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訛傳幾千年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中一句話,從古代流傳至今,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很多人認為人性是善良,並且引發人性善與惡的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關於人性的善良論來源於《孟子》,但是孟子的意思並不是說人性是善良的,那麼孟子的主張到底是什麼呢?
01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後裔,是戰國時期(前372年-前289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孟子繼孔子之後,將儒教進一步發揚光大,被世人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就是記載著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編製而成。
「人本善」的言論源於《孟子.告子上》:「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sa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後人根據這些話得出人性本善的觀點,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水的本性不分東西,不分上下嗎?人性的善良如同水向下流一樣。人性如果沒有善良,那麼水也不會向下流。水受搏擊跳躍起來,可以超過額頭;壓迫它逆流,可以上山崗。這是水的本性嗎?其實是形勢迫使它這樣。人可以迫使水不善良,人的本性也是這樣。
於是很多人認為孟子是支持「人性本善」的,其實孟子並不認為人性本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無所謂善良與邪惡,可是人性卻是向善的。
孟子拿水作比喻,水有善惡嗎?但是水會自然向下流,水向上流是因為受到外力影響,水的本性是向下流,水有上下流之分,人也有善惡之分,人如同水一樣,是向善的,人之所以向惡,是因為受到壓迫才會向惡,人和水的本性都一樣是自然的,但是受外力影響。
從以上內容分析,可以得知孟子並沒有說人的本性是什麼,只是說人的本性如水一樣是自然的,只有受到外力影響才會不自然。這種思想類似道家的自然理論。
02
沒錯,孔孟思想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的延續,道法自然是儒教的延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都源於「道」,那麼「道」又是什麼?
「道」是中國歷史從宗教神學走向自然學說的一種新名詞,它標誌著中國從神的世界走向自然的世界。
03
儒教是中國最古老的宗教,夏商周之前,一直追溯到黃帝時期,華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儒教,儒教的最高信仰是天神(上帝),為什麼說儒教信仰的是天神,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證據。
電視劇《封神榜》大家基本都看過,講的是商朝和周朝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神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地位很崇高,要不然為什麼要封神呢?
《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思是說商代人的祖先是玄鳥所生,商人認為他們是神的後代。
胡適在《說儒》中也得出結論:1、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們的衣服是殷服,他們的宗教是殷禮,他們的人生觀是亡國遺民的柔遜的人生觀。
2、儒的生活:他們是治喪相禮的職業。
3、殷商民族亡國後有一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孔子在當時被人認為應運而生的聖者。
4、孔子與老子的關係,老子是正宗的儒,孔子是把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擴大到「仁以為己任」 的儒,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存在一個很大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教士被稱為儒生(術士),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天神,由此誕生了很多神話故事,如《山海經》中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
04
商朝滅亡,儒教開始發生變化,一部分人還是信仰儒教,一部分人轉向自然學說,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天神被天子取代,周天子是天之子,是王權天授,既然是天子,那麼周人就開始轉為信天子,周天子靠什麼教化子民和治理天下呢?靠得是一本書《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時期的一本書,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是周文王根據自然之理,悉心鑽研,將伏羲的先天八卦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yáo),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周朝取代商朝後,分封建國,原殷商遺民被分封到各國,以齊國、宋國、衛國、魯國的殷商遺民最多,這些殷商遺民成為周朝新民,但是信仰的儒教卻沒有立刻變化,從史料得知,這些國家的人依然有祭祀天神,治喪相禮的宗教儀式,老子、孔子等人都是儒教信徒,是儒教的傳教士,但是他們的思想已經從宗教思想向自然思想轉變。
05
儒教在春秋戰國時期時慢慢轉變成道的思想,什麼是道,諸子百家沒有人說的清楚,那是一種信仰,只有老子在《老子》一書中解釋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創造萬物的天神用「道」來形容,「道」是天下的母親,是造物主,道的行為可以自然界中看出,老子可以說是中國自然學說的創始人,他將天神理解為「道」,人們要按照自然之道生活,將人們從神學中解脫出來,產生新的宇宙觀。
06
因此到了孟子時期,「道」代表的自然學說已經逐漸發展成熟,諸子在道的指引下,開始了百家爭鳴。
當人們思考人的本性時,孔子和孟子都是採用自然學說進行解釋,比如人的本性是什麼,孟子就拿自然界的水作比喻,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如同水一樣,遵循自然,水往低處流,是自然之性,但是他卻倡導人性向善,因為人都希望自己是善良的,不是邪惡的,只是受到外力才會變得邪惡,如同水一樣,受到外力,才會向上流。
「人之初,性向善」才是孟子的主張,「人之初,性本善」是改造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本文不做詳解,那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一種治國工具,是為了維護帝國中央集權異化出來的一種流派。儒教與儒家思想有本質不同,儒教是一種宗教,儒家思想只是一類人的思想罷了。
TAG:櫻0o0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