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與成實師
《成實論》與成實師
——中國佛教史話之四十二
方 之
《成實論》一書,訶梨跋摩著,鳩摩羅什譯,是部派佛教中的重要論典之一。作者訶梨跋摩,中印度人,出身婆羅門種姓。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載玄暢所撰《訶梨跋摩傳》云:他是佛滅後900年時人,「幼則神期秀跋,長則思周變通」。他聰慧過人,精通《四吠陀》①,從一切有部②的究摩羅陀出家後,研習《阿毗曇》,不到一個月,即精通其文義。他認為《毗曇》繁瑣,名相太多,不是佛陀的教化之源。如是他就用了幾年的時間,對三藏經典進行研究。《成實論》就是他研究的成果。此論一公布,就鬨動了摩揭陀國,因而被尊為國師。
後秦弘始三年(401),鳩摩羅什到達長安(今西安)之後,譯出了這部《成實論》,共16卷202品。此論為何名「成實」?據說是為了成立修多羅(經)中的實義,故名。此處所說的實義,即指《阿含經》中所說的四諦內容。羅什翻譯此論時,手持梵本,口譯漢語,由其弟子曇晷筆受。譯完之後,羅什的另一弟子曇影在整理譯稿記錄時,發現問答辨難,往返再三,很難分成段落。於是他就按全書的內容分成五聚(五個部分),即《發聚》、《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和《道諦聚》。曇影的這樣分類,曾獲得羅什的讚許。其中的《發聚》是全書的序說,泛論體現佛教存在的佛、法、僧三寶,四諦大要和對各部佛教、特別是對有部《毗曇》的批判,主張聲聞人亦可理解人、法二空的道理,不立過去和未來有實體等內容。 《苦諦聚》主要是講五陰(蘊),即色、識、想、受、行。作者認為色有三種,即四大(地、水、火、風)、四塵(色、香、味、觸)和五根(眼、耳、鼻、舌、身),四塵是能造,五根是所造,四大通能所。關於識,就是心,依色而有。心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從體上講,只有一個;從用上講,則又不同,不同意建立有各種不同的心數(心所)。因為想、受、行等都是心的不同功能而已。想是假想,並無實體。受有三種,即苦、樂、舍,三受皆苦。行是心理上的其他各種不同的作用,如貪、嗔、痴等等。
《集諦聚》,主要是講煩惱和業,因煩惱而造業。業有三種,即身、口、意,意業是主要的,有意業才去造身業和口業。為何又有煩惱呢?這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眾生的生死流轉,以無明為首。若沒有無明,就不會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沒有業,就不會有生死苦果。《滅諦聚》,滅,就是涅槃。論中對聞、思因緣智(人空觀)和空智(法空觀)以及滅盡定滅假名心,對法心和空心分別作了解說。滅是第一義諦,即見聖諦而得道。所謂滅,就是滅假名、法、空三種心,了知陰、界、入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只有假名,都無實我和我所。三種心都滅之後,所有業和煩惱,皆無所依,因而就永不再生起,這樣就進入了離言絕思的涅槃境界。
《道諦聚》,所謂道,就是道路之意。以其能通達到滅諦(涅槃)。道諦一共有八,因為遠離邪惡外道,故又稱為八正道。它們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學人從聽聞正法,引生智慧,相信和理解五陰無常無我,是謂正見。此種相信和理解的智慧是自己的真正憶念而生,即稱為正思維。由正思維斷除染法,努力修習凈法,即為正精進。受戒之後,獲得正語、正業和正命,進而成就正念和正定,由定發慧,觀察四念處的身、受、心、法而得解脫,進入無餘依涅槃。
《成實論》在許多問題上,有其特殊的見解。例如五陰(蘊)的次第,一般都說色、受、想、行、識,而本論則說色、識、想、受、行,原因是本論認為識是主要的,受、想、行都是心(識)的不同功能。又如本論認為聲聞人亦能理解我、法二空之理。其他還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大都是針對著有部《毗曇》而發的。
《成實論》是在長安譯出的,最初只流傳於北方,但不久就傳到南方了。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載《略成實論記》中說:「齊永明七年(489)十月,文宣王(蕭子良)招集京師(今江蘇南京)碩學名僧五百餘人,請定林(寺)僧柔法師、謝寺慧次法師於普弘寺迭講」《成實》。後來他又請僧柔、慧次等人改編《成實論》,簡繁存要,略為九卷,並抄寫500部流傳於南方。從此以後,成實之學,即盛弘於南方。
《成實論》究竟屬於小乘論典還是大乘論典?在中國佛教史上各說不一。有些人認為論中既闡明我、法二空之理,又引用菩薩藏中的經文,應該是大乘論典。如梁代的三大家僧旻、法雲和智藏,都把此論作為大乘論典弘揚,直到陳、隋時代的智 和吉藏等人才認為該論是小乘論典。實際情況是羅什譯此論,是因為此論的思想比較進步,接近大乘般若思想。可以肯定地說,《成實論》是介於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一部論,從發展的觀點看,該論的思想是趣向於大乘的,但不一定就是大乘論典。
《成實論》傳譯中土之後,從南北朝至唐初,許多高僧學者講說或作註疏,形成一個學派,即所謂成實師。在南北朝時代,成實師分為兩大系統,即壽春(今安徽壽縣)系和彭城(今江蘇徐州)系。兩大系統弘傳《成實》的人很多。此外,還有不明系統的弘傳人物,在這裡不可能,也無必要都一一說到。現在只列舉幾位代表人物如下:
(一)釋僧導(公元4—5世紀間),長安(今西安)人,俗家姓氏不詳。他十歲出家從師學經,勤奮好學,夜以繼日。因無錢買油燭,就自己採薪作為照明之用。十八歲以後,讀書更多。梁《高僧傳》卷七說他:「氣干雄勇,神機秀髮,形止方雅。舉動無忤」。僧睿見到他,認為他將來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便問:「你於佛法有何願望?」僧導答:「我願為法師作都講。」僧睿連聲說:「不,不,你將是萬人的法主,豈肯作小法師!」
僧導受戒之後,學識日進,禪律經論,無不通曉,受到秦主姚興的敬重。興乃入寺拜訪,並接他同車進宮,參加鳩摩羅什譯經的審定工作。後來宋武帝(420—422)劉裕西伐長安,因慕其名,專程入寺拜訪。劉裕東歸時,留子義真鎮守關中,並囑託僧導多子照顧。不久,義真被西邊一個少數民族勃勃赫連所逼,幾乎要被俘,是僧導帶領數百名徒眾相救,才得脫險。劉裕為了感謝他的救子之恩,便命家族子侄皆禮他為師,並為他在壽春建東山寺。僧導在壽春經常宣講經論,從其受學者逾千人。宋孝武帝(454—456)劉駿即位後,將僧導請到建業(今南京),住中興寺,後轉瓦官寺,並講《維摩經》,劉駿自己亦到寺聽講。後僧導回壽春,卒於石間寺(即東山寺),享年96歲。僧導著有《成實論義疏》、《空有二諦論》等傳世。僧導是成實師壽春系的創始人,其弟子有曇濟、道猛、僧鍾、道慧、法寵、慧開、慧勇等多人。
(二)釋僧淵(414—481),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俗家姓趙。他從幼年時代起,就歡喜讀書。受戒之後,專研佛學。他遊學彭城(今徐州),住白塔寺,從僧嵩受學《成實》和《毗曇》等論。只學了不到三年,其成績比受學十年的人還好。他慧解超群,馳名遐邇。北魏太和五年(481)卒,終年68歲。僧淵的老師僧嵩是從鳩摩羅什受學《成實論》的,師徒都住在彭城白塔寺,故稱為彭城系。僧淵的弟子有曇度、慧記、道登、慧球等多人。
(三)釋慧次(434—490),冀州(今河北)人,俗家姓尹,幼年依志欽出家,後隨當時的名僧法遷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住竹林寺。年十五,到了彭城(今徐州)。他年紀雖小,但勤於學習。十八歲時,即通解經論,名重當時。他經常宣講《成實論》和《三論》。宋大明年間(457—464)離開建業(今南京)住在謝寺,常開法筵,聽眾甚多。曾應齊文宣王蕭子良之請講《成實》,並參予改編該論的工作。其後梁代三大家法雲、智藏、僧旻早年都曾從他受學。齊永明八年(490),他講《百論》,突然死在法座上,年僅57歲。
(四)釋僧柔(431—494),丹陽人,俗家姓陶。九歲的時候,他就隨叔父到處遊學,家雖貧寒而不改其志。後依名僧弘稱出家,並從其研習經論。二十歲後,開始登座說法。他住在定林寺,名聲大振,受到齊文宣王蕭子良等人的敬重,並請他講《成實》並參與改編該書。齊延興元年(494)無疾而終.享年64歲。
以上列舉的代表人物,都是宋、齊、梁代盛弘《成實》的學者,其他如陳、北魏、北齊、北周、隋和唐,都有很多弘揚這部論典的人。唐代唯識學興起之後,研究和弘揚《成實》的人就少了,在這裡應當說明一下的是:成實師不只是弘揚《成實論》,其他經論,他們也都弘揚。
注釋:
①《四吠陀》是印度的四部古典。
②「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之一。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所有恩,
下濟一切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安樂國!
請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經、
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為淺深得當、查詢方便、體系全面、注重實修的佛學平台,文章已實現全部點擊閱覽,強大的光明佛壇索引已經上線,更多實修內容將陸續上線,敬請期待。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佛經圖文音像免費結緣網站推薦:
弘善法德:http://www.liutongchu.org/
印經網:http://www.fjyj.net/jyzs/
淘寶網:https://amtfo.taobao.com/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轉發本文是法布施,自利利他,功德無量!
近期文章:
【1615】佛學觀點看霍金
【1614】持戒四關
【1613】供燈的殊勝功德
搜索更多精彩文章:
TAG:光明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