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實攝影-《禮泉手工挂面》

紀實攝影-《禮泉手工挂面》

手工挂面又叫空心挂面,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麵食,是以小麥粉添加鹽、水經手工拉制懸掛乾燥後切製成一定長度的乾麵條。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適合速食。

在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Ⅱ》中,陝北榆林的張世新老人的手工挂面,讓全世界人都認識手工挂面。但是在我們禮泉縣石潭鎮楊鐵村,整個村子也是世代製作手工挂面,由於都是真正的傳統手工製作,根根挂面細如銀絲,筋道爽口,入口細膩,特別受歡迎,又是送禮佳品。所以一直是供不應求。

我以前只知道「乾縣四寶之一,手工挂面」後來興平的攝影大師們拍出一組組「興平挂面」,難道我們禮泉就沒有手工挂面?後來聽一個縣上一位老人說:「石潭楊鐵村就是世代做挂面的,只做精品,價格略高,因為供不應求,不用宣傳,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作為禮泉人我拍攝前真的都不知道,急忙約起幾位攝友,聯繫去拍攝。石潭楊鐵村是禮泉縣北部偏僻的一個小山村。

通過石潭政府的一個朋友,聯繫到了楊鐵村的挂面老漢「巨志學」,他要我們凌晨3點就去他們那。2018年2月10日凌晨3點,我和攝友陳林一起就出發了,到楊鐵村時,巨老漢已在門口迎接了我們,說他們2點多就起來做了,這道工序快完了,就等我們來呢。巨志學老人一輩子都在挂面,現在兒女們都已成家,而且都在城裡工作,兒女們到讓老人去享福,可是老人總捨不得自己的老手藝,說好多人都喜歡他的挂面,他們少掛點,和老伴有個事做心裡更充實。

為了更準確分享製作順序,我打亂拍攝順序。按製作順序分享。

第一道工序,「和面」,他們所用麵粉,都是農家小磨自磨麵粉,除了深井水、食用鹽和農家麵粉外,再無任何添加劑。「和面」我沒有拍攝,因為現在「和面」為了攪拌更均勻,都用和面機。晚上或凌晨和好面需要醒面2小時以上(主要以室溫確定時間)。聽說醒面時間越久,面越光滑。

第二道工序,「破大條,盤大條」,盤好後需要再醒面5小時左右(主要以室溫確定時間)。

第三道工序,「盤搓小條」,盤好後需要再醒面5小時左右(主要以室溫確定時間)

第四道工序,「繞條」,把兩根約65厘米長、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將盤好的面交叉地纏繞在竹扦上。至竹扦繞滿為止。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最好一氣繞成。將繞好得面放入發酵槽中,進行發酵30分鐘左右。

第五道工序,「開面」,拿出發酵好的的兩根繞面竹棍慢慢拉開,拉制時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張,拉到80厘米左右時;將拉至80厘米的麵條分開理順後,雙棍並齊再次放入發酵槽中,一般為2到3小時;

第六道工序,「挂面(上面)」,將麵條從發酵槽中取出,放置高為2米的架子上;二次拉長,並將麵條分開理順,將面從架子上垂直下拉至1.80米長,進行晾曬;約2-3小時。

第七道工序,「下桿(收面)」,將晾乾的空心挂面取下;根據要的規格進行裁切,包裝;石潭挂面還是用傳統的馬連葉子捆麵條,每捆約300-400克,最後裝箱。

拍攝中,我想買10斤挂面,巨老漢很是熱情,可是等到我們要走時,巨老漢一直道歉,只能送我4小捆挂面,實在時沒有多餘的,雖然老漢不要錢,我還是給了老漢20元。看到老兩口這忙碌的一天,才只掛了50斤挂面,真不忍心白拿老人的挂面。走了好多家,最終都沒再買到挂面,都是預訂的。主要是快過年了,挂面搶手,每家最多掛100斤。不提前預定絕對是買不到的。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流程,掛好一架面需要兩天,交叉利用時間後,每天可出一次面。附上自己總結的流程圖。

最後祝願禮泉楊鐵村的挂面永遠保持品質,永遠供不應求。

下面是關於手工挂面,在網上找的資料

食品物點

挂面是一種細若髮絲、潔白光韌,並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麵食,中國人喜歡吃面,尤其在北方,速食麵、挂面等大行其道。

營養價值

手工挂面細如髮絲、清如白玉,而且口感好,好看好吃,營養價值也很高,從食補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方面的飲食功效:

1、補血益氣:適宜膚色沒有光華,失去紅潤、手腳冰冷的人群。

2、養陰補虛:補虛損,益精氣,潤肺補腎,用於肺腎陰虛。適宜與久病體虛或是虛勞的補益。

3、增強免疫力:富含維生素E:捕捉破壞細胞的自由基,可以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並且增加抗體的數量。

挂面適用於以下幾種人群長期食用:體虛體弱者,如病人、老人、產婦孕婦、小孩,食用可以增強免疫力、益氣補虛。而且挂面易消化,易於食用;美容養顏、滋陰補腎,適合男女性長期食用;

食用方法

速食者,挂面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且營養豐富,適合速食。挂面有很多種吃法,做法非常靈活。可以打鹵子吃、夏天可以過熟之後撈出來過涼水做涼麵、也可以過涼水之後做麻辣面等等,各種吃法百吃不厭。

相關典故

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檢閱敦煌文獻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挂面,當時叫做"須面""。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於元代的《飲膳正要》所記的"挂面",是中國有關挂面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並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挂面稱作"龍鬚面"。相傳古時,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麵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麵條掛在竹竿上晒乾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能充饑又能解渴,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麵條改進為手工挂面,在酸湯中加入"漂稍"(雞蛋煎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挂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塵視野 的精彩文章:

TAG:秦塵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