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穩度過出版業轉型期,這「三板斧」你不能不知道!

平穩度過出版業轉型期,這「三板斧」你不能不知道!

文/ 趙強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審、資深出版人

本文約3100預計7分鐘閱讀完畢

商務君按:眼下的出版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業界同仁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優勢在哪裡?出版社又該如何度過轉型期呢?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審、資深出版人趙強用「三把斧頭」告訴了我們答案。

不可否認,眼下的出版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那就是隨著出版產業的逐步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那種大而散、大而亂的出版格局已逐漸被強勢出版集團和一些各自市場定位準確的中小出版社的特色品種所代替。市場最不歡迎的是什麼都能做,但什麼都做不好、做不精的出版社及其出版物。

放眼全國的580餘家出版機構,大多都是按照從中央到地方的專業出版分工而組建的出版單位。這其中,除了有幾十家組建了出版集團外,絕大多數出版社還是在如何更好地轉型的邊緣上徘徊。不少改制完畢的出版社,也並不如人們的預期那樣,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變化,有的仍然是止步不前,從業人員的生產力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放。

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也不想在此進行深入探討。只是想說,在出版界普遍進行的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我們的同仁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優勢在哪裡?期望在幾乎各個方面都捷報頻傳,四面開花,是不切實際的浪漫空想!因此,筆者認為,轉型期的出版社必須精緻化、品牌化、品質化。在精細、特色、專業上用足工夫。

第一板斧:出版社應專而精

如今出版社的專業分工還是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各地幾乎都按照人民、教育、文藝、科技、少兒、古籍、美術、音像這8大類別分別組建的。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省,還是保留一個大人民出版社以外(在整個大社內,也依然按照業內慣例,組建了各個專業性極強的編輯部室),各地出版社都是按照這一專業分工進行著各自的出版活動。

不過,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各個出版社幾乎都打破了專業分工,科技社非要出少兒品種,美術社非得出文藝暢銷書,少兒社非得出古籍書,一時每個社都是在哪個領域都要嘗試一下,有為一下,似乎不越界出版一些非專業的圖書就不是一家大社、名社。於是我們也驚奇地看到同一品種的大爆炸、散而亂,使得出版資源日趨枯竭,新選題的開發與維護變得日趨艱難。

不少出版社在進行的大投入某一選題項目時,由於戰線過長,選題不是自己的強項,或者是選題不錯,但沒有適合的營銷渠道,結果是做出來的圖書只能是在倉庫中壓著,成為一堆廢紙。幾十萬、數百萬的資金就這樣不聲不響地打了水漂。不過,雖然部分出版社在選題的戰略方面有著極大的教訓,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出版社撇開自己的傳統項目、特色項目、專業項目,而專門在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內開墾。筆者在佩服他們的膽量之餘,對他們的前景也表示了極大的憂慮。

其實,縱觀古今中外的出版業,無不是在自己的特色產品上下足工夫。如我們一提到商務印書館,就會想到它的各類高品質的辭書。反正,筆者在購置使用各類辭書時,會首先想到其超品質的辭書。實在找不到它的辭書,才不得以用其它版本的辭書。此外,人民文學社的當代文學書,也大都代表了當代中國文學的最高水準,在當代文壇享有極高的威望。

筆者前兩年到法國訪問時,曾看到一家小型的出版社,專門出版各類袖珍出版物,別的都不做,這給筆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看來,在出版領域,只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並為的好、為的精。出版社熟悉的某一專業領域,實際上也代表著這家社在該領域的地位和影響,極其專業人才的獨有性,是一個社多年來幾代編輯竭盡全力開發出來的,並在圖書市場上佔得了先機,因此有著嚴格意義上的排它性。如果一家出版社經常改變出版定位,甚至隨著領導的頻繁更替而頻繁地改變品種,那隻能是自掘墳墓、自討苦吃、自毀長城。

在專而精方面,一定要專家治社,杜絕長官意志,尊重出版社的品牌和出版傳統,把專業書做到在某一領域內獨樹一幟,不可替代,並在精耕細作上用盡全部力量。當然,專而精並不是不要選題的開放性和與時俱進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時代感、國際感。只有真正把某一領域的選題做足、做透。

第二板斧:出版社應小而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出版社除了有幾十家是年發行碼洋是能夠達到幾個億乃至十個億以上的規模,人員結構在數百人之多外,絕大多數出版社是年發行碼洋數千萬的中小出版社。強勢社、大社幾乎都在北京、上海。他們佔據了中國圖書市場的一多半天下。特別是北京的出版社,更是盡得人才、信息、作者、媒介、渠道、讀者的先機,更能博得全國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像中國出版集團所屬的近20家出版機構,都是國內頂尖級的龍頭老大,如今組合在一起,更是強強聯合。各地的中小出版社要想異軍突起,靠做大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只有甘做小,甘做特,才能在重重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走出自己嶄新的今天和明天。

要做小,並不是只一味地在裁減冗員上下工夫,而是對出版社的整體出版戰略進行全新的考慮,集中優勢的編輯人才,量身定製自己的特色選題,從而最終確定自己的基本出版結構。出版社要更多地充實一線的編輯力量、發行力量,減少行政人員的比例,使得整個機構是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和專業特色而設定。

不過,如今的不少出版社的人員結構上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想進的人進不來,想要調整出去的人員又出不去。特別是專業水平較高的編輯人員的匱乏,更成了出版社發展的一大瓶頸。有著特色出版物水平的出版社並不是那麼多,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更成了一種奢望。大家拚命地將各自的出版社往所謂的大處去做,人員無限制地膨脹,超過百人的出版社越來越多。由於獎懲機制並不到位,許多人進到出版社只是為了享受較高的福利。因為種種原因,平時又沒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於是就陷入到張三長、李四短的糾紛中。

不少出版社整天「戰火紛飛」,骨幹大起大落,人員進進出出,人是不少,可真正創效益的人員沒有幾個。大家在坐吃山空和無休止的爭論中等待著出版社的一步步的衰落。在出版社小而特的進程中,要對自己所在單位的人員、機構、資金、歷史、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要按照自己的人才結構、資金狀況、選題儲備、發行網路等努力縮小自己的不必要的選題,將一些可出可不出的平庸選題堅決地壓縮下來。特色是出版社發展的強勁動力,是出版社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各地出版社應全力促成自己的特色,成為出版界的獨一個。

第三板斧:出版社應快而優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出版社也是一種傳媒。特別是出版社所辦的雜誌、網站、雜誌書,更是方便快捷的大眾乃至小眾媒介。即或是出版社所出版的圖書,特別是暢銷書,由於發行覆蓋面遍及全國各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某一類人群,因此也是一種傳媒。然而,長期以來出版社的傳媒意識似乎很淡薄。一本書從選題制定到正式出版,沒個10個月出不來。即使有個別的書能在一兩個月出版,也是極端的個案。出版社的所有環節都為之手忙腳亂。

其實,在目前整個社會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出版社的工作節奏應儘快提速。筆者遺憾地發現,整個出版界的工作節奏似乎要比其他行業慢了一大截。許多人滿足於每天不緊不慢的生活。一年中也就編輯幾本書了事,一天也就是幾個小時的工作狀態。同其他傳媒行業如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站相比,工作節奏明顯地緩慢。這種狀態無法適應激烈的圖書市場競爭。

許多業內人員曾戲稱自己是「九三學社」,即上午9點來,下午3點下班,中間再挖孔2個小時。這樣的工作狀態如何有市場競爭力?比較而言,圖書是需要精雕細刻,再加上圖書的出版環節要遠遠多於報紙、雜誌,圖書的及時面世就成為眾多出版人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

筆者以為圖書出版的相對提速是完全可能的。在此不妨借用一下期刊的工作制度,把一些需要提速的圖書列個時間表,倒排工期,同時進一步簡化優質出版社的工作流程。

出版社只有在選題對路、造貨及時、營銷高超、成本降低、回款迅速、庫存降低,最終才能有效地搏擊市場,並在整個業內佔得一席重要位置。

2017年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進行中,以下兩種方式均可查看問卷,參與調查,請您任選其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出版商務周報 的精彩文章:

實體書店大數據分析報告來了!哪些社和哪些書最受市場歡迎?
能「共享」的不是「書店」,而是「書房」

TAG:出版商務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