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用金融科技為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注入新動力
如今,中國的商業銀行與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在金融科技實踐方面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我們應利用這一優勢,整合相關技術,上升為專利,並利用專利優勢改變國際金融行業流程,形成新的行業標準,切實提升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正如英國文學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Tales of Two Cities)中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回顧歷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改良、電力的普及、自動化的應用,無不使人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帶來的生活便利,即便現在,我們都可以想像當時人們享受「高科技」所帶來的自豪感和對未來滿滿的信心。但是回過頭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工業革命和現代金融的發源都在歐美,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學習借鑒的是他們的理論制度、方法技術和操作工藝。目前,我們尚在不斷經歷、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量子科學、人工智慧和5G通訊等一系列技術,並非線性的由此及彼,也不單受一種技術驅動,而是綜合利用多領域技術的集大成,不是所有新技術都建立在自我積累之上。從這個角度講,沒有永遠的老師。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樣的機會,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解決中國銀行業轉型的問題,我們就可能錯過寶貴的機會,只有主動謀求轉型,積極思考研究,身體力行地去探索、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擁有話語權,中國銀行業才會在世界上真正佔有一席之地。通過本文我與大家分享一些最近對金融科技與銀行業未來轉型的新思考。
金融科技將成為
金融發展的一種趨勢
說到金融科技,大家腦海里第一時間浮現的往往是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一些高大上的詞語,然而金融科技只包含這些嗎?恐怕還真不是。2016年3月,金融穩定理事會首次發布了關於金融科技的報告並指出,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是因,金融創新是果,金融科技從金融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與之共同發展。
從這個角度講,每一次技術革命,也是金融科技的革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電報。電報的發明解決了人類跨地域進行便捷溝通的問題,徹底改變了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電報發明出來之後,首先被廣泛運用的便是金融領域,受益於新科技,紐約股市開盤價格傳遞到費城所需的時間從30分鐘縮減為幾秒鐘,為紐約成長為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從1918年開始,電報逐漸成為美國聯邦電子資金轉賬服務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1973年,全球銀行業開始建立跨銀行支付清算系統,其架構正是基於全球電報通信網,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廣泛運用於國際貿易結算的SWIFT系統。
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在中國的普及,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著手金融信息化建設,隨後互聯網的運用帶來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等一系列與金融息息相關的創新。金融信息化的一項重要貢獻,就是利用金融科技的進步,逐步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實實在在地推動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信用體系的建立並非一日之功,所以不要一味抱怨社會沒有信用,不講誠信,即便信用體系再完善的國家,也有失信之人,照樣也存在信用卡壞賬問題。過去商業銀行業務辦理模式多是一對一的,很多信息孤立存在,沒有互通、沒有流動。隨著科技的進步,獲取信息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分析使用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市場上信用貸款越來越多,這是信用體系進步的印證。所以,科技進步可以從根本上、從最基礎的層面解決金融業自始至終面臨的問題——信息不對稱。
電報的發明解決了信息最基礎的傳播問題,人與人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越;計算機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信息高效存儲和計算的問題;互聯網的出現又進一步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產生、傳播和共享的方式;大數據的應用使得行為數據化,對數據的分析成為描述和預測人類行為的新維度;區塊鏈通過分散式記賬方法以及密碼學的方法,為解決陌生環境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問題提供了方案。人類從未積累過如此豐富、充分的信息。科技的發展不斷推動著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對於金融發展至關重要。由此可見,金融科技的內涵是豐富的,伴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金融科技將成為金融發展的一種趨勢。
利用金融科技
引領傳統銀行業深層次變革
那麼,這種發展趨勢會不會帶來顛覆性的、零和性的結果?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會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金融呢?我認為是不會替代的,雖然金融科技催生的新生業態改變了銀行業的版圖,但我更願意將其看作從客觀上促進了對傳統銀行業的提升,通過雙向互動,優勢互補,形成競合發展的新局面。
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的服務更多的是分散式、入口式、扁平化的,很多是基於場景發生的,這樣的模式在面對相對標準化的需求時優勢明顯,比如當遇到某個生活場景產生相應的金融服務需求時,通過數字化接入就能得到快速響應。回顧一下銀行業的發展,我們實現了從算盤到存摺、卡片,再到計算機、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的進步,也應用了高科技,形成了中心化運作,垂直化管理的體系。這樣的體系在面對一些對體驗要求很高的標準化業務時,確實出現了部分不適,但正是這樣一整套完備的體系,在提供較為複雜的投融資領域服務過程中,被證明是可行的、有效的(當然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我們看到,目前金融科技在投融市場更多提供的是面向資本二級市場這樣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領域,提供的是投資決策分析、風險管理等工具。比較複雜的、標準化程度較低的項目融資、股權投資領域,由於法律關係複雜、參與主體多樣,目前市場上多通過傳統手段解決。所以,對於金融科技應有客觀的判斷,既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視而不見,我們主張根據不同市場的不同特點,運用多種金融形態共同提供和提升服務。
儘管我們在某些領域優勢尚存,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最典型的就是數據的使用問題。銀行業是個地地道道的數據密集型行業,每百萬美元營收所使用的數據量就達到了820GB,是互聯網行業的4倍多。但守著如此浩如煙海的寶貴數據,我們卻苦於無法開發出理想的金融產品,有數據顯示,傳統國際金融機構對數據的實際利用率僅為34%,國內這一數值可能更低,當龐大的數據處於沉睡狀態時,大數據的全面應用就無從談起。
還有另外一個關鍵的問題也值得思索,中國銀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的數據大集中和中心化的IT構架,與分散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如何融合和運用?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就技術談技術,就業務談業務,更需要去思考如果利用金融科技的進步對銀行業的經營理念、發展戰略、組織架構等更為深層次的機理實施引領和變革。
金融科技推動銀行業轉型
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
據我觀察,過去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轉型,往往以體制機制、組織機構的變革為引領,過程較為艱難,結果喜憂參半。金融科技發展到今天,能否從科技進步的角度對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和支撐,我有以下思考:
技術領域的突破和成熟為科技引領銀行業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以大數據為例,業界公認2016年是大數據元年,但其實大數據並非新生事物,為什麼將2016年稱為大數據元年?因為,過去雖然已經有大量數據積累,但是數據的傳輸、處理、運算的效率問題和成本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大量數據無法利用,隨著技術的進步,上述問題都有了技術可行、商業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隨著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以「阿爾法狗」與李世石的圍棋世紀大戰為標誌,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讓人們看到智能時代已近在眼前。由此我們觀察到了如下現象:
一是銀行紛紛主動將金融科技運用於業務發展。2016年開始,建設銀行已將「刷臉取款」在手機銀行進行全面推廣,2017年9月,建行全面迎來了「刷臉取款」的新時代。我們的人工智慧客服「小微」累計服務用戶已超過19億人次,每天服務用戶400萬人次,自動應答量是人工客服量的2倍,智能機器人服務佔比達98.96%。最近,建行也完成了首筆區塊鏈福費廷交易,金額近1億元人民幣,這是繼實現區塊鏈技術在國內信用證領域的應用後,在「區塊鏈+貿易金融」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型創新。
二是銀行機構紛紛布局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在這一點上,國際先進銀行走在了國內銀行的前列。美國銀行、花旗銀行、高盛等機構紛紛投資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的初創公司,這些公司可以提供包括反洗錢識別、欺詐檢測、客戶購買意願預測、資金流向分析等一系列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機構不僅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人,同時也是大數據分析和預測技術的使用者。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設立了20億歐元的金融科技投資基金BBVA Venture,專註於投資優化客戶體驗的新技術、革新基礎設施及平台的新技術、創新的產品及服務等三大領域的優秀初創公司。可見,相關技術的突破和成熟對科技與金融的全面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有助於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金融科技對轉型的推動力更加直接、有力、有效。首先,直觀地看,金融科技的發展首先有效突破了物理限制,驅動了銀行渠道的融合,迫使銀行對實體網點、互聯網、自助終端等渠道進行優化調整和重新部署,也使得金融服務的送達能力、服務效率、用戶體驗得到了大幅提升。以直銷銀行為例,直銷銀行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末,是銀行順應互聯網時代而採取的業務模式,它脫離了銀行物理渠道,完全立足於數字化的互聯網世界,不發放物理介質的銀行賬戶或卡,客戶主要通過互聯網、電話等電子媒介獲取銀行產品和服務。直銷銀行打破了傳統銀行網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現了為客戶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金融服務,能夠更快地響應客戶的各種金融需求,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中國銀行業直銷銀行發展較晚,直至2014年初,民生銀行才推出第一家完全互聯網化的直銷銀行,但經過短短2年時間,客戶規模已達到500萬戶,管理資產突破了5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90多家銀行試水直銷銀行業務。
其次,金融科技的運用引領了銀行業務模式的變革,這是傳統的產品創新或者制度創新難以企及的。招商銀行於2017年推出了針對普通個人投資者智能理財服務「摩羯智投」,起投金額2萬元,可根據用戶風險承受度、投資期限以及投資偏好等條件,為用戶自動篩選匹配一攬子公募基金組合,整個流程完全無需人工介入,既解決了有限的理財經理無法為大量客戶提供最優化理財組合方案的問題,又可將部分員工解放出來投入到更需要他們的地方。建行研發了智慧櫃員機新型渠道,原來辦理業務平均需要5分鐘,現在只需要2分鐘。目前智慧櫃員機投放4.3萬台,每天開戶10萬筆,手機銀行業務20萬筆,相當於釋放了3萬餘名櫃員的生產力。上述規模的人力資源釋放,如果僅僅依靠純粹的組織變革是很難做到的。此外,金融科技還豐富了風控手段,銀行依靠底層海量數據,通過挖掘分析提供充分參考信息,並依託線上模式,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風控策略,從而提升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可以說,在傳統組織架構、體制機制變革之外,金融科技已成為助推銀行業改革的重要動力,為銀行轉型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中國金融科技優勢明顯,可著力打造核心技術,樹立專利標準。以往,中國銀行業往往是國際金融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參與規則制定的話語權雖然逐漸擴大,但仍未形成較大優勢。如今,中國的商業銀行與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在金融科技實踐方面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我們應利用這一優勢,整合相關技術,上升為專利,並利用專利優勢改變國際金融行業流程,形成新的行業標準,切實提升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展望未來,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在銀行業的運用將是一個不斷深入、不斷融合的長期過程,我們不能僅僅陶醉於進步的喜悅之中,更要仰望星空,著眼長遠,擁抱技術進步、擁抱金融科技的發展,利用金融科技讓我們的銀行更加高效、更加普惠、更加智能,更加便利,更好地為我們的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方案,為全球金融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本文原載於《中國銀行業》雜誌2018年第2期。
e路陽光
e路陽光plus
TAG:E路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