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日本逝去的時代,有什麼不一樣?
劉青,南都觀察特約作者
全文4400餘字,讀完約需9分鐘
在經濟高速成長期,社會流動加快、民眾生活質量改善,人們心中充滿了樂觀與自信,堅信社會在進步發展、未來會更加美好、努力工作會有所回報……
經濟泡沫崩裂後,非正式僱傭造成了無論如何努力工作都無法擺脫貧困的局面;少子老齡化的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難以為繼,老年人無法順利安度晚年;飛特族、尼特族等社會群體成為永久性失業群體,一生有可能無緣社會;單身母親的生活狀況堪憂,貧窮和社會階層正在開始代際遺傳……
改編自東野圭吾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的同名電影日前在國內上映,影片內容展現了時代大背景變遷下小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情感的喜怒哀樂。片中溫情脈脈的懷舊氛圍以及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令無數觀眾動容。
作為視聽語言的藝術載體——電影里的解憂雜貨鋪忠實地還原了小說文本里經典的設定,成為穿越時空的節點與橋樑,串聯起日本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無論小說或是電影中,典型的人物刻畫和環境描寫勾勒出日本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展示出日本社會發展的特徵。
曾經,日本是東亞地區國家發展的排頭兵,其社會發展在許多方面處於超前的位置。回顧其發展的歷史,有助於我們反思自己的得失,併產生一些有益的見解。
▌經濟高速成長期的國民社會:樂觀自信的人生信條與進步發展的社會理念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在1955-1973年間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以朝鮮戰爭為起點並以「一九五五年體制」的確立為標誌,日本的經濟從此開始騰飛。其先後經歷了「神武景氣」「岩戶景氣」「伊奘諾景氣」。
這期間,東京塔於1958年建成,東京奧運會(1964年)和大阪世博會(1970年)相繼成功舉辦,日本從二戰後的經濟泥沼中走出。1968年,明治維新100周年之際,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實現了戰後經濟的第一次飛躍。
這一階段,日本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迅速減少,第二產業人口急劇增加,產業結構逐漸從農業、輕工業向重工業升級,經濟模式逐步形成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同時期,農村勞動力伴隨著戰後人口出生的大爆炸逐漸向城市遷移,使得農村地區出現了「空心化」前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則促使城市居民紛紛追求現代生活品質,市民爭相搶購家電三大神器(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黑白電視、洗衣機、電冰箱)和新三大神器(1960年代中期開始,彩色電視、空調、汽車)。
在經濟高速成長期,社會流動加快、民眾生活質量改善,人們心中充滿了樂觀與自信,堅信社會在進步發展、未來會更加美好、努力工作會有所回報……一種爭爭向上的國民情緒油然而生。
1950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那種樂觀與自信也體現在當時的主流文藝作品之中。這一時期誕生了一首國民歌曲——《昂首向前走》(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儘管其創作初衷並不是要激勵國民努力向前,而只是抒發創作者浪漫主義式的理想情懷,但伴隨戰後經濟的迅猛發展,這首歌本身演化成一種精神上的象徵——代表著日本人頑強拼搏、不畏艱險的精神。
同一時期,「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動畫巨作《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播映,片中的機器人阿童木也象徵著戰後日本的精神——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島國,要想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經濟戰場上立足競爭,則必須像阿童木一樣以小博大,發揮自己的長處和稟賦,以實現經濟的騰飛。
阿童木的早期形象。 手塚プロダクション
▌經濟穩定增長期的社會萬象:中產階層價值觀念的形成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
能源價格快速上漲,通貨膨脹愈發嚴重;與此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日本在日美貿易中處於巨額的順差地位,使得美國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並促使日元匯率升值。日本政府因此需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以應對這一變化,其產業結構逐漸從重工業向汽車、電子、機械等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升級,以減少對能源經濟的依賴。
改革使得經濟發展邁入穩步上升的軌道,終於在1981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方式與西方國家不同,日本經濟超過蘇聯的時期界定有多個版本),完成了戰後經濟的第二次飛躍。
經濟的穩步發展以及產業的不斷升級,加上終身僱傭制管理體系的確立、媒體的大量宣傳,日本全社會形成了「一億總中流」的意識,即日本總人口為1.2-1.3億,其中1億公民都是中產階層。儘管當時職場壓力與日俱增,「過勞死」現象時有發生,「中流意識」價值觀念的形成還是讓民眾(尤其在城市地區)延續了努力奮鬥的精神,促使他們對生活領域的改善抱有更多期待。同時,「空心化」現象在農村地區更為普遍,勞動人口向城市的遷移使農村漸漸只剩下老人和兒童。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日趨處於不利的局面。
這一時期,伴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日本的文藝事業日趨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西方文化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日益深入;電影作品也顯示出創作主體和故事內容的多元化特點——備受爭議的影片《感官王國》《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便是跨國合作拍攝的作品,其主題內容顯示出對社會歷史事件的關注和國民性的反思。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劇照。
同一時期,日本文化也在影響著其他文化,許多西方影片(如《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紛紛引入東瀛文化元素,日本文化的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一道,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標籤,世界各國也藉此開始了解這個曾經神秘的東方國度。
▌泡沫經濟時期的社會現狀:新世代的價值觀念和物質消費的盛行
日本雖然於1970年代中後期到1980年代前期對本國的經濟結構、勞動力市場進行了改革,但日美兩國的貿易失衡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於是在美國的倡導下,1985年G5集團國家(美、日、英、法、聯邦德國)在紐約簽訂了「廣場協議」。此後,日元匯率開始迅速升值,日本出口產業備受打擊。鑒於此,為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日本央行開始多次降息,卻使得國內投機需求不斷增長,地價、房價、股價快速上漲,最終進入泡沫經濟時代。
泡沫時代的日本正大舉投資地產開發,各地紛紛新建辦公寫字樓、公寓住宅、旅遊度假村等設施。同時日本的大企業在海外不斷收購資產——三菱買下洛克菲勒大廈、索尼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對於城市中產階層來說,鑒於日元匯率的升值,出國旅遊變得更為划算,這一時期世界處處都能見到日本人的身影,形成了日本人「爆買」全世界的情景。對於農村地區的人們來說,由於地價的不斷攀升以及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促使地方經濟也逐漸展露出景氣局面。
景氣的經濟讓日本社會變得愈加多元化,與過去「工蜂」式的社會群體(指過去在職場賣命工作、艱苦奮鬥的日本人)有所不同,這一時期出現了「御宅族」的雛形,同時也誕生了飛特族(Freeter)、尼特族(NEET)等社會亞群體。飛特族指自由職業者,尼特族是英文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縮寫,意指當下既不接受僱傭、也不接受教育和培訓的人。
「飛特族」在東京的一場抗議遊行。 apjjf.org
1980年代中期的日本經濟正如日中天,人均GDP於1987年超過美國,完成了戰後經濟的第三次飛躍。鑒於當時經濟形勢大好,許多日本年輕人開始追尋與父輩不盡相同的人生體驗,他們不希望接受完學校教育,便立馬進入職場賣命工作、奉獻一生,而是隨自己的喜好自由支配時間。這些青年的出現使得日本社會群體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日本社會文化顯示出拜金主義和物質消費等多重特點:快消品本是薄利行業,日本有商家在泡沫時期竟推出過金箔壽司,以吸引富裕消費者購買;東京都等大都會市區內霓虹燈夜夜閃亮、人頭攢動,商場購物中心人群川流不息,絡繹不絕,而在新宿、六本木等鬧市區內,酒吧迪廳林立,一派歌舞昇平。
這股物質拜金風體現在文化作品中便是1989年由當紅女子搖滾樂隊Princess Princess演唱的《Diamond》(鑽石),該曲是日本1989年最為暢銷的單曲,其歌詞內容講述了年輕貌美的女孩子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氛圍下戀愛消費的故事,至今聽起來仍能體味到當時社會文化的動感時尚,流光溢彩。
▌失去的二十年:社會結構日趨「下流化」和傳統保守價值觀念的復歸
好景不長,伴隨著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崩裂,日本經濟開始進入戰後最大規模的衰退。
同期,世界各地陸續發生重大變革——蘇東劇變、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美國科技互聯網產業迅猛發展……日本的經濟發展漸漸落於人後。泡沫時期由於經濟擴張,大量企業為投資發展或投機行為而從銀行巨額抵押借貸(也有銀行為了自身業績,進行「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行為,強迫公司借貸),在經濟衰退期間由於抵押品價值下跌、贏利減弱,致使企業無法歸還貸款,進而關門倒閉。此外,經濟泡沫的崩裂使銀行的壞賬、呆賬越來越多,最終促使山一證券、北海道拓殖銀行於1990年代中後期紛紛破產,金融系統性風險爆發,迫使日本央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量化寬鬆(QE)貨幣實驗的國家。
經濟低迷還逼迫企業不斷裁員,而鑒於長期脫離僱傭環境,飛特族、尼特族群體無法順利進入工作場所,逐漸成為社會邊緣人群。儘管日本的失業率一直很低,但是這一數字並未包括大量非正式僱傭員工,這些員工的收入待遇和福利狀況無法與正式員工相提並論,可謂社會的「隱性失業」。日本人口也開始出現少子老齡化趨勢,除了少數大城市以外,小城鎮與農村的發展陷入停滯,「鬼城」「空村」的現象在日本各地上演,甚至延伸到東京等大都會的衛星城內。
在文化領域,隨著1995年話題性動畫巨作《EVA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播映,年輕一代的問題走入前台。該部動畫片展現了御宅族一代的性格特點——懦弱、不安、焦慮。同一年由金牌編劇野島伸司主筆的電視劇《未成年》在日本TBS電視台播放,片中同樣關注青年一代,展現出他們艱難的處境和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經濟衰退、企業破產、教育制度、媒體環境等各個領域,展示出創作者對社會現狀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剖析。
2013年夏,動漫展上的「EVA」模型。 othree / flickr.com
1995年對於當代日本社會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是因為有話題性的文化作品播映,更在於這一年發生了多起天災人禍,1月的阪神淡路大地震,3月的東京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使得民眾的心情異常悲觀絕望。這一負面的社會心態隨同1997年橋本龍太郎政府不適時機的提高消費稅一道,使得經濟的發展陷入停滯,連年通縮的局面已成定局。
從泡沫經濟崩裂開始,日本經濟開始了其長達二十多年的「失去歲月」。在這期間,日本社會也發生了緩慢但卻巨大的變化:過去十餘年間,NHK播映了多部描述社會現狀的紀錄片,包括《窮忙族》《無緣社會》《女性貧困》……揭示出經濟低迷下社會上眾多的負面現象:非正式僱傭造成了無論如何努力工作都無法擺脫貧困的局面;少子老齡化的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難以為繼,老年人無法順利安度晚年;飛特族、尼特族等社會群體成為永久性失業群體,一生有可能無緣社會;單身母親的生活狀況堪憂,貧窮和社會階層正在開始代際遺傳……
2006年社會學家三浦展出版了他的暢銷書《下流社會》,該書通過調查研究表明日本社會正逐步出現階層向下流動的趨勢,該趨勢逆轉了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一億總中流」的局面,表明昔日人們爭爭日上的「動物精神」開始被「草食性格」所取代——他們去百元店購物,展示出保守的消費觀念,他們不再追求第一而是只求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唯一。
這一趨勢體現在文藝作品中,便是國民歌曲《世界上唯一的花》(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該首歌的主題表達了歷經白熱化競爭後歸於平靜的生活意味,與日本民眾社會心態的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一致性——長達二十多年的通貨緊縮局面昭示著日本失去的歲月,也記錄下社會文化再次回歸保守傳統的價值理念。
回顧了日本社會在戰後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我國的發展模式與日本有著相似的地方,兩國的經濟發展處於不同的階段,當下中國社會中的一些問題日本在歷史同期也出現過。
就像《解憂雜貨店》一片中藉助時空的轉換,使得來自未來的青年可以給當下的社會人以指導,日本在發展歷程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也如同穿越時空的「時間機器」一樣值得我們參考並借鑒。
※「老闆」導師與「文憑拜物教」何以存在:學生勞動者的困境與突破
※郭建龍伊朗行紀之四
TAG:南都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