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學榮: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看待佛教

馮學榮: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地看待佛教

1

佛教的教義,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世界觀哲學,第二部分是迷信。其中第一部分是精華,第二部分則是糟粕。

也就是說,佛教是一個精華與糟粕的混合體,不能籠統地說佛教是垃圾,也不能籠統地說佛教是真理。

2

先講第一部分,佛教的世界觀哲學。

佛教裡面有一個很核心的東西,叫做「四法印」,具體地說,是這樣的:

佛教法印一:諸行無常。世間萬物是不斷變化的,你擁有的一切,財富、親人、愛情、榮譽等,或遲或早、隨時隨地都可能失去,你應該有思想準備。

佛教法印二:諸法無我。世間萬物都是其他物體集合而成的,「我」是我吃的食物集合而成,每天都在變化,所以世上沒有「我」,也沒有任何確定的東西,所以說,人們不要太過執著於自我,不要太執著於私利和個人得失。

佛教法印三:諸漏皆苦。世間萬事歸根結底,本質都是痛苦的,天倫之樂以死別告終,飲食之樂以患病告終,賭博之樂以傾家蕩產告終,吸毒之樂以健康下滑告終,性的快樂以審美疲勞告終,人生之樂以病死告終,如此類推。

佛教法印四:涅槃寂靜。佛教徒應該追求的是看透上述三個法印的本質,放下一切的痛苦與煩惱,到達一種沒有生,沒有死,沒有苦,沒有樂的狀態。

這才是佛教的精髓。

3

這個四法印,對許多世人,尤其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有著巨大的撫慰意義,因為它將整個人生、整個世界都解構了,所以一個人要真的運用這種觀察人生、看待世界的方法,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遠離許多痛苦的。

所以我們說,佛教哲學是有價值的,四法印,是佛教的精髓,對於佛教的這個精髓,我是不反對的。不但不反對,事實上我認為,在2500多年前的世界,資訊那麼的不發達,一個凡人,能夠用如此獨到的眼光,去發明一種可以為人解脫痛苦的世界觀,應該說,佛陀確實是睿智的、偉大的,他遠遠超越了當時的世人。佛陀對世人作出的這些貢獻,客觀地說,是不能否定的。

4

然而,世間萬事,很少有完美的。佛教也不完美。

佛教的第二部分,就是迷信。這一部分,是糟粕。

相關的批評,我在以往的文章里,已經寫過了,例如:

佛經說,大海裡面的魚撒尿,導致了海水變咸;

佛經說,太陽和月亮都是方的,我們之所以看起來是圓的,那是因為太陽和月亮離我們太遠;

佛經還說,阿修羅天王用手指蓋住了太陽,這是日食發生的原因。

佛經說,太陽和月亮,是由天金和琉璃這兩種材料做成的。

佛經還說,大地下面是水,水下面是風,風吹水動,引發了地震。

……

而要命的是,我指出的佛經的這些錯話,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浩如煙海的佛經里,諸如此類的常識性錯誤,真的是好多好多,多不勝數,不勝枚舉。

5

佛經說,吃肉是造孽,你吃的動物越多,遭到的報應就越多,然而,你只要稍微舉一個小小的反例,就能推翻這個說法,例如說鯨魚,鯨魚一輩子吃下的動物,那真是堆積如山,然而,鯨魚的平均壽命竟達95歲,超過人類。

佛經說,世間的動物死亡,進入輪迴,下輩子要麼做人,要麼繼續做禽獸,然而生物學的數學模型告訴我們,地球上的動物總數量,在歷史的長河裡面,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佛教所說的這種一一對應的投胎理論,根本無法解釋地球動物總數量不恆定這個問題,因此,輪迴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

更要命的問題是:佛經說的所有這些,都是沒有證據的,佛經說了2500年,它所說的這些,直至今天,哪怕一個有力的證據,它都拿不出來。

6

行文至此,總結一下:佛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構式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確實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痛苦,因此我們說,佛教的這部分是精華,是寶貝。

佛教的第二部分是迷信,這部分的佛教,是糟粕,是垃圾,聰明人,應當注意甄別,對佛教要區別對待,既不能一棍子徹底否定佛教,也不能對佛教的所有教義,盲目取信。我想,對待佛教,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最理性、最客觀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貧富懸殊」的說法,為何不科學
陳志武談金融:如何實現經濟自由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