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一眼都會覺得心酸的詩句
渡風
渡風
劉珂矣
00:00/03:43
夢微之
【唐】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譯文:
夜裡夢到與你攜手一起遊玩,早晨起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絹帕,卻也無心擦拭。
在漳浦我曾經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不知不覺已經八個年頭。
想你逝去在九泉之下,屍骨已經化為泥沙塵土,我還暫時寄住在人間,白髮滿頭。
阿衛韓郎(阿衛是元稹的小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已經先後去世了,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道這些嗎?
公元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23歲的元稹(字微之),他們互相佩服對方的才華,又有相同的政治見解(反對宦官專權,提倡減輕賦稅),算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一起參加科舉,並同時當上校書郎。在之後的時間裡,一起飲酒賦詩,賞花聽書。直到公元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
相似的命運下,二人只能互通書信來抒發心中的苦悶。公元831年,60歲的白居易在洛陽得到元稹病逝於武昌的消息,頓時悲慟不已。當元稹的靈柩運回老家陝西咸陽時,途經洛陽,白居易揮淚寫下了祭文。活著的人總想要將人世間的事告訴死者,縱然知道只是徒勞,卻依然懷著一份希望。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長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臉上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變得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著路上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寫於元和初年,這段時間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資,本該由官吏採買。但中唐時期,宦官專權,由於宮廷採購向來是肥差,宦官就將採買權捏在自己手中。
常常有數百人分布在長安各個熱鬧坊市裡,以低價強行購買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索要「門戶錢」和「腳價錢」,屬於一種公開的掠奪。詩歌大膽揭露了這個時期貪婪暴虐的統治下勞動人民的疾苦和艱難處境。
沈園二首·其一
【宋】陸遊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譯文:
傍晚時分,陽光斜照,城牆上的畫角聲彷彿也在哀痛,沈園已經不是原來的池台景物。
那座令人傷心的橋下,春水依然碧綠一如往昔,曾經在這裡見到她美麗的身影驚鴻一現。
陸遊一生中最大的個人不幸就是與結髮妻子唐琬的愛情悲劇。1144年,二十歲的陸遊與母舅之女唐琬結琴瑟之好,但婚後陸母並不喜歡兒媳,迫使他們在婚後離異。後來唐琬改嫁趙士程,陸遊另娶王氏。
在陸遊三十一歲的時候,偶然與唐趙夫婦相遇於沈園。不久後,唐琬逝世。陸遊自此加重了心靈的創傷,五十餘年間,陸續寫了多首悼亡詩。作者寫《沈園》時距邂逅唐琬已四十餘年,但繾綣之情絲毫未減,反而隨著歲月而加深。
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那樣凄涼而急促,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
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經催著可以出發了。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遇到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
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
縱然心中有再多的思緒情懷,又能和誰訴說呢?
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詞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冷落凄涼的秋景來襯托表達和情人分離時難以割捨的感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不同的痛苦雜糅交錯,更令詞人感到前途的渺茫與黯淡。
詞的上半部分寫餞行時的景物和離愁,重在勾勒環境;下半部分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境遇,重在刻畫心理。整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詞中句子也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譯文:
想起當年你身著綵衣,手捧玉杯殷勤地敬酒,是那麼美麗多情,我開懷暢飲,喝得醉意熏熏滿臉通紅。
翩翩起舞,直到原本在樓頂的月亮墜落到樓外樹梢的深夜,盡情歌唱,直到筋疲力盡累到無力再搖動桃花扇。
自從分別以後,我總是懷念那次美好的邂逅。多少回夢裡與你重逢。
今夜遇到你,我舉起銀燈把你細看,害怕這次相逢又是在虛幻的夢中。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議行新法,朝中政治風雲突變。父執(父輩的親朋好友)的亡故或失勢,使晏幾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加上他個性耿介、不願阿附新貴,因此仕途坎坷,生活境況日趨惡化。在這段與先前富貴雍華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日子裡,晏幾道採用今夕對比的手法寫下了許多追溯當年的詞作。
這首詞寫得是詞人與一個女子的久別重逢。前半部分回憶當年的盛會和初見時的情意,後半部分寫別後思念與相遇後宛如做夢的心情。無論是盛會的歌舞,還是別後相逢的喜悅,都透著一種迷離夢幻的空靈與美好,因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題都城南庄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這個時候,就在這扇門裡,姑娘的臉龐通紅,與鮮艷的桃花相映。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在春風之中。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唐人孟棨(qǐ)的《本事詩》和宋代的《太平廣記》中卻記錄了關於詩人的一個故事。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有個叫崔護的年輕人,容貌英俊,文才出眾,到長安城參加進士考試,不幸名落孫山。於是崔護在京城附近尋找住處,準備來年再考。清明時,他一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看到一座莊園,崔護去敲門要水喝。過了一會兒,一個女子出來端了一杯水,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崔護找她說話,她卻默默不語,直到最後崔護悵然而歸。
此後一年,崔護沒有再去見她。直到第二年清明,崔護來到城南找她,卻發現門庭莊園如舊,但是大門上了鎖。崔護題下這首詩後便離開了。幾日後崔護又來到莊園,聽見裡面傳出哭聲,於是叩門詢問。一位老父出來說他的女兒自從去年清明開始,時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幾日前看到門口的題字,回家後便病了,絕食數日後不幸去世。崔護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將其頭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不一會兒,女子竟然睜開眼睛復活了,老父大為驚喜,便將女兒許配給了崔護。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譯文:
殘雪凝輝讓溫暖的畫屏變得冰冷。已經是三更天了(古時候三更是夜間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不知哪裡傳來《落梅曲》的笛聲,笛聲嗚咽,在夜色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可是遠遠尋去,哪裡有那個吹笛人的蹤影,只有月色清冷朦朧,不甚分明。
我和你一樣,都是在這人世間惆悵而痴情的生命。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後會淚流滿面?在這令人斷腸的笛聲里,因為你的遭遇而輾轉難眠。
康熙年間,詞人在殘雪之夜獨自徘徊,不能入眠。聯想到自己生活孤獨凄涼,飽嘗人間離愁別苦,為了表達內心的惆悵,作下此詞。雖然下半篇中作者好像在同一位知己談話問答,但那個並不存在的人正是作者自己。因此雖然與他素未謀面,卻能聽懂他的心事,並為他痛徹心扉地哭泣。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允許轉載,但請註明作者與出處,否則侵權必究。
(網路上轉載需註明來源於本公眾號,修改轉載需聯繫作者或本公眾號)
TAG:弦月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