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冶湖畔有個吳王壇

大冶湖畔有個吳王壇

吳王壇考略

文|劉遠芳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山街道下轄的行政村中,有一個名叫王壇。王壇村境內有王壇自然村,村中有一座吳王壇道觀,「王壇」地名即因之而來。

吳王壇有何來歷?

現存歷代《大冶縣誌》的「古迹」或「叢祠」類,都沒有關於吳王壇的記載,可知古時在縣內名氣並不很大。主持道人明崇泰提供了一冊新編《吳王壇志》,該書稱是宋末元初由向秀春建造。據載,向秀春在朝為官,爵至六品,因不滿朝政,告老還鄉,常閒遊於周邊廟宇,與黃荊山南麓聖水泉道觀的雲程法師李妙華的道徒劉仁禮友善(可參看拙作《李氏七庄與聖水泉古剎》)。劉出師後有意另立道觀,向氏家資豐裕,而膝下無子,於是捐資建私廟兩座,一為吳王壇,一為安田寺,一以安祖宗,一以妥神靈。吳王壇於1210年建成,劉仁禮為首住道人。

廟志中提到了安田寺!這個地名,舊志中倒是有,而且與一個重要的礦冶管理機構有關。

明嘉靖《大冶縣誌·古迹》載:「鐵冶所,在縣治東二十里,地名安田爐。本朝己巳年建,洪武十八年住罷,二十六年復建,二十八年住罷,三十二年仍設衙門煎銷,三十五年復罷。」(按:此處有誤。洪武己巳年為洪武二十二年,且洪武年號至三十一年止。)又載:「安田寺,在縣治東二十里。」清康熙《大冶縣誌·古迹》載:「鐵冶所,在縣東二十里,一名安田爐。明洪武初設,旋罷。有大使趙景先創七寶廟,以佑爐冶,今俱廢。」

迭經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戰亂,元代至明代嘉靖年間,大冶縣銅綠山、白雉山、青山場、鐵山各處銅、鐵的開採和冶煉俱廢;縣治西十里的銀場曾開爐煎銀,遇兵變,爐戶散亡,礦口湮沒,不復出銀。上段引文則證明:楓樹堡有安田寺,安田寺所在地或附近,洪武初大冶縣曾設鐵冶所管理爐冶,不久廢罷。以此可知,「三千年爐火不熄」的說法是有些誇張的。

清同治《大冶縣誌》載明了安田寺的位置:「安田廟,在楓樹堡,有老、新二廟。」而吳王壇大約是一個很小的私廟,遍查舊志,均未見載錄。

那麼,吳王壇供奉的是何神祇?

一種可能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甘寧。一種可能是孫權。鄂東南長期在吳治下,吳國君臣如孫權、魯肅、呂蒙、甘寧等被民間當作神祇供奉。甘寧死後被追封為吳王,鄂東南多地建有吳王廟。(事詳拙作《甘寧在陽新:由人而神的傳奇》。)孫權稱帝前,曾於黃武元年(222年)受魏文帝之封為吳王。陽新太子鎮的大王殿又稱吳帝宮,供奉的就是孫權。

不過,吳王壇前為向氏宗祠廢基,始建者為向氏,且當代主事重修者亦是向氏族人向前和等,那麼所奉神祇與向氏是否有某種特殊關係呢?筆者查閱大冶《向氏宗譜》後,發現還有第三種可能:吳王壇當初供奉的可能是向氏先祖向經。

追本溯源,要從宋代名相向敏中說起。

向敏中(949—1020),開封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和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姿表瑰碩,端厚愷悌,善處繁劇,慎於采拔。」文兼武略,出將入相,為有宋一代名臣,《宋史》有傳。南宋建炎初,金兵大舉攻宋,原居河南淮寧的向敏中五世孫向鴻舉家南遷,定居於陽新,成為陽新向氏始遷祖。元末,向鴻八世孫向世祥攜子向福九遷居大冶章山裡楓樹堡(在今金山街道寶山村一帶)甘棠灣,是為大冶始遷祖。

此處補敘一下關於向氏大冶始遷祖向世祥的生卒年代,讀者可與拙作《大冶向氏列傳》相互參看。

向氏宗譜說向世祥生於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卒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又說他於元癸未年(1283年)中進士。又有記載說向世祥「生於元至正三年癸未進士」,這涉及到斷句問題。如果他生於至正三年(1343年),則其時其父已經去世40餘年,其兄已經去世10餘年,這是不可能的。向世祥的生卒年並無準確依據,而是後人根據世系推算出來的。因此就出了問題。

如果向世祥的生年無誤,且於1283年中進士,其時他才23歲,可謂少年得志,在中國科舉史上亦屬罕見。而據大冶舊縣誌,向世祥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中進士,時年83歲,在科舉史上也極罕見。另據翟國璋主編的《中國科舉辭典》,1315年以前,元朝並未舉行科舉考試,故1283年中進士之說不靠譜;1343年也未舉行進士試,之前的1342年和之後1345年,進士名單中並無向世祥;整個元朝的進士名單中也找不到向世祥。

當然,因為元代的史料多有缺失,其科舉考試次數和進士名單可能也有缺漏,故不能斷定向世祥是否中過進士,何年中進士,但根據以上辨析可知,他的生卒年極有可能與事實不符。

向秀春為向福九次子,向敏中十五世孫,無功名(此說與廟志有異),無子嗣,依靠地租和兩個侄子寄回的銀錢發家致富。他於明洪武三年至十三年(1370-1380),購得觀音山後山黃荊山下一塊地,建造安田寺;又購得馬家宕下扁擔堖叢林,建造吳王壇。壇本是古代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的台型建築,在農村,寺、廟、壇、觀稱呼混亂,一說小廟稱壇。

向敏中的曾孫女向妙英,為宋神宗趙頊皇后,稱欽聖憲肅向皇后。宋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繼位,尊為皇太后。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氏一度臨朝聽政。她力排宰相章惇之議,主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向氏有決斷,知進退,守禮節,尚節儉,因而深受朝野尊崇。歿後宋徽宗追念不已,乃加封其父向經為吳王,弟向宗回、向宗良為郡王;又自向敏中以上三世,皆追列王爵。崇隆備至,「非常典也」。

向景春、向秀春兄弟為向鴻的十世孫,向綬的十三世孫。向經三兄弟,長兄向綜和三弟向綬未封王,只有向太后之父、曾任青州知府的向經被追封為吳王。因此,吳王壇可能是向秀春為紀念其十三世祖向綬之兄向經而建。在封王的先祖中,向經是與向秀春血緣最近的一位,建壇供奉他在情理之中。

吳王壇前有太子觀,二者前後相連,一門可入。《向氏宗譜》收有吳王壇和安田寺的形勢圖,沒有太子觀,也沒有關於太子觀的記載。清道光年八年(1828)春,向氏後人向葵有古風十二韻《游吳王壇安田寺留詩》,其序稱「自吳王壇至安田寺,僧索詩」,可知其時壇寺俱存,且不在一處(與前述向秀春購地分建之記載相吻合),而太子觀尚未建造。

太子觀可能建於清末或民初,所供神祇,可能是孫權之太子孫登,這與陽新太子廟中供奉孫登是一致的;廟志則認為是吳國第二個皇帝孫亮。現在太子觀供奉的是道教諸神。

如吳王壇果真建於南宋嘉定初年,則距今已800年,可稱歷史悠久,其間想必屢有廢興。安田寺早已消失,吳王壇則在清朝初年由向氏家廟演變為公共廟宇,由當地20多個姓氏協助山主向氏共同管理。由於有了吳王壇,當地逐漸形成人煙輻湊的小型集市,1949年以前還有郭記肉鋪、李氏布莊、詹記藥房、周記作坊、李記絨行等20餘家店面,方便了周邊村民的日常生活。

自晚清經民國至新中國初期,吳王壇曾是大冶上章鄉鄉公所、湖山區政府駐地,也曾興辦義學和私塾,後來改為小學,1960年代又增加了一所中學。1977年,吳王壇被夷為平地,就地建成王壇供銷合作社。

1999年,地方百姓在原址重建吳王壇,次年建成,獲宗教管理部門登記,2001年完成續建。2014年新修了牌坊,牌額題名為「吳王壇太子廟」。穿坊而入,當面即是向氏宗祠遺址,但見荒草叢生,只餘一副石質門框。右轉到遺址後方就是重建的吳王壇太子觀,一進兩重,前院為觀,後院為壇。古物重光,亦地方盛事也。

(原載東楚晚報2018年3月14日第1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鄉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鉤沉辨疑,雅俗共賞

TAG:故鄉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