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廻嶺古道:五龍山中一「龍脈」

廻嶺古道:五龍山中一「龍脈」

自去年秋天以來,行走古道成了我周末的一種生活方式。然今年入夏後,草長藤蔓,尤為休寧、祁門一帶,雖古道阡陌,但蛇蟲出沒,蘄蛇、「五步龍」(一種巨毒蛇)讓人不寒而慄。近三個月停步歇腳,肚腩驟然反彈,皮帶、褲子已苦不堪言,現雖已初秋,萬物依然蔥蘢,禁不住山間天藍地翠的誘惑,決定提前開拔,走「廻嶺古道」。

去年初冬,曾徒步「思賢嶺古道」,因行程所限,未至廻嶺,至今仍有缺憾。據傳當年朱元璋久攻婺源不下,曾過廻嶺至回溪村,問計於鄉賢朱升,然三次尋訪,兩次未果,只得折道越嶺返回,故稱廻嶺。另一說法則是,廻嶺位於五龍山廻峰下,峰迴嶺轉,嶺因峰顯,故名。其間古官道自然稱之「廻嶺古道」。

廻嶺古道為婺源至休寧古驛道,自休寧縣陳霞鄉回嶺村到婺源縣段莘鄉裔村,跨越五龍山與石屋山峽口,全長約8公里。古道北接思賢嶺,古代婺源北部官民進入徽州,學子進京趕考,客商前往蘇杭,均可經此要道。廻嶺地處吳楚分源界嶺,有「饒河源頭」之稱,且峽口兩邊山高嶺巉,故為古代兵家必爭要塞。當年,回溪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毛主席贊為「九字國策定江山」,廻嶺古道也因此更顯鍾靈毓秀。

徽州山水的靜美不僅在於山野田園、粉牆黛瓦,還有那滋潤的山水,豐腴的植被。一塊坡地、一條山道,只要沒人打理,一個夏天,就足以草蔓叢生。當年人來客往、喧鬧熙攘的「官道」也越來越多地寥落在荒山野嶺,青石鋪就的台階更是被枯枝敗葉侵蝕得僅剩細細一條,縈繞于山嶺之中。

我們的汽車行駛在平整但並不寬闊的水泥路上,過回嶺村約數百米,一座水泥橋橫跨溪流,嘩嘩的溪水纏繞著大小錯落的卵石,從橋底下逶迤而去。在徽州山區,這樣的一溪清水則標記著一灣峽谷從高聳的山峰上匯聚而來,也往往是先人開荒種地、修橋鋪路之處。

此處正是古道的登山入口,只是登山台階因修築公路已被拆除。爬上公路后土坡,一條青石步道即在腳下。路寬約一米,台階高約10公分,每塊石板大小基本一致,屬古徽州標準「官道」。

道路兩邊的茶窠地已長滿雜草,偶有野花點點,突兀而出的狗尾巴草,在微風中搖頭晃腦,像是久居山舍的小狗見到陌生人一樣汪汪亂叫。顯然自春茶採摘後,此處已少有人跡光顧。走過茶地,拾級蜿蜒而上,青草、箬葉、藤蔓已把路面夾在當中,綠瑩瑩的青苔佔據每一條石縫,滿目蒼翠,也頗顯荒涼。沿途樹?纏繞,枯樹阻路,自然,原始,寂寥,滄桑。

天氣有點陰沉,空氣中依然盈盈地溢著清新的草木氣息和淡雅的芬芳。路邊,偶從石縫流出一線泉水,彷彿是從樹根中濾出的,清冽,明澈,無時無刻不讓人有俯身暢飲的衝動。和幽幽古道相伴的是一條從高山峽谷中飛流而下小溪,溪流從陡峭的岩石縫隙中跌宕起伏,順勢而下,轉到山澗,就有了突兀的青石與跨澗的石橋,就有了隨石而淌的澗水。流泉、飛瀑、蟬鳴、鳥啼、山花,這樣的景緻,確實有些醉心。

然而,想著草叢可能潛伏著的「爬行動物」,我們卻又有些揪心起來,走在路上,也不敢像以前那樣歇歇停停、東瞅西看,更不敢扒著一塊殘碑琢磨辨析半天。古道上應有好幾年沒人打理了,我們一行五人前依後靠,手持登山杖,撥開蒿草,探險般「砥礪」前行。在「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這片家園裡,也許我們驚擾了它的寧靜,它們確實有權露出猙獰的面孔,甚至自衛,但我們還是以沉默來祈求它們能夠給讓出一條路來。

在登頂途中,騎路而建的兩座路亭均已梁朽瓦落,半截石牆廢棄在齊人高的雜草中,我不僅心中疑問,這麼一條承載千年輝煌的「官道」,怎麼說荒就荒了呢?

好在廻嶺上的古城關依在。

古城關位於五龍山與石屋山之間,V型山坳中,橫跨一座拱形關洞,當地人叫「廻嶺洞」,一拱接兩山,雄關鎖鑰,俯覽眾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廻嶺洞青石砌成,剛修葺不久,洞頂尚有新土。拱洞上有題額,南為「挹峽」二字,北面匾額似乎經不住時光的糾纏,早已脫落,僅留下曾經石額傷痕。洞內兩邊石壁鑲有六塊石碑,其中四塊已模糊不清,應是當年捐資修路的功德碑。另外兩塊石碑中,一塊是婺源縣古建保護委員會修復廻嶺洞的《記事碑》,落款日期,二〇一六年仲秋。另一塊殘缺石碑,橫書「南幹止峽」四字,無落款。

徽州古道之所以讓無數戶外者樂此不彼,不僅僅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綠綠的山、艷艷的花、色色的果,更在於其殘垣斷碑中隱藏著曼妙的故事、青石路面上印記著太多的足跡。由於我們無法從濃密的草叢中扒開那些深邃歷史,廻嶺洞上的「南干止峽」、「挹峽」自然成了這條古道上的一雙眼睛,透過這雙閃亮的眼睛,也許能夠洞察出那些滄桑的故事。

我學淺才疏,又孤陋寡聞,無法獲解兩塊先賢題額的高深意涵,僅憑臆測,不足為據。峽者,兩山夾持間。據婺源縣誌介紹,婺源境內山脈源於中國三大山脈之一的南干山脈分支,即「南干龍脈」,中國傳統「三大龍脈」之一,其中一支源出崑崙,穿行徽州,向東延續至天目山,入東海。古人題額於此,興許是早已料知南干「龍脈」居於此峽谷,而題額致意。五龍山因「高大岩險,盡日雲煙,狀如五龍起舞」而得名,當年「真龍天子」朱元璋途經此地,恐怕受過徽州「祖龍」的點化吧?與之相應,「挹峽」即可為「揖峽」,一代聖賢朱升雖隱跡鄉野,但仍然掩飾不住黎民百姓對這條巨龍的膜拜,對這座神秘峽谷的仰望。

廻嶺古道從遠古走來,帶著飲毛茹血的野性。然而當它穿越五龍山後,也變得靈動起來,即使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五步龍」,似乎也被賦予特定的歷史內涵,帶著芸芸眾生的精神使命。它讓我們從先人的智慧中汲取支撐,從歷史的漫漶中去認識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在脫離束縛後重新回到自然的過程,就像廻嶺洞邊那棵從神壇走向大自然的「五穀樹」。

「五穀樹」位於廻嶺洞北、古道後面,從根部幾十公分處分叉兩枝,均粗如臉盆,虯枝盤旋,葉似垂柳,冠蓋十幾米,傳為明朝時由京都移栽至此。「五穀樹」春季開花,雪白細綿,夏季結果,果實形狀各年有異,象稻穀,似高粱,如玉米,若小麥,以及粟米之類的穀物,故為「五穀樹」。民間稱它能預知五穀豐欠,樹結何果,即可預知此作物當年豐收。以前,當地村民將此供為樹神,頂禮膜拜,企盼五穀豐登。植物的神奇,讓我驚異,人類的聯想更讓我感到大自然的溫暖,遺憾的是,樹冠周邊柴草濃密,野花簇擁,我們未能近距離觀看今年到底結了何種「穀物」。

「五穀樹」學名雪柳,葉子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光澤,花白色,有香氣,供觀賞,傳為鄭和下西洋時帶回的植物。雪柳在春天裡盛開米粒大的雪白繁花,秋天會隨年景、節氣變化而長出形狀各異的果實,為植物固有特性。在曾經戰事連連的年代,糧草欠收,人們寄希望於五谷樹能帶來豐收,豐收了,就能打勝仗,所以,五穀樹的花語象徵為「殊勝」。

穿過迴嶺洞,即為婺源縣地界,一路下山,路面略好,只是仍有許多樹木攔路而卧,僅能跨步或彎腰經過。其間兩座路亭已修葺恢復,可以安心小憩。至婺源縣段莘鄉西垣村,水泥公路替代了青石板,村中徽派古民居無一例外地佝僂在一棟棟高聳的鋼筋水泥樓房下。

我們未向裔村繼續前行。飯後,原路返回。

太陽很毒辣。路也明亮起來。

五龍山1468米的主峰依然雲霧繚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歙縣論壇 的精彩文章:

美!歙縣園藝場:桃花朵朵開 踏春賞花來

TAG:歙縣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