個真人秀短片的部分,冷眼君認為其實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這個內容完全不影響後續的節目內容。
而且從觀感來說,這四條短片都是一個套路:
你確定讓我來讀嗎?
這太難了!這不可能!
留懸念,他會克服困難成功演繹嗎?
其實這種套路化的設計,觀眾早就摸清了,那樣的懸念也基本上構不成懸念了。所以第一期就這樣同質化了,之後的節目中如果還繼續保留這樣的短片內容,可能真的會大大影響觀看體驗。與其套路,還不如不要。
我們再來看節目引以為豪的立體投影技術,必須承認,這種類似於裸眼3D的技術,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觀眾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單純的文字內容確實會稍顯單薄,能夠配以相應的視頻內容作為輔助手段,確實在視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這樣的技術手段對節目內容本身究竟加分了多少,其實坦白講,就像之前提到的那幾條VCR,如果沒有,似乎也並不影響。而且冷眼君在看第一期節目時,除了會被朱軍的實時解信干擾,還會被立體投影的內容牽扯注意力,本來就不長的信,因為有了這麼多干擾項,冷眼君很難特別集中於信件的內容本身。
除了以上在製作上的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之外,首播中的四封信的選取還是不錯的,至少從這檔節目的出發點來說,效果很好。尤其是張少華坐在輪椅上的演繹,還是非常感人的。最後冷眼君也是希望,如果在大的結構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再完善一下細節吧,在觀感上應該還是會有改變的。
TAG:冷眼看電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