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建築大師獲獎無數卻熱衷救災,曾將中國工藝推向世界而引人深思

日本建築大師獲獎無數卻熱衷救災,曾將中國工藝推向世界而引人深思

GIF

這是InnoTalk記錄的第

102個故事

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一面世,就引來了全世界的驚呼和讚歎。

這個接近70米高、建築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的龐然大物,竟然靠著一種結構得以在很小的支撐下巍然屹立。這一結構,便是中國古建築的魂——榫卯(sǔn mǎo)。

然而有一個日本人,他也利用全榫卯的工藝,沒有用一顆釘子,就打造出了一座7層木製辦公大樓,一舉震驚世界,也讓國人開始反思何為傳承。

這棟座落在瑞士蘇黎世的全榫卯結構大樓,讓他獲得了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建築界的諾獎)。而這位建築界奇才的故事,也被更多的人熟知。

原來木頭並不是他最經常使用的,那些廉價又脆弱的材料才是。

GIF

全榫卯結構的媒體辦公大樓-Tamedia

他是建築圈獎項的熟客,經常捧回一些大大小小的獎盃或獎牌。而這些,不過是對他作品的認可。作為建築師,他最熱衷的還是利用他擅長的材料,為人們做善事。

建得起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上的日本館,也願意奔赴四川的地震災區,為他們建設臨時幼兒園。

建得了紐約游牧博物館,也曾前往遭遇大屠殺的非洲盧安達為難民提供臨時避難所。

坂茂

1957年,坂茂出生在日本東京。他小時候住的房子是木屋,家裡會雇請木匠們前來修繕。在那時,他便開始對這傳統木匠的活兒十分著迷,平時也會挑選自己喜歡的木塊搭建一些小玩意。

九年級的時候,坂茂就表現出了他在藝術和工藝方面的不俗。為了完成暑假作業,他設計了一座房子,並被評為了最優還在學校展覽。看似普通的校園獎,卻讓他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建築師。

後來坂茂就讀於南加州建築學院和庫柏聯盟建築學院。畢業後,坂茂陪同攝影師深川由紀夫去歐洲旅行。

在那裡,他首次參觀了芬蘭國寶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的建築設計。阿托爾建造的帕米歐療養院依託建築所在的自然環境條件合理地設計結構和利用材料,令坂茂印象深刻。

回國後他便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項目:在阿爾瓦·阿爾托的日本特展上,27歲的坂茂用紙管搭建了整個展覽場所。

從這個展覽開始,他對紙管進行研究和測試,擠壓、彎曲,使其能夠在建築中使用,因此才有後來那麼多令人稱奇的紙屋。

2013年,瑞士傳媒公司Tamedia聘請坂茂為其員工創造一個宜人的空間。

當時Tamedia的董事會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工作環境要舒適;造價要便宜;建築能存在很久。

於是坂茂首先想到了用木頭代替鋼筋混凝土,這樣可以營造一個讓人們感到安靜、平和的的工作氛圍,按照坂茂說的,「就像在他們自家的客廳或林間木屋裡」。

並且,木材本身是天然的材料,在生產時所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會比使用鋼和混凝土少很多。

廢棄的木質材料還可以回收,通過重新利用衍生新材料,是當今世界四大材料(鋼材、水泥、木材和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和再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這也符合他的環保建築理念。

雲杉木

選定了材料,另一個難題又隨之而來。怎樣的建築結構能夠又環保又穩固,還具有獨特性呢?如果僅用木頭本身就能很牢固呢?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和很多木製器具的最重要的結構方式。這項工藝最基礎的就是通過打造不同的木製形狀,將兩塊木頭連接起來。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神奇之處在於不用一釘一絲的金屬,便能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而且十分牢固。

GIF

在中國就有很多採用榫卯結構建造而歷經千年不倒的建築傳奇,如紫禁城、頤和園、山西應縣木塔等。現代中國的很多傢具框架結構中,也常常使用榫卯結構。只不過常人在使用的時候並不細究,只覺得很牢固很耐用。

這項工藝從江戶時期傳入日本後,得到了非常多的喜愛,尤其是在建造寺廟等等,都非常喜歡使用這項工藝。

日本寺廟所用的榫卯結構(又稱四方鐮)

坂茂在設計時就想到了日本的寺廟,會心一笑,沒有什麼比榫卯更適合他的了。

要確保榫卯天衣無縫的咬合,每個部件都需要經過精確的手工切割和打磨,保證部件的尺寸沒有偏差。

GIF

考慮到結構牢靠,坂茂還將傳統圓形橫樑改良成橢圓形,榫接在兩端的柱子上,這樣橫樑就不會容易轉動。

為了預防火災的不測,他用完整的實心木材(近2000m3雲杉木)來打造每一個部件和結構,這樣可以抵擋一小時的高溫燃燒。

木結構帶來的穩重感,經過玻璃帷幕的搭配後,凝聚成了比一般前衛建築更具特色的古今融合大樓。

這樣一種類似宮殿般宏偉的、結合非凡精準榫接構造的龐大木構空間,展現了東方的營造美學,令外國人都嘆為觀止。

一座7層樓高,使用面積多達一萬多平米的全木頭大型建築,成了瑞士目前最大的木建築房屋。

2014年,坂茂榮獲具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日本第七位獲得此獎項的建築師。

然而,坂茂之所以能在業界出名,可不單單只是會做設計這麼簡單。

早先踏入建築界,他就運用紙建材的輕巧、組裝迅速的特點,為地震後的災民搭建臨時房屋。

1994年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慘案:盧安達大屠殺。非洲盧安達的兩個部落互相殘殺,造成80-100萬人死亡,占當時總人口的1/5000,200多萬人流離失所。

看到新聞的坂茂深感震驚與悲慟,他開始思考,「身為一名建築師到底可以做什麼」。

盧安達大屠殺場面

當時聯合國為難民提供了塑料布和鋁管,讓他們以此搭建避難所。可是,難民們卻把這些鋁管賣掉,砍伐樹木來建造住所。考慮到當時盧安達的環境條件,坂茂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提出了用硬紙館建造收容所的想法。

於是,一個個紙帳篷在盧安達搭建起來了,這種簡易避難所為難民提供了更舒適的空間。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坂茂自己募集資金為用紙筒為越南難民重建了教堂。這個紙管教堂原本預計只持續三年時間作為過渡,但最終被保留了十年。

直到 2005 年,台灣發生地震,坂茂將這座教堂拆卸下來運到了台灣南投。如今這座教堂被保留在了台灣,成為了一個永久性建築。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坂茂了解到當地有200多所學校需要重建。於是他的團隊用一個月時間,聯合120名日本和四川當地誌願者,為400個孩子搭建了地震災區第一所臨時小學-成都華林小學,包括3幢房屋、9個教室,佔地500㎡。

這對於當時陷入災後絕望精神狀況的災民甚至當地教育系統、政府來說,帶來的積極鼓勵意義已遠遠超過建築本身。

2011年,成都雅安發生了地震,坂茂也帶著他的學生和當地的學生,一起為雅安建立一所幼兒園,也是用紙筒結構製作的。

多少次災難,地震、海嘯、颶風,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前往當地救援,包括日本、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中國、海地、義大利、紐西蘭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他的紙建築輕盈而溫柔地佇立在滿身瘡痍的大地上,靜靜地包容、安撫著經歷了創傷的人們。

在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上,坂茂告訴所有人,「作為一個建築師,我設計了美麗的建築物。但同時,建築師應該有社會責任。」

回望坂茂這座「全榫卯結構」建築,在如今中國面臨木構建築復興的重重困境與使命時,有著極具意義的啟發。

他既傳承了榫卯這門傳統工藝,同時又結合了先進技術和時代元素打造出了現代建築的獨特氣質。

當這座建築面世時,很多人的民族主義感莫名泛濫,他們認為這項源自中國的技藝在日本發揚光大了,多少有些不甘。

而其實,國內也有很多匠人一直在堅守著這些傳統工藝,只是沒有被發掘。

GIF

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就曾記錄了一個老工程師,耗時5年,歷經10萬道工序,用7108個零件製作了一個全榫卯結構的天壇祈年殿微縮模型。

他憑著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匠心傳承,驚艷了世界,也讓我們知道,原來中國古建築的榫卯結構是如此神奇。

眼看著中國古建築一座座地消失,老先生的做法著實讓我們敬佩不已。這樣的民族自豪感,才是理直氣壯的。

傳統工藝歷經時代的考驗,不是潮流可以任意摧毀的。有人遺忘,也有人在傳承著。

也許我們不是那個傳承之人,但我們可以有包容之心去看待工藝傳承這件事,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去欣賞作品本身和背後的文化內涵。

不要讓傳承停留在傳統文化的追思和民族歸屬的捍衛而已,這樣的保護終將是沒有生命力的。

編輯 ? 小若

圖片來源 |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noTalk文創 的精彩文章:

用木雕刻神獸的日本木工,竟是伺候11位貓主子的貓奴
她把海邊的碎瓷片做成筷子架,老外都跟她學手藝

TAG:InnoTalk文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