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一)

《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一)

原標題:《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一)


全文共2848字 | 閱讀需要6分鐘


編者按:


一幅圖,竟然貢獻了一個漢語辭彙。


這幅圖叫《千里江山圖》,這個漢語辭彙叫「故宮跑」。

如果評選2017年度最熱門的文化現象,這應該是最充分的入選理由。當朝聖般的人們,潮水般地湧進故宮,「排隊三小時,親睹五分鐘」,觀賞這幅被譽為「900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時,究竟看見了什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見……


今天「中國國家歷史」公眾號推送的《〈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一文,即是一種「看見」。文章很長,公眾號將連續推出,敬請關注!


誰解其中味?一個貢獻了「故宮跑」辭彙的《千里江山圖》


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央視和素有「文化網紅」之譽的故宮博物院,聯袂國內9大博物館,在近期推出了大型文化節目《國家寶藏》欄目,用全新的語言形式,拉近當代與歷史的距離,在文物與今人之間建立了聯結,給一直高燒不退的文化熱又添了一把火。



2017年CCTV3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隨著各大博物館的大門一一打開,27件「國寶重器」的傳奇被一一揭曉,引來觀眾陣陣驚呼。不出所料,曾經貢獻了「故宮跑」這個漢語辭彙的《千里江山圖》,也赫然在列。



「衝刺」看名畫的「故宮跑」再次成為熱詞

被譽為「900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千里江山圖》是一幅極其稀有的作品。它每一次展露真容,都會讓觀者的目光流連忘返,想像漫遊其間。當時的展出,遊人摩肩接踵、展區日日爆滿,屏幕前嘖嘖有聲,現場嘯叫不斷……看門道的,看熱鬧的,追求藝術真諦的,附庸風雅的……都在排隊,都在觀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國彬說:


「去看展的人有三類,專業人士可能不到1%,他們主要是看真跡的筆法。一類是純遊客,看到有人排隊就跟著一起排。還有一大類是愛好者,尤其是大量北京人專門奔著看畫來的……這類人數量增長較快……大家生活安逸,才更有雅興去欣賞藝術。」


「排隊三小時,親睹五分鐘」,匆匆忙忙,慕名而來。一幅《千里江山圖》,人們究竟看見了什麼?



被譽為「900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的《千里江山圖》(全卷)


魯迅先生在論及古典文學「第一神品」的《紅樓夢》時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見


是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見。因為觀者不同的視角、思想脈絡和文化底蘊,會產生不同的觀感體驗。視角不同,格局不同,道行不同,底色不同,價值不同,……看見的世界,赤橙黃綠,遠近高低,自然各不相同。

你若是鎚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台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


▲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


▲設色勻凈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


▲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有人瞧出石青、石綠等原料技藝的高超。


有人賞出「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超凡藝術水準。


有人在18歲作者的身上,讀出天才少年氣吞山河的膽略、魄力。


有人從中洞悉中國文人的理想主義,闡發出現代哲思……


凡此種種,都非常正確。

其實,構圖、筆法、用色這些繪畫的基本要素,對於藝術大師而言,都屬於次要的東西,而透過畫作傳達出的精神世界和歷史信息,才是藝術偉大價值的核心所在。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山水畫家賈又福說:


藝之為貴,乃精神所至;術之為賤,乃技能所達。凡藝術,藝為先導,術為僕從,萬不可本末倒置。不懂物我通達貴在精神感應者,只能治術之末,不能得藝之體。


偉大的藝術從來都不是塵封的古董。一幅《千里江山圖》,無疑負載著北宋藝術理念,是北宋時期藝術的精髓,達到了那個時代最高的藝術高度。


對這樣的藝術神品,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它的表面,心儀它光鮮的「顏值」,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觀者,我們還應該一直走進它繁複的「內心」,方可理解它豐富的意蘊。


《千里江山圖》的背後,除了貫穿著一位少年郎勵志的故事之外,它還瀰漫著政治的詭異氛圍,攜帶著宮廷陰鷙的信息,透露出由皇帝主導的帝國美學的審美偏好。它甚至還隱藏著一個帝國煙花般燦爛之後,必然冷落和沉寂的文化密碼。


只有超越扁平的畫面,跨越技術的藩籬,動用自己的全部認知,經驗,喜好乃至偏見,虔誠地加入自己的心跳,給冰冷的畫作添加歷史的縱深和人性的溫度。才能一步步進入歷史的維度,踏上人性的高度,才能咂摸出隱藏在傳世之作背後那恆久的味道,讀出言外之意,尋到象外之象,從而讀出另一種深刻來。因為只有歷史的深邃和人性的幽微,才能通往廣袤和浩瀚。不如此,我們什麼也理解不了。


那次風雲際會的偉大邂逅,成就了這幅偉大的作品


對於那次邂逅,歷史惜墨如金,語焉不詳。畫卷最後,蔡京寥寥數語的題跋,是目前關於王希孟生平最權威的資料。


蔡京在題跋中寫道:「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閏四月八日賜。王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圖》卷後的蔡京題跋


王希孟是個幸運兒,他遇到了一位大牛人。


一個在中國藝術史上泰山北斗式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偉大的藝術家趙佶;一個能夠調動整個國家資源,以滿足他對藝術熱愛的人,這個人就是大宋帝國的皇帝宋徽宗。


王希孟是個幸運兒,他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就是這個集藝術家和皇帝於一身的人,在國子監設立「畫學」,納入科舉考試,建立並親自指導「翰林圖畫院」即宣和畫院,這是一座中國國家畫院,也是一個文宣機構。這些都為王希孟等一大批「生徒」們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鄧椿在《畫繼》卷一的《聖藝》里說:


「始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數百人,咸使圖之,多不稱旨。自此之後,益興畫學,教育眾工,如進士科下題取士,復立博士,考其藝能。」


王希孟是個幸運兒,更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天分和執著,以及少年的老成和狡黠。


王希孟作為「生徒」,幾次呈獻作品,他的急於表現,也讓宋徽宗有了新的發現——這位皇帝藝術家、中國國家畫院第一導師看出王希孟潛在的才分,認為儒子可教,將他帶在身邊,傳授技法,也培養他的胸襟和眼界。


宋徽宗的「瘦金體」字和花鳥畫


寄希望於希孟——被一個當朝皇帝寄於厚望,這是一種怎樣的期待?天子門生,這真是天大的榮耀啊!


少年的王希孟,也很懂得吸引導師、皇帝的目光。他把紅太陽的光輝,全都聚攏在自己的臉上,也收集進自己的心中。


天下一號人物的格外垂青,不啻一顆精神原子彈,必將化為強大的內驅力,把少年王希孟一顆小心臟,一下子引爆了。


而當一個人內心的宇宙,一旦激活、打開、引爆,將會噴發無限的能量!


事實上,王希孟的小宇宙噴發後,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便創作出驚世駭俗的《千里江山圖》。


此卷橫空出世,美得驚動了朝野中央,也驚動了天下。最重要的是,驚動了當朝的皇上宋徽宗。蔡京將藝術史上這次的「嘉年華」記錄下來:「上嘉之」。


王希孟能讓自己的恩師、宋代文聯主席兼美術家協會主席、傑出的藝術鑒賞家、特別是當朝皇帝宋徽宗的「誇獎、讚美、稱道」,你懂得,這將意味著什麼……


這一年,王希孟18歲。


何其幸運,王希孟少年得志,名動天下,幾乎是在一瞬間。

何其幸運,王希孟活在對的時代,在對的年齡,遇到了對的人。


其間有術,有道,亦有命。


18歲,這是王希孟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而這一切,都源於宋徽宗和王希孟兩個人的碰面。此次碰面,既是一次藝術的邂逅,也是一次信仰的遇見。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視覺 |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比起韓國黑哨,冬奧會伊始俄美網路戰才真叫黑!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