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觀文房四寶,品文人雅趣

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觀文房四寶,品文人雅趣

2017年12月28日,「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八展廳開幕。本次展覽由國家典籍博物館與安徽省文房四寶協會共同主辦。

2018年3月11日,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團2018年第4期活動,帶領大家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參觀了「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並非常榮幸的請到了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兩位講解老師為我們全程講解。

活動開始前的大合影▲

兩位專業的講解老師▲

專心聽講的博友們▲

沒有報上名的小夥伴也不要著急,就讓小編帶著你,去一探展覽的究竟吧!

筆、墨、紙、硯素有「文房四寶」之譽,唐朝才女薛濤曾作《四友贊》:「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媒而黯黯,入文畝以休休。」可以說,文房四寶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更為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寶庫留下了數不清的書畫珍品。

文房四寶及文房清供除了具有實用性功能外,又集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身,成為文人雅士陶冶性情的心頭至愛。

書不借筆,猶如行不由徑。筆是書寫圖畫的工具,位列「文房四寶」之首。中國古代文字與美術的發展都與筆的演變密不可分,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因筆的存在得以延續與傳承。

筆的歷史

筆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人先以利器刻劃記事,或以削尖的竹木蘸漆書寫,隨後開始縛毛制筆。春秋戰國時期,毛筆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秦筆改變用線纏繞筆毫的方式,將筆頭鏤成腔狀納入筆毫,此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陶扁壺,其上朱書文字可見筆鋒▲(圖片來自網路)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毛筆與筆套▲(圖片來自網路)

漢代人們習慣將毛筆簪戴於頭髮或冠巾上,以備奏事之便隨時取用。毛筆筆尾尖削,筆桿較長,稱為「簪白筆」。魏晉時期,簪筆之風不再盛行,由於低矮几案的使用,書寫者需跪坐在席上懸肘書寫,因此魏晉至唐的毛筆筆桿短粗,多使用筆鋒堅挺的鼠須筆、雞距筆等,制筆技藝與書畫藝術相互促進。

漢代「白馬作」毛筆▲(圖片來自網路)

從唐至宋,隨著高桌案的出現和普及,為適應「著臂就案」的書寫姿勢,筆鋒軟熟的散卓筆逐漸流行,改變了晉代以前的舊制,毛筆製造有了成熟完整的體系。明清時期,制筆發展鼎盛,裝飾富麗堂皇,工藝追求甚高。筆管書字成為制筆風尚,一直沿用至今。

筆的分類

毛筆筆頭通常用動物的毫毛加工製成,根據彈性強弱可分為硬毫(如兔毫、狼毫、紫毫、貂毫、鼠須等)、軟毫(如羊毫、雞毫、胎毫等)與兼毫(如紫羊毫、羊狼毫)三種。根據鋒穎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與短鋒,不同性能的毛筆功能也不盡相同。

除最常見的管筆外,亦有提筆(斗筆)、抓筆(揸筆)等大型筆及微毫筆。毛筆筆桿以竹、木最多,另有象牙、犀角、金銀、雕漆、玉石、陶瓷、琺琅等。

紫檀五爪雲龍紋斗筆▲

白玉鏤雕人物故事筆▲

筆的製作

筆的製作精細而複雜,基本工序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製作筆頭,二是加工筆桿,三是筆頭與筆桿裝配及加工修整。從選料到成品,大小工序達到百餘道。

天下名筆

宣筆

宣州(今安徽宣城)在唐代聲名鵲起,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所制毛筆稱為「宣筆」。唐代詩人白居易《紫毫筆詩》言:「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湖筆

湖州亦稱吳興,在元代迅速崛起,逐漸取代宣州的地位。湖筆尤以長鋒羊毫為著。湖州馮應科的筆與趙孟頫的字、錢舜舉的畫在元代被譽為「吳興三絕」。明代湖州更是成為宮廷御用筆的重要基地。

古代文人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制墨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遠遠超越單純的實用要求。

邵格之玄靈墨 明代▲

汪中山暗八仙墨 明代▲

墨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實用石墨、炭黑、礦石等物質作為顏料。據史料記載,周宣王時期「邢夷始制墨」,人造墨的出現是墨史的重要轉折。

馬家窯文化漩渦紋彩陶瓶▲(圖片來自網路)

漢代流行松煙墨,主要呈丸狀,丸墨需經研石研磨之後實用。墨模的發明促使規整美觀、便於研磨的墨錠產生,出品效率也明顯提升。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用墨需求大增,官方設場制墨。由於雕版印刷、科舉考試的推行和書畫藝術的發展,宋代制墨業發展成熟。油煙墨、漆煙墨廣泛使用,宋墨開啟裝飾圖案貼字及墨家款識的風尚。

漢代丸墨▲(圖片來自網路)

宋代「九華朱覲墨」▲(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宣德、嘉靖、萬曆三朝為制墨巔峰,設立專業作坊生產,進入商品化階段。墨錠裝飾精美考究,成套設計的集錦墨產生,各領域名家分工合作,文人顯貴爭相購買賞玩。

清代制墨業更加繁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皇家用墨從選料到製作皆為上乘,尤其突出。清末民初,謝岱松等創製使用方便、易於儲存的墨汁,可以視為墨史的又一次革新。

墨的種類

中國古代的人造墨主要分為松煙墨與油煙墨兩大類。松煙墨由松木燒出的煙灰製成,濃墨無光。油煙墨主要採用桐油等植物油煙,黑潤有光。此外,還有添加漆料於桐油熏煉製成的漆煙墨。墨不僅有黑色,亦有各色彩墨。墨的用途不盡相同,包括御墨、貢墨、珍玩墨、禮品墨、葯墨等。除最簡單的本色墨,還有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墨錠外形同樣富於變化,可見長形、圓形、圭形、璧形、碑形、琴形、硯形、書卷式、鳥獸形、人形等。

明代墨譜收錄的各式墨錠▲

制墨工序

油、松、大漆等煙料不完全燃燒生成的煙怠是制墨的重要原料,大致需要經過燃燒取料,調膠和劑,成型晾乾,裝飾試磨等幾大步驟,工序十分繁複。

四大墨譜

《方氏墨譜》《程氏墨苑》《墨海》《潘氏墨譜》並稱明代四大墨譜。前二者分別為徽州歙派制墨名家方於魯與程君房所輯,兩書均有丁雲鵬等著名畫家刻工參與繪圖鐫刻,分門別類收錄名墨圖案百式。墨譜是研究墨錠形制和徽派版畫的重要資料。

《程氏墨苑》▲

紙的歷史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作為文化傳播的介質,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人類文明有著巨大的貢獻。古代紙的種類繁多,產地廣泛,各具特色。從書畫、印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紙無不發揮了重要的功能。

西漢紙地圖▲(圖片來自網路)

考古發現了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紙,有的還寫有文字。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術,用樹皮、麻頭、敝布及漁網來造紙,效果極佳,深為漢和帝賞識,詔令推行天下,稱為「蔡侯紙」。

晉代麻紙仍占首位,南北朝時期藤紙一度被奉為紙中上品,紙的用途和傳播越來越廣泛,紙張逐步取代簡帛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在書寫領域開創了新局面。隋唐時期,紙張生產區域遍及南北各地和少數民族地區,是造紙的第一個高峰期,皮紙迅速崛起,造紙技術開始向東西方傳播。

唐代寫經紙▲(圖片來自網路)

兩宋時期,出現了福建建陽、安徽徽州、浙江臨安(今杭州)等著名的產紙中心,除傳統的麻紙外,楮紙、檀皮紙、木棉紙製作精緻,南方竹紙發展更為迅速。元代箋紙製作頗具藝術性。明清時期竹仍然是造紙的主要原料之一,官辦造紙廠和各地手工工場使造紙業規模更加龐大、區域更加廣泛,名品佳紙不斷湧現。

北宋硬黃紙▲(圖片來自網路)

造紙技藝

傳統的手工造紙法,生產工序主要有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烘紙等。浸泡灰水、灰水泡料、不堆再漂、納於窖中、用碓舂細、用槽盛之、需以篘床、上榨則實、焙而後干、告厥成功。

紙的種類

紙的種類以纖維區分,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綿紙、草紙等。根據紙的加工工藝區分,主要有生紙、熟紙、本色紙、染色紙、灑金紙、泥金紙、粉箋、單宣、夾宣等。

「硯」古代又寫作「研」,是調色研墨之器。《釋名》曰:「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文房四寶中,惟有硯敦厚固實,且萬世不朽,能傳之百代。硯的製作融入了不同的文化特徵,在實用之外兼具更高的觀賞價值,深受文人喜愛。

硯的歷史

硯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現存最早的專供書寫使用的硯是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硯。西漢時期,尚未出現有形制的墨錠,多是將墨丸置於硯面上用硯石壓磨,故西漢石硯多帶有硯石。東漢時期,隨著制墨工藝的發展,墨可以在硯台上直接研墨,逐漸不再使用研墨石,是為硯史的一大里程碑。

西漢石硯、硯石、墨丸▲(圖片來自網路)

魏晉南北朝時期,硯多以石、陶、金屬、瓷等為質地,硯型有圓形、長方形、鳳字型等,並有多足,硯逐漸定型。自隋唐起,各地相繼發現端石、歙石等適合制硯的石料,石硯的普遍使用,使制硯工藝進入了新天地。宋代石硯日益普及,造型趨於多樣化,文人士大夫或鐫刻硯銘,或撰寫硯譜,與其結下深厚的情感。明清制硯工藝發生很大變化,製作風格由簡約古樸趨向繁縟豪華,工藝性、觀賞性逐漸增強。

四大名硯

端硯

端溪所產之硯。端溪是著名水岩之一,自唐代開採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名坑不斷,有老坑、麻子坑、坑仔坑、梅花坑等,又以乾隆以前所開大西洞老坑硯石最好,石品花樣最多。在眾多石品中,「青花」名列前茅,「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較著名者還有火捺、冰紋、石眼、金銀線、魚腦凍、蕉葉白等。

雲紋端硯 明代▲

歙硯

唐武德元年(618),以安徽歙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歙溪所產的硯石製作的研墨器具。尤以婺源縣龍尾山硯石質地最精美,又稱「龍尾硯」。歙硯和端硯一樣產於水中,故石質細膩溫潤。以硯色而言,歙硯色彩較端硯單純,有黑色與灰青色,紋色可分羅紋、眉子、金星、銀星等幾大類。

行囊歙硯 宋代▲

洮河硯

以古洮州(今甘肅甘南)洮河的硯石製作而成。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有綠洮和紅洮,尤以綠洮為貴。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載:「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洮河石子硯 宋代▲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製作而成,屬陶硯一類。澄泥硯製作起於唐而興於宋,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為此硯的著名產地。宋李之彥《硯譜》載:「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澄泥硯質地堅硬耐磨,易於發墨,不損筆毫不耗墨,能與石硯相匹敵。

金蟾澄泥硯 清代▲

「文房四寶」是文人書畫不可或缺的器具,此外尚有其他用以配合的文房用品,如擱放毛筆用的筆架、放置墨條的墨床、滴水磨墨用的水滴,又如筆洗、水盂、墨盒、印石、印泥盒等,皆可玩可賞,古人稱為「文房清供」或「文房清玩」,閑適淡雅,體現了文人的精神內涵。

筆之屬

筆筒

置筆用具。多成筒狀,材質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以其藝術個性和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黃花梨玉蘭花卉捲筒 明代▲

筆洗

洗毛筆的用具。因墨中含膠,墨干後易將筆頭黏住,因此用畢須及時清洗毛筆。筆洗大多為敞口淺容器,質地有瓷、玉、瑪瑙、琺琅等。

荷蟹筆洗 宋代▲

筆架

又稱筆格,用以擱置毛筆。常見質地有玉、石、銅、瓷等。或作山峰綿延之狀,或成小橋流水之行,造型甚多。

疊嶂筆山 現代▲

墨之屬

墨床

墨床即擱墨用的小案架。書寫或作畫時用墨,多有停歇,因墨磨之處濕潤,不便隨處擱置,故有墨床以供臨時放置。造型小巧,一般為几案式或床式。

墨盒

是清代後期出現的儲存墨汁的用具。主要流行於民間,清代同治、光緒時期較為盛行,並傳入內廷。造型有方形、圓形、橢圓形等,是一種便攜的實用文具。

紙之屬

鎮紙、鎮尺

二者皆為壓紙或書籍等的用具,材質一般以銅、玉、石、竹、陶瓷等較重的材質製成。鎮紙形制各異,如蟾蜍、虎等,體積較小。鎮尺形制多長條形,亦有兩根成對,其上可鐫刻銘文或對聯,彰顯書卷之氣。

石筆架山形鎮紙 明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博物館通票 的精彩文章:

3月北京地區精彩展覽推薦

TAG:北京博物館通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