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大物移智」拓展行業疆界
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慧……這些新技術為醫學、醫院、醫者拓展了疆界。新技術讓人們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也給傳統帶來挑戰。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做客《健康報》社「兩會精英匯」,點擊「人工智慧與醫院信息化」話題,探尋現代醫學與醫院管理的「線上之路」。
沒有信息化就談不上現代化
■蔡秀軍
現代化的醫院必須信息化,沒有信息化談不上現代化。當前信息化發展很快,從互聯網到人工智慧,對病人對醫院來說都是有利的。
邵逸夫醫院將與公眾有關的信息放到App平台上,首先解決門診流程的線上操作。公眾在手機上下載App後,可進行挂號、支付,之後獲知具體的看病時間和地點。這個時間怎麼得出來的?把醫生過去3年內看病的時間統計出來,就可以準確估算出病人就診時間。醫生看好病開出處方,需要檢查的話,病人在手機上支付後就可得知具體的檢查地點以及後面出報告的時間,病人心裡就有數了。
同時,手機上可以顯示患者對醫院流程的評價、技術層面的評價、醫生有沒有拿紅包等信息。除了門診看病面對面問診、檢查、處置,其他流程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原來五六個小時的時間,縮短到一個多小時,極大地方便了患者。如果未來醫保卡捆綁到手機上,醫院的挂號室就可以取消了。
隨著信息化發展,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中國發展的突破點,但是有兩個前提:一是頂層設計,二是結構化的數據。當前醫院的數據是不規範的,要實現數據的結構化,否則數據無法使用,更無法互聯互通。要通過頂層設計,把電子病歷規範化、結構化,未來我國人工智慧在醫院的運用也就會走在世界前列。
需要政策支持和推動
■盧江
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相關文件,明確通過健康大數據的運用和發展,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促進醫改形成新動力,包括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當前從國內外形勢來講,這項工作應該大力推進、時不我待。
健康大數據運用是難度很大的事情,體現在幾方面:第一,健康大數據規模大,其中不僅包括醫療、預防、救治的信息,還有生產生活中所有和健康有關的數據,因此這不僅僅是醫療衛生一家的事,民政、教育等部門也涉及;第二,在信息搜集方面,現在孤島林立;第三,要建立國家數據中心,佔地不說,投入也是非常大,涉及誰來建的問題;第四,推進互聯網諮詢指導、實現互聯網看病,國家還要出台政策,但是國家的管理還沒有跟上。
如果數據永遠像現在這樣躺在醫院裡,沒有得到應用,群眾就不會有獲得感。應當研究怎麼讓科研機構應用,怎麼讓產業發展。以醫療數據為例,能不能授權出去,從而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更好造福人民群眾?健康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技術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國家的政策和投入。各地政府要行動起來,僅靠各地衛生計生委還不夠,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推動,需要各級政府間的上下協調。
人工智慧面臨發展機遇期
■胡豫
武漢協和醫院現在有3個院區,明年年底有4個院區,大概有8000張床位,是非常大的醫院,沒有信息化,簡直沒辦法進行有效的管理,也不能稱為現代醫院。信息化是提升醫院服務品質的好手段,也方便醫務人員工作,同時促進管理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信息化對大醫院完成醫改任務也是有效的促進,比如醫聯體建設、醫院間的託管,只有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才能促進醫聯體建設。
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和大數據,這方面的融合會是醫院發展非常重要的趨勢。人工智慧會越來越顯示它的發展前景,但現在就開始做很複雜的診斷和治療,還不是太現實。健康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還有心理問題,跟社會相關,太複雜了。
我建議:第一,現在的人工智慧應用還在初級階段,應該從簡單著手,比如影像診斷、細胞閱片系統等;第二,提高基礎數據的質量,要從現在開始,在頂層設計的支撐下,實現數據統一、規範、有質量,這樣才能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第三,人工智慧開發過程當中跟臨床專家緊密結合;第四,要去提高人工智慧的深層次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多關心、吸收腦力研究的成果,並將其應用到人工智慧上來;第五,推動國家立法,讓相關工作有章可循。
信息化建設要更接近患者
■張澍
中國每年有54萬人因心臟病猝死,主要以冠狀動脈疾病為主,還有一些其他的心臟病。要真正預防心血管疾病,應該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必須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促進這項工作。在疾病預防上。信息化起的作用非常大。比如健康檔案管理,這一塊沒有大數據分析能力,所謂的社區健康管理可能就很難落實。
當前,在信息收集方面,我國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也要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患者可及性。我現在負責中國心律失常介入診療管理,每年有10萬份病人導管消融數據和8萬份起搏器數據全部都在網路上直報,這是個很了不起的資料庫系統,得益於國家衛生計生委推動。今後怎麼使用這些數據,使更多患者獲益,還須加大研究力度。在人工智慧方面,我們正在做簡單疾病的診療程序,屆時大概只要問病人一些問題,診斷結果就出來了,代替大量住院醫生的工作。
也要看到信息化建設存在信息的準確性、分享和保密等問題。為此建議:第一,資源整合,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時候國家要有頂層設計;第二,臨床研究工作引進准入機制,只有符合一定標準才能夠去做,而不是隨便去做;第三,收集開發大數據會花巨大成本,如何利用社會資源幫助大數據、人工智慧開發,需要綜合協調推進。
信息安全不能疏忽大意
■姚樹坤
醫院信息化非常重要,能夠提高醫療效率和效力。醫院和醫院之間的互聯,最主要的是縱向的分級診療,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給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如果所有資料可以在基層與二三級醫院互聯互通,轉診效率就非常高。其中,數據交換標準如何實現是一個大難題,破解各醫院信息孤島的問題,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比如醫保。
同時,也必須對相關工作保持清醒的認識。大數據一般來講有5個V,Volume,容量非常大;Value,價值密度接近6%都不到;Variation,變異程度非常大;Velocity,增長速度非常快;Vraisemblance,真實性還需檢驗。要看到醫療是本體,互聯網是工具,這兩個不能顛倒。現在有一個問題,醫院的信息系統建設,原代碼不太一樣。大部分用的是Oracle,有的用Python,源代碼未必影響交換標準,關鍵還是要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工作,實現醫療數據的共享。同時,也要注重信息安全建設,防止患者隱私泄漏。
關於移動醫療,特別是可穿戴設備,今後大有可為。只要戴上手錶,心電圖就出來了,隨時可以傳到數據中心去分析,一旦出現預警信息馬上採取對應治療,可以提高救治效率並實現預防和治療的銜接。相關的前景已經引發全世界的重視。一些國家正在加快研究並提出與國內專家合作,假設國外機構掌握了中國人的健康數據,怎麼辦?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應當由中國人掌握。我們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人工智慧也好,信息技術也好,相關工作得加速,也正是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契機。企業跟醫療方面應該密切合作,也應該規範起來,不能太隨意。
期待法律法規保駕護航
■陳鑫
中國有近14億人口,50%整理起來就能夠為國家在衛生方面的決策方向提供很好的依據。這需要全國聯網,需要信息的標準化。現在各方各界都重視大數據,衛生系統的大數據還沒有真正形成。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信息科,每家醫院的電子病歷都不一樣,碎片化的信息源自缺乏標準,由此沒有辦法整合起來。國家要在這塊工作上加緊推進。
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制度建設也不可或缺,比如在線就診法律方面的調整。在線就診快捷方便,患者不用到醫院去,無人機把藥品送到家門口,未來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有無限的想像,中國和國外在同一個起步線上,中國的發展可能比國外快,優勢在於有大量的資料、信息源,特別是醫療信息。
但是,信息化並非萬能,無法完全取代人的地位特別是醫生的作用。在影像診斷等相對容易標準化操作的領域,人工智慧的前景廣闊;但在複雜疾病的診斷方面,醫生的經驗、綜合判斷能力可能不可被取代。
最終目的是提高醫療質量
■畢宏生
推進衛生信息化頂層設計,要以大健康數據為平台,以各個專業健康系統為內容,頂層設計醫教研立體協同發展,用信息化來倒逼標準化,用標準化倒逼優質化,最終目的是提高醫療質量、醫療水平,同時把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成果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據。這項工作意義很大,醫療行業要當主力軍。
一是要轉變觀念,強化信息化建設。從以健康為中心到分級診療和初級健康體系,健康守門人在信息化裡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給健康中國打基礎,要重視基層能力建設,花力氣打造信息化的基礎工程。
二是要把這項工作和新舊動能轉換結合起來。現在「互聯網+」也好,醫療大數據也好,可以打造健康產業鏈。國民健康檔案信息化、預防康復工作、治療和遠程培訓、遠程醫療和健康產業是一個鏈條,可以輻射出很多的內容。政府可以提供各項優惠政策、資金還有專業人才,建設轉化創新中心,從戰略的角度統籌規劃,推動發展。
在眼科,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積極推進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系統。這個系統規劃以國家的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作為平台和載體,新生兒出生下來就給他進行檢查,到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終老,整個過程要建立起一套資料庫,讓國民眼健康信息涵蓋篩查、建檔、流調、預防、康復、治療整個流程。在山東開展的青少年近視防治工作,得益於信息化建設,在全世界包括歐美近視眼發病率都在上升的情況下,我們參與防控的系統在接近5年的時間內發病率下降了8%~13%。
強調信息共享融合
■劉艷
現代化醫院管理要實現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跟信息化建設密切相關。當前每家醫院都在做信息化建設和醫療流程全覆蓋,包括結構化的電子病歷、工作台,實現程度不同而已,但都在普遍開展。
有的是醫院自己開發,有的是藉助外面的公司開發,為此存在系統兼容性問題。信息化建設一定要強調信息共享,如果不同醫院之間甚至醫院內部都做不到共享,國家層面怎麼做?為此,國家層面要加速這方面的融合,從信息技術編碼到最小數據間的邏輯關聯,需要國家衛生計生委來統籌規劃。實現共享的平台,後續包括管理、研究或者產品開發才有一定的基礎。比如,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要強基層,互聯網+大數據可以在慢病管理上大有作為,從而更加符合我國的衛生政策。
醫院在開發相關應用程序的過程中還要看到一個問題,即老年人對信息化工具的掌握使用能力。在我們醫院,現在有非常龐大的志願者隊伍,主要是為老年人服務,幫助他們解決使用信息化工具時遇到的困難。信息化強調高速、便捷,但也要考慮到老年人,為他們提供更便捷、友好的界面和服務。
深入調研兼顧各方需求
■韓清華
醫院的管理需要信息化,教學、科研、預防保健還有患者疾病的診斷、治療,都需要智能化。這項工作還需要進行深入調研,了解國外存在什麼樣的先進方法、措施或者手段,我國目前市場的需求是什麼樣的。人工智慧是一個朝陽產業,曙光在前面,但是任重道遠,尤其需要明確誰來投入、誰來開發、如何兼顧各方需求、實現標準化等問題。這項工作肯定要投入,過程也較漫長,共性當中還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比如不同醫院、不同地域、不同管理人員的具體需求。
在開發過程中或者研發過程中,有些企業願意參與進來,既參與研究也是受益者;推廣分級診療也存在政府管理目標的需求。如何將這些不同的需求鑲嵌進軟體,需要政府層面的多部門聯動。有人說將來醫院都智能化了或者信息化了,是不是醫生就沒有飯吃了?我覺得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夠被取代。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目前就我了解,還沒有任何一種機器能代替醫生在病人的身體上做體格檢查。心電圖、影像的片子或者核磁、生化檢查可以做到數據聯網,但是在查體上還需要人腦來分析,電腦信息化不能替代人對人的治療。(本版由首席記者葉龍傑采寫)
TAG:健康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