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如何解決「三點半放學」問題?

美國如何解決「三點半放學」問題?

樓夷:要真正實現教育改革,需要大力增加基礎教育投入,並給學校更多自主權。簡單減少主課課時,治標不治本。

美國如何解決「三點半放學」問題?

在最近的兩會上,教育部長表示:「三點半之前是學校的責任,三點半之後是家長的責任」。這一說法引起大家議論紛紛。有一種觀點認為,三點半放學,是歐美髮達國家的通行做法。中國這樣做,正是為了減輕負擔,把教育的選擇權交給家長,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

從去年到今年,我的女兒朵拉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兩地的小學讀書,恰好這兩地的學校都是三點多放學,我也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有了更多的親身體會和思考。

基礎教育薄弱是主因

在我看來,美國的小學三點半放學,初衷並非為學生減負、為家長減負,而是和美國薄弱的基礎教育有關。

美國的小學實行的是包干制。一般一個老師負責教一個班級或者說一間教室的大部分主課,即英語、數學、社會等等課目一把抓。老師的辦公室就是教室,吃飯在教室,備課和講課都在這個教室。雖然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也提供不少培訓,但並不像中國的學校都有一個教研組來專門負責某個學科的教學研究,更少見到專門的數學老師、英語老師。

一本知名美國教師自傳《第56號教室的奇蹟》(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雷夫是美國洛杉磯市霍巴特小學的五年級教師,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數十年。他同時教授英文、數學、音樂甚至體育。

和一般老師不同的是,雷夫自願提前兩個小時上班,延後數個小時放學為學生補課。「我能給予我學生的,就是我的時間。」雷夫這句話讓人很感動,但雷夫這樣的人,以及這種做法在美國的小學老師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在這種制度的安排下,總體上老師在專項領域上的教學能力是比較弱的,而且老師的備課、作業批改、班級管理等其他任務也非常重。事實上,師資薄弱一直是美國基礎教育的痛點。近幾年「翻轉課堂」等通過在線方式來授課如此流行,也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和中國流行的線下學習語法,在線練習口語不同,美國的「翻轉課堂」是線上學習、線下練習。這和線下師資力量薄弱,老師能力不足也有關係。

所以,讓孩子三點半放學,給老師留出時間為教學做準備,也是很自然的了。相比之下,中國每個老師只負責一門主課,還有教研組的支持,至少在教學上不那麼孤軍奮戰吧。

美國家長也很關注討論孩子放學後要做些什麼這類問題,但是總體上沒有中國家長這麼焦慮。究其原因,是從家庭分工、配套措施、稅收結構上針對 「三點半放學」,已經有了一整套的安排。

首先,和中國不同,美國家庭並不流行老人幫忙看孩子。一般來說家庭中一人工作,一人在家的比例比較高。很多女性在生育孩子後,會選擇在家工作養育孩子。等到孩子上小學或者中學後,再去工作。

這樣做也有經濟考量。在美國,無論是請保姆還是送孩子去託兒所,費用都比較昂貴。以我所生活過的紐黑文來說,當地較好的託兒所月費要1400美元,在加州價格可能更高。就算是有便宜的,排隊等位的時間也非常漫長。如果兩人出去工作,其工資扣除各種稅費,也不一定能夠負的起看護費。

但如果只有一個人工作,那麼負擔就會大大減輕。因為美國是以家庭來報稅的,少一人工作,稅費會大大減少。而且美國有不少在家兼職的機會,所以很多全職媽媽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美國的法律對於家庭中不工作的一方也提供了各項權益:全職媽媽到了退休年齡,照樣有機會享受各種福利。

在這樣的歷史、情感和經濟因素下,美國家庭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孩子。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三點多放學後就呆在家裡。美國社會各個部門都提供了孩子活動和學習的機會。

首先,很多資金充足的學校,尤其是私立學校,雖然三點半之後不上課了,但學校並沒有關門。學生們可以在學校參加各種體育和藝術社團活動,或者在圖書館自學,經常會到6點才回家。這些支持社團活動的資金往往不是來自政府部門,而是家長組成的家委會籌款。因此學校或者說家委會可以直接決定如何使用資金,效率也更高。

相比之下,中國的學校也會在三點半後通過購買社會服務來提供興趣小組活動。但是一來資金有限,無法提供充足的活動;二來政府資金的用法有很多規定限制。比如不能用於學校自己的活動,社會機構不能乘機推廣其他課程等等。

其次,美國的學校會甄選合適的託管機構,為學生提供有償託管服務。這些託管機構通常離學校不遠,如果有一定距離,則會統一安排校車接送。我家女兒朵拉就參加了學校推薦的託管機構。每天三點半會有老師直接到教室接孩子,送到託管機構,一直到下午6點結束。這樣的託管班也不貴,一個月大概幾百美元。

此外,社區圖書館也會提供免費的託管服務。我在紐黑文和聖地亞哥的時候,曾經多次帶孩子到當地的社區圖書館。那裡提供的活動包括兒童圖書室、作業輔導、看電影、讀書會、樂高機器人課外班等等。關鍵是,這些都是免費的。如果要成為長期會員享受更多福利,只要提供一份水電或者電話賬單信件即可。

這種成本極其低廉的社會配套服務,極大地減少了家長的負擔,讓三點半放學不那麼令人難以忍受。

美式「高考指揮棒」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影響了小學教育。中國大學招生是一考定終身。儘管這兩年高考改革有所變化,但依然是在具體的考試科目、分數和次數上面做文章。雖然有部分學校可以自主招生,但是大部分學校依然是看分數,沒有太多選擇學生的權利和空間。

但是美國大學的招生,要看個人陳述、推薦信、SAT考試、平時成績、課外活動、面試等多種因素。SAT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甚至是不那麼重要的因素。到底選擇哪個學生,學校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課堂獲得知識就不是唯一通向大學的途徑,課外活動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而這方面的能力培養顯然不能只看學校。因此,家長們也願意在課外通過各種方式來培養孩子。

現在,大家在討論「三點半放學」這件事的時候,總是把它同「減負」聯繫在一起。這種說法存在三個誤區。

首先,這種說法把學習等同於「課堂式學習」或者「通過重複性訓練來獲取知識」。三點半放學減少了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時間,但並沒有減少學業的負擔和備考的壓力。反覆進行同質性練習也許是負擔,但在學校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學習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剛需呀。體育課不是學習?音樂課不是學習?科技課不是學習?學校在減少重複性訓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同時,為什麼不能增加其他類別的教學呢?

其次,這種說法把政府各個部門的責任等同於學校的責任。三點半學校關門了,我們依然需要一整套的方案來保障社會各界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繼續發展自己。勿以減負為名,行脫責之實。

最後,這種小學逐漸「減負」的做法和如今的高考改革是衝突的。如果高考是減少考試,採取多元化評估標準,那麼減少上課、增加課外活動的確皆大歡喜。但是現在的改革,實際上只是調整考試的難度和內容,並增加了考試的數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自然會主動增加補習時間,只不過從課內挪到課外而已。

要真正實現教育改革,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實際上需要大力增加基礎教育的投入,並且給與學校更多的自主權。簡單的減少主課課時,治標不治本。更嚴重的是,在缺乏整體社會配套環境的支持下,這種由家庭焦慮驅動的軍備競賽越演越烈,不僅家長、學生難以為繼,更會讓低收入家庭進一步走向弱勢。

這樣的減負,最終只能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劇。



作者:樓夷 為FT中文網撰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連遭美日韓監管風暴,比特幣兩個月來首度跌破9000美元
印度終於要在塞席爾建基地了,但是抱歉,塞席爾說戰時不能用!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