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去世之後,關於他的神化與祛魅

霍金去世之後,關於他的神化與祛魅

霍金自從上世紀90年代就遠離了理論物理的前言;他參加過一些研討會,但在學術上並沒有什麼進步——除了承認過去的錯誤,以及多次就科學問題和人打賭,並且幾乎每次都輸。

文/野原新

如果在北京的地鐵上隨機找一個人,問他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答案十有八九是「霍金」。但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物理學家或者物理學的愛好者,結果可能完全不同:答案或許會是斯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電弱理論的創始人;或者是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希格斯場與希格斯粒子的發現者;也可能是愛德華·威騰(Edward Witten),唯一獲得菲爾茲獎的物理學家,他引領了第二次超弦革命……

正如諾丁漢大學教授Peter Coles在《Hawking and the Mind of God》一書中寫道的:「公眾對霍金重要性的認識與科學界對其貢獻的評估存在著嚴重的割裂。」大眾會不自覺地把霍金視為神一樣的存在,但科學界並不買賬。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許多人會誤以為史蒂芬·霍金得過諾貝爾獎,但他其實並沒有。

霍金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和黑洞,其最大的成就是「霍金輻射」,發表於1974年。霍金輻射很好地解釋了黑洞釋放黑體輻射的機制,但由於一直沒有觀測的證據支撐,他可能正是因此而無緣諾貝爾獎。此外,他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為實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聯繫做出來巨大貢獻。

然而,霍金之所以成為科學界的「網紅」,與他的這些成就幾乎沒有關係。在Google上以「Stephen Hawking」為關鍵詞檢索,把時間設定在2018年3月12日之前(避免其逝世的新聞造成干擾),結果中只有很少與理論物理和宇宙學相關。事實上,今天的霍金在宇宙學和天文學領域的影響力同樣尷尬,他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與他發表文章的數量非常不成比例。

之所以專業的信息如此之少,是因為霍金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更多是個人觀點而非學術觀點。霍金相信外星人存在,並且積極鼓吹「外星人威脅論」;他對人工智慧採取保守甚至警惕的態度,認為人類可能因此而滅亡;他公開宣稱「哲學已死」,相信科學足以解決一切問題。霍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深信不疑,他在2017年認為地球將在100年後毀滅,人類必須在此之前離開,移居外星。而在更早的2016年,他把這一時限定為1000年。

無論結果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這些預測都是缺乏實證和不可證偽的,因此絕不符合科學主義的精神。考慮到牛頓曾預言世界終結於2060年,霍金的這些說法也不算太奇怪。霍金的這些言論主要發生在21世紀,而他自從上世紀90年代就遠離了理論物理的前沿;他參加過一些研討會,但在學術上並沒有什麼進步——除了承認過去的錯誤,以及多次就科學問題和人打賭,並且幾乎每次都輸。

霍金在大眾眼裡從來都是以積極的形象出現,他身患奇症早已被醫學判處死刑,只有兩根手指能活動卻從未停止思考,他鼓勵殘疾人說:「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但詭譎的是,他的許多預言總是透露著宿命論和陰謀論的味道。由於這些話出自霍金之口,媒體也樂於宣傳,因此大眾也不能不鄭重視之。但這些領域既非霍金專長,結論也違背科學的態度精神,因此確實不必太當真。

毫無疑問,霍金是被神化過的人物,但這種「神化」是無心插柳的結果。他總是像一個老頑童,敢於自嘲、不愛惜羽翼,他以成人雜誌為賭注和人打賭,在《星際迷航》《辛普森一家》《生活大爆炸》等多部影視作品中扮演過不同形象的自己。以霍金為主題的電影、紀錄片有十幾部之多,其中《霍金傳》《萬物簡史》等作品更使他婦孺皆知。在中國尤其如此,由於其特殊形象和傳奇經歷,霍金一直是中小學生寫作文的萬能素材,當他2016年開通微博時,當天便有200萬人關注。

辛普森一家

霍金的如此知名度,與他在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是分不開的。外國媒體在報道霍金死訊的時候,他的身份是物理學家和「《時間簡史》的作者」(physicist and author of A Brief History of Time),可以窺見這本書對於霍金的重大意義。《時間簡史》已經翻譯成40多種文字,全球銷量據說超過2500萬冊。在這之後,他又出版了《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科普的佳作。

關於《時間簡史》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本書的編輯是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西蒙·米頓,他勸說霍金刪掉所有的方程式,因為「方程每增加一個,讀者就會減少一半」。因此,這本書出版時,全書只有E=mc2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這個故事正好反映了科普的重要性,用最簡潔的形式將科學傳授給更多的人,以達到普及新知、啟迪大眾的目的。

尖端科學到了大眾那兒會形成天然的壁壘,科普則是溝通科學與大眾的橋樑。一個優秀的科普作者應該具備化深奧為通俗的能力,然後用最簡單的文字、圖表一目了然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霍金無疑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對於像霍金這樣的大科學家而言,願意花時間為大眾創作輕鬆易讀的科普作品,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科學家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

科普不僅使科學走向大眾,也會使大眾走向科學。許多人會因為閱讀了霍金的作品而投身於物理學的研究,也算是功不唐捐。科學是永恆的,經典的科普作品也會長久存在,今天的我們依然在閱讀卡爾·薩根、理查德·費曼的作品,並且仍能找尋到躍動著的科學精神的光芒。好的科普不僅是在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會普及科學精神和科學信念,後者使幾百年前的著作到今天仍不過時。霍金已經去世,但霍金的讀者會一直浸潤在理性和自由的光輝之中,一直相信科學永恆。

霍金本人在科學界的影響力確實在不斷削弱,但他對科學傳播做出的貢獻卻使他一直處在大眾中間。科學家與公眾對科學有不同的期待,前者熱衷於尖端,後者更青睞通俗。科學界會評估霍金的貢獻,公眾同樣可以;他也許不是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但絕對稱得上偉大。

科學不是梁山好漢的席位,討論霍金「是否偉大」不免有些大煞風景。但如果要真誠地評價這個人物,就不應該滿足於文學性的浪漫表達,套用幾句「群星」「宇宙」和「星辰」。如果霍金被低估,我們就應當挖掘他真正的價值;如果他被神化,這個祛魅的過程就十分重要,並且必不可少。霍金對科學的貢獻絕不會隨著他的去世而終結,他的許多預言既沒有被證實也沒有被證偽,人類在未來一定會重新評估他的價值。他在理論物理大廈上的添磚加瓦,也會不斷地延續下去。(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檢書公眾號:jianshu9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燭下檢書 的精彩文章:

了解狒狒的人,對形而上學的貢獻超過哲學家?
一個荒廢的明朝動物園

TAG:燭下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