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轉型:無人貨架已死 閃電戰變陣地戰
新零售明星公司便利蜂今天被曝收縮、部分城市撤站。便利蜂隨即回應披露,目前便利蜂正在調整簡易貨架(即無人貨架),統一用智能貨櫃替換,但由於智能貨櫃產能有限,只能優先保證十餘個城市,剩下的城市選擇暫時收縮,等智能貨櫃產能跟上後再進行布局。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無人貨架風口經歷從爆紅到急速隕落的跌宕。
2017年夏天爆發的新零售浪潮里,無人貨架無疑是其中的當紅炸子雞,便利蜂、每日優鮮、猩便利、果小美等創業公司迅速擠佔了市場,吸引多達十數億的投資。但2017年年末起,無人貨架企業撤點裁員的消息就開始此起彼伏。
急起急落的背後,無人貨架始終伴隨著商業模式的爭議。
不可避免的高額貨損,成為無人貨架的先天缺陷。拿了東西付不付錢全靠自覺,這門挑戰人性的生意,先天限定了無人貨架里無法放入高客單價的商品。顯然,盜損問題做為零售業的常見問題,在一開始被殺入這一行業的互聯網從業者忽略了。
由於適合布點的場所、辦公場景有天花板,一線城市的大公司等優質點位早已被一些入局較早的無人貨架品牌"瓜分",這迫使無人貨架的點位之爭下探到30人規模的公司、甚至蔓延至三四線城市。但如果入駐標準低,意味著單位營收低,很難支撐背後的物流、系統、人力等成本投入。
急速擴張的無人貨架行業忙於搶佔市場,等發現問題為時已晚。
便利蜂算是較早意識到行業先天缺陷的企業,他們的策略是用智能貨櫃取代無人貨櫃,初期計劃投資數億元鋪設5萬台設備,高密度覆蓋重點城市。
智能貨櫃與無人貨架的區別主要在於,智能貨櫃的封閉性解決了貨損問題,高單價、短保商品也可以出現在貨櫃中,客單價相應也會得到提升。
而基於智能貨櫃通電、在線的特性,運營方能實時掌握每個點位的庫存信息,補貨會更加精準、及時。
此外,相較無人貨架,智能貨櫃的場景應用更加豐富,不再局限於辦公室,在機場、火車站、生活小區等公共場合都可布點,更具市場前景。
智能貨櫃的出現提高了無人貨架行業的准入門檻,顯然,靠著"一個貨架加幾袋零食"的模式,很難在新零售行業立足,此前陣亡的玩家已經反覆驗證了這一點。
據悉,目前大部分無人貨架公司都在研發智能貨櫃,但進度不一,採取的技術手段也各不相同。便利蜂已搶先開始布局,但目前這種智能貨櫃的單台設備市場價不低,只有降低成本才具備大面積推廣的商業合理性。如何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降低製造成本,非常考驗參與者的產品研發能力。據便利蜂透露,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貨櫃,單台造價僅5000元上下,較市場平均水平已有顯著優勢。
單台設備高成本自然也會影響擴張速度,但無人貨架的教訓說明,如果僅僅追求擴張速度,忽視對已有點位的精細化經營和鞏固,沒有較好的用戶體驗,很難再提及下一步產品的迭代和運營。
閃電戰進化到陣地戰,資金和研發能力更強的企業無疑將走的更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無人貨架就此過渡到智能貨櫃時代,無疑會加劇行業的馬太效應,這種業態就成為少數頭部玩家的貴族遊戲。從這個意義上說,便利蜂此前只不過在無人貨架上作了一次小規模實驗,真正的機會窗口剛剛打開。
TAG:新壹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