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對我們有哪些有益的影響?
聽音樂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有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研究證實,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還有很多奇妙的功能。
美國一位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高於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5年。據德、意等國家的調查,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壽命通常要長5~10年。
音樂治療法已經在很多國家盛行,醫學界通過臨床實驗認定,音樂對放鬆身心、振作精神、誘發睡眠等,都很有實效。在生理上,音樂能引起呼吸、血壓、心臟跳動以及血液流量的變化。有一些類型的音樂還能刺激身體釋放一種內啡呔天然鴉片製劑,可達到松馳身心和紓緩疼痛的效果。
1972年,波蘭政府根據幾位病理學家和音樂學家的建議,設立了第一個「音樂治療研究所」,頗見奇效。不久,英、美、日等國有醫院也隨之採用了音樂治療的方法。比如,每日飯後聽3次音樂,能治療神經性胃炎;給患高血壓病者聽抒情音樂,可降低血壓;給受了驚嚇的人聽柔和輕鬆的樂曲,可以使病人安靜以至恢復正常。
人體為什麼會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產生反應?醫學界研究人士認為,這與人體細胞本身的節奏有密切的關係。當人體細胞的震動與外部節奏協調時,人就有舒暢的感覺。
西方人士認為聽西方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效果最佳。有的專家指出,舒伯特的音樂能助失眠者入睡,巴赫音樂可減輕消化不良,莫扎特音樂能減輕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感。也有的說,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起到消除疲勞、重振精神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然而不是所有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對3個不同的交響樂隊的208名隊員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都平穩愉快;以演奏現代樂曲或以演奏現代樂曲為主的成員,70%以上的人患有神經過敏症,60%以上的人急躁,22%以上的人情緒消沉,還有些人經常失眠、頭痛、耳痛和腹瀉。還有人對一些音樂愛好者作過調查,發現在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家庭里,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得和睦;經常欣賞浪漫派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思想活躍;而熱衷於嘈雜的現代派音樂的家庭里,成員之間經常爭吵不休。據說是長期聽這種音樂,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強烈的刺激,甚至破壞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正常功能。
邱漢橋 月光曲
聆聽音樂可增強記憶力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音樂訓練除了可陶治性情外,還可增強對語言的記憶力。
在接受測試的中文大學60位女生中,小時候曾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女生比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女生能多記憶17%的文字資料。
負責這項研究的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陳瑞燕介紹說,以往腦智能學的研究發現,音樂家的左腦比一般人大,他們的左腦可能較一般人發達,而左腦也是主要負責語言記憶的。因此,接受正規音樂訓練很可能令人們的左腦發展較佳;連帶左腦所控制的語言忘記力都一起提升了。
這項研究對一些語言能力受到影響的失憶症患者來說也是一個喜訊。由於學習音樂毋需語言技能,如果病人有機會學習及享受音樂,他們的記憶力也可能逐漸得到改善。
音樂可使兒童容貌變得漂亮
據美國有關科研部門研究發現,常聽音樂能改變兒童的容貌,使孩子變得漂亮。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講,人的面孔容貌,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如果想從根本上改變容貌,就必須去醫院進行整容手術。然而,專家們指出,利用音樂可以改變幼兒的容貌。
經常讓幼兒聽些歡快的樂曲,用音樂來刺激神經,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對這一點日本幼兒開發協會曾做過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們把幾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來,一一拍照、錄像,作為原始的資料。然後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開始時沒有引起什麼變化,可四個月以後,這些孩子的面容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情也比一般的孩子活潑,動作協調,就連眼神都與一般孩子有著根本的區別。
由此可見,在幼兒時期讓孩子多聽些優美的樂曲,不僅對孩子的智力有所開發,而且能使孩子的面容變得漂亮起來,可見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
音樂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胎教音樂很受歡迎,那些悠揚、輕柔、婉轉的曲調不僅使母親聽了心曠神怡,而且使母體內的胎兒也能受到感染,使他們生活的「宮內世界」也像母體外一樣的充滿陽光,從而使他們變得健康、漂亮、聰明。音樂為什麼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呢?
當人們欣賞音樂時,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常常會有一種陶醉感。音樂可以使你忘卻身邊紛擾的世界,進入一個神仙般的世界。難怪心理學家常常呼籲,要善用美妙的音樂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陶冶自己的性格。對於孩子來說,自出生之前開始就對音樂有好感,出生後不斷發展著對音樂的喜好,3、4歲時就已初步具備欣賞音樂的能力。音樂能使孩子享受一種深深的愛,使孩子的心情充滿歡樂。這種情緒會促使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能夠調節血流量和神經系統的活動功能,有利於孩子的記憶、理解、想像思維等各種能力的發展。
不少學者對音樂進行過研究,發現音樂的音品、音調、節奏、旋律、音質的不同,會對人體產生鎮靜、鎮痛、調節情緒等不同功能。人的情緒是一項複雜的活動,與大腦皮層下丘腦、邊緣葉都有密切關係。因此,美妙的音樂能使孩子的心境愉快。這種愉快的情緒,能夠有效地改善和調整大腦皮層及邊緣葉的生理功能,從而使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得更加完善。這種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那些音樂大師的作品流傳於世,經久不衰的原因。
孩子的音樂活動包括唱歌、音樂欣賞、節奏樂器、音樂遊戲及舞蹈等。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增強了音樂的欣賞能力,開擴了知識眼界,這不僅對一般孩子而言,就是對弱智的孩子也有著令人驚奇的效果。曾有一名「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學校音樂老師的培養下,從聽音樂到自己參加打擊樂演奏,到伴隨音樂跳舞,孩子的智力因此大大提高。這不能不說明音樂在啟迪孩子智能方面的重大作用。
還有些家庭為孩子準備了樂器,讓孩子自幼開始學習音樂。這種演奏活動,使孩子的雙手更加協調。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教授阿特拉斯經過多年研究指出:「學習彈樂器的人,由於左右手指神經末梢經常運動,能促進大腦兩半球的發展。」因為彈奏時,視覺、聽覺、觸覺及整個肌體,都必須處在協調一致的積極狀態下,所以就能訓練孩子的思維、注意和記憶,啟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實驗證明,學音樂的孩子學其他課程都比較快。
邱漢橋 空山吟
由此可見,父母不應該忽視音樂的力量。這種力量,或許在短時間內並不顯著,最後,那潛藏的能力終將表現出來。
音樂是生理與心理感受上的統一
音樂所以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是因為音樂對人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況能起到某種特殊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心理作用和物理作用來實現的。
在心理作用方面,音樂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我們知道,音樂有各種不同的節拍、節奏,人體也具有各種生理節奏,如脈搏、呼吸等,它們之間如果配合好了,音樂就可以調節生理節奏。又因為人體對於音樂節奏具有明顯的跟隨本能,音樂節奏的快慢還可以帶動肢體動作的節奏,民歌中的「號子」就可以體現出這種作用。作為一種治療手段,音樂的作用可通過藝術感染力作用於心理,以情導理,既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又可以消除精神上的阻滯。節奏鮮明的音樂能振奮人的情緒,如軍樂曲、進行曲,一般都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可以使人興奮、激動、熱血沸騰;旋律優美悠揚的樂曲,則能使人情緒安靜和輕鬆愉快。另外,音樂還可以通過音調影響人的情緒。這種現象早在古希臘就已經被注意到了。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C調和緩,B調哀怨,A調高揚。
我們知道,人的情緒活動不僅與大腦皮質有密切關係,而且與人的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下丘腦和大腦邊緣系統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大腦邊緣系統是調整和支配人內臟器官活動的最高中樞。這樣,引起人們輕鬆、愉快、舒適和歡快的音樂,就能改善和加強大腦皮質、大腦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控制和增進人體各種內臟器官系統的正常活動。然而,音樂治療並不是單純地從欣賞中取得療效的,它是作為一種活動來達到治療效果的。因為音樂的樂曲本身是一種結構,是一個由各種音符組成的、有實踐性的、有規律的組織。患者要參加音樂治療的活動就要學習,要從頭至尾地注意樂曲的全貌。這樣,患者就必須集中注意力並作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通過音樂的活動訓練患者專心致志的精神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許多患者,特別是精神病和神症患者,恰恰缺乏這種能力。同時,音樂活動還能培養患者掌握或者恢復一些新的技能,如通過演唱掌握各種樂曲的旋律、音調、節奏、和聲,以及與人協調一致的能力等;通過樂器演奏掌握各種樂器的性能、演奏方法和相互配合的能力等;這樣就可以促使患者增加生活樂趣和了解生活的意義,從而增進對生活的能動性和自信心,有利於身心的健康。
在物理作用方面,音樂可以通過音響的作用來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聲音是聲波的振動,是一種物理能量。而音樂則是一定頻率的聲波振動,它作用於人體內各個振動系統使之產生有益的共振,使各器官節奏協調一致。這種協調一致,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優美的音樂聲波作用於大腦,提高神經的興奮性,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與乙醯膽鹼等物質,起著調節血液流量,促進血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及唾液分泌,加強新陳代謝等作用,從而使人精力充沛,洋溢青春活力。國外用音樂代替麻醉藥物做剖腹產和拔牙手術,絕不是單純靠轉移患者注意力或是暗示作用取得效果的。它像針刺一樣,具有生理和生化基礎。人們對針刺鎮痛的機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已發現它與人體內的內啡呔增多有關。因此,樂曲節奏旋律、速度、協調等的不同,就可表現出鎮靜作用、興奮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和情緒調節作用等不同的效果。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心理活動,特別是情緒的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養生健身、增進健康的目的。
※孫竹籬:腹有詩書,詩畫益得
※藝術人生:2006年邱漢橋作品研討會人民大會堂召開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