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翰墨飄香 藝術人生

翰墨飄香 藝術人生

名家丨李木教

我出身貧民,才學平庸,現在能過上衣食無憂、贍養有著的生活,完全是因為學習書法,有幸得到很多前輩老師的提攜指引,加上如今太平盛世的緣故。而且因為寫字,活著不曾無聊,所以要感恩書法。

我剛開始學習書法時手中沒有字帖,老師借了一本蘇東坡《豐樂亭記》雙鉤裝訂成冊參考,主要學我的老師沈吉文先生的風格,然後臨摹胡問遂、周慧珺以及上海出版的《五體常用字帖》等。在報刊上看到好的作品隨時臨仿,養成了習慣,幾乎當代所有著名書家從王冬齡、何應輝、石開、孫曉雲等先生到吳行、陳忠康、王義軍、嵇小軍等才俊的作品我都傾心追慕動筆臨摹過,當然因為愚笨不能登堂入室。我也學古人,從王鐸、傅山、董其昌到宋四家,回頭學趙孟頫,現在沉溺於孫過庭和「二王」,只是跟著潮流亦步亦趨,不是一種自覺的學術追求,所以學習傳統不深刻,可能天資不夠加上基礎不高,進步就很難了,所以我對自己的成就不抱希望,這是很無奈的。但是我愛寫字。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旅程,多有恍惚,而寫字這件事算是堅持下來了,現在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不寫字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不管生活中有什麼得失悲喜,一拿起毛筆,心就安,神就定,假若生命沒太多苦痛,活著,能夠寫字,我就知足了。 由於生性孤僻,我只得偏居獨處,經常為消遣時日讀點雜書,常有碰到不認識的字,結果查完字典明天又忘了,我因此明白自己更加遲鈍了,倘若想再有點小進步,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願意努力。

——李木教

談書法創作

文/李木教

我的書法創作一直因循對經典作品的模仿,起先是不自覺地遵照師長的教導,後來逐漸變成自覺的追求。無數次研讀二王、宋四家、趙孟頫、王鐸、傅山,不論長篇短札,我每發浩嘆,以為高山仰止不可企及,心慕手追,不惜餘力,並在自己的創作中極力效仿,欲求中規入矩。久而久之便感覺到這些經受歷史考驗、屹然挺立的大師們儘管面目各一,但有著共同的審美原則,籠統言之,即意與法、情與理的和諧統一。長期以來,我依靠這一認識來檢討自己某一時期的創作甚至某一作品某一局部,發現缺點,逐漸修正。

李木教先生作品欣賞

在書法學習中,我孜孜以求「量」的積累。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毛筆以及相關紙墨的熟悉程度與古人已不可同日而語。不投入大量的功夫研習蘊含在名家名作中的各種技巧,面對同樣的表現對象和創作工具,要行動準確地表達真情實感並且比肩古人無異是痴人說夢。只有掌握了足夠的技法直至化為本能,我們才能無所掛礙地直抒胸臆。

李木教先生作品欣賞

由於書法作品能表現作者的精神面貌、品格情志,所以我們不必擔心由於長期的臨習而失去自我。實踐證明,即使米芾與吳琚,祝允明與吳應卯,黃道周與蔡玉卿,明眼人也可立辨彼此,不會混淆。生理心理結構的不同以及創作工具、書寫姿勢等各種因素的差異都使我們將在書法創作中有意識地輸入主體的感覺,加上我們能用敏銳的心靈發現古代名家未做或者不很完善的工作,因此個人風格的錘鍊應該採取水到渠成、順其自然的心態。

李木教先生作品欣賞

當我們的創作為時為事所用時,難免顯得虛假與矯飾。而一件能夠感動讀者的作品必定是作者真情的打造,在光怪陸離、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要創造有利於真誠自然表達的光明澄凈的語境,必定要在寫字之外體驗外物,涵養性靈。由於我們一般不是天才,自己的思考常常要借鑒古今中外賢人的智慧,因而讀書識理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

李木教先生作品欣賞

相對於其他藝術門類,書法作品呈現的外在形式比較簡單。因此在國人的生活中除了實用的目的之外,書法成為寄託情愫的最便捷的途徑,無論是居廟堂之高,或者處山林之幽,或在市井流俗。由於方式簡單,書者常常致廣大於精微,講求內心修為,這種對書寫的快樂的體驗使書法的學習創作具有一種哲學的甚至是宗教的情緒。如果捨棄書法的這一品質,轉而挖掘其外在形式以求刺激感官、炫人耳目,在我看來是本末倒置,可能因為消解了書法的內涵及其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區別最終會使書法滅亡。

參加評審活動的李木教先生

李木教,1966年出生於福建詔安。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草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州畫院專職畫師。擔任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行草書作品展、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扇面展、冊頁書法作品展、楷書展等重要展覽評委。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翰林 的精彩文章:

唯粥和書法不可辜負
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書法專業招生試題,你能考幾分?

TAG:書畫翰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