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聲書125:無欲,但有秩序的日本

有聲書125:無欲,但有秩序的日本

【苑舉正】目前任職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擔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台灣哲學學會監事(曾任副會長及理事),曾擔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國際邏輯、方法論及科學哲學協會台灣分會」(LMPS TW)主席。1981 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並於1983 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院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學士(1984)、哲學碩士(1988)以及哲學博士(1995)。曾任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並於2005 年轉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迄今(2009 年升等正教授,2011 至2014 年擔任系主任)。任教的科目有:科學哲學、英美哲學、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哲學概論。對索羅斯(George Soros)的老師卡爾波普(SirKarl Raimund Popper)哲學有深厚研究

簡介

日本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大前研一針對自己的國家寫了一本書,取名為《低慾望社會》。在書中,他強調,歷經20多年的經濟蕭條之後,日本年輕人收入不如老年人,工作前景不如上一代,活在鄉下沒未來,紛紛湧向都市人擠人。於是在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朋友的情況下,什麼也不敢買,什麼也不敢想,這些情況導致日本成為了一個低慾望社會。

當大家都以失望年代來解釋低慾望社會的同時,一份來自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報告,把日本的低慾望現象拉高至哲學層次。這份報告中顯示,日本2017年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少了40多萬,按照這個速度下去,到了2053年,日本人口將會不達一億人口。

面對這麼大的改變,該份報告指出,一項最令人不敢置信的數據,就是在日本,無論男女,18歲到34歲的人中,有1/3的人未曾有過性經驗。這個數字公布之後,舉世嘩然,象徵日本社會已經不是低購買慾而已,其實是低生理欲。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現象,尤其在中國這種才剛開始准許生二胎的國家裡。這個違反人性的現象,其實是令人感到詫異的。然而,日本進入低慾望社會的事實,讓我們必須嚴陣以待,假設理論,找出答案。

我認為,戰後高所得與高消費的現象,造成政治上官僚體制挂帥,社會上資本集中家族,以及經濟上不斷講求創新。這三點形成一個三面加強效果的網路,而生活在這個網路中的人,感覺只要擔任一個社會中的小螺絲釘即可,無需展現人生的特質。在這個環境里,政治體制,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競爭的結合,讓人喘不過氣,但如果不配合的話,那麼這個人在社會上將無立錐之地,結果是只好服從。不過,強迫服從,是不人道的做法,而日本社會正是設計在強迫服從之上。

所有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去那兒觀光是很舒服的,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穎的,乾淨的,有效率的,甚至是誠實的;這也是我個人在日本度假的感覺。不過不要搞錯了,錯誤地以為日本一切都新穎乾淨,好像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實這些享受都是人在壓力下製造出來的。如果你有幸領日本人的薪水,在日本做事的話,那麼日本有一套壓力,以奇大無比的制度強迫人服從。我佩服日本那些配合這個體制的人,能夠遵照這個體制的要求,但我也不會意外,這個體制確實讓日本人因為它,一度感到驕傲。

上世紀80年代,當日本的經濟發展到達頂點的時候,所有的教育、工作、職場與退休,連成人生的一條邊。順著這個制度者,必然興盛;而逆反這個制度者,只有滅亡。在那個富裕的年代中,日本人最得意的就是在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終身任職。終身任職的制度,等於讓人看到一生的開始與未來。如果把受教育與拿著文憑找事,連在一起來看的話,那麼一個人從小到死,大概都在計劃中,沒有什麼是預估之外的。

這種理想制度很好,但前提是經濟要維持永久的繁榮發展,遺憾的是經濟當然不可能維持永久的繁榮,因為經濟的循環,會讓日本面對危機。現在在失落20年後,加上各式科技的應用,公司需要用的人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日本人面對的體制依然嚴格,強迫服從的風氣不減,年輕人面對的壓力一爆不可收拾。

書讀不好,是沒有前途,學校畢業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是沒有未來的象徵,沒錢沒才又沒有未來,是自我嫌棄的來源,最終的結果只好是宅在家中。沒錯,日本人的社會並不是無欲,而是欲求滿足不受體制壓抑的慾望。這種慾望是人造出來的,但滿足它的下場卻是不能造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起投資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大打貿易戰,對中國投資市場影響?

TAG:言起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