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帕特里克節遊行到泰坦尼克號
作者:關鶴
2010年3月我在美國華盛頓實習,那是人生中第一次親眼目睹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里有一群戴著綠帽子的慶祝人群。當天愛爾蘭酒吧里的客人爆滿,更多戴著綠帽子的男男女女把酒言歡、載歌載舞,原來這就是愛爾蘭最重要的節日聖帕特里克節。
公元461年3月17日,愛爾蘭的主保聖人聖帕特里克主教逝世。為了紀念他,公曆每年的3月17日成為愛爾蘭的聖帕特里克節,又名「聖巴德利爵紀念日」。當年他受教皇所託前來愛爾蘭傳教,差點被當地的民眾打死,然而臨危不懼的聖帕特里克通過當地的三葉草和好口才給愛爾蘭人講解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最終基督教被愛爾蘭人所接受。每年的聖帕特里克節,愛爾蘭與遍布世界多個國家的愛爾蘭後裔就將一片綠色的海洋、三葉草的標誌、特製的綠色啤酒和歡樂感染各個角落。美國是愛爾蘭人移民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的3月17日,在美國很多大城市都有聲勢浩大的聖帕特里克節遊行。
1845年至1850年是愛爾蘭歷史上一段非常黑暗的時期,在這短短的六年中,肆虐的饑荒和霍亂席捲了這個小小的國家。民眾或因貧病死去或出逃海外,愛爾蘭的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是當年許多愛爾蘭難民的首選。航行距離長達5000公里的海上移民船,曾經是很多體弱的愛爾蘭人的墳墓。因為貧困而支付不起全家船票的愛爾蘭家庭,在碼頭送別一兩位親人登上移民船去北美尋求新的生路,幾乎可算是生離死別。很多愛爾蘭移民在長途跋涉抵達美國後又因疾病而喪生。然而即使如此,在1850年,愛爾蘭人已經占紐約市人口的26%,比當時居住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人還要多。
1998年席捲全球大銀幕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浪漫故事,雖然發生在1912年,距離愛爾蘭大饑荒已過去半個多世紀,然而仍然能看到乘船前往美國的愛爾蘭底層民眾的身影。頭等艙乘客女主角露絲和美國窮小子畫家男主角傑克參加的是三等艙的愛爾蘭舞會,傑克在船上結識的紅頭髮小伙兒托馬斯·瑞恩就是愛爾蘭人。影片中,三等艙舞會的歌曲是由愛爾蘭風格樂隊「蓋爾風暴」(Gael i c Storm) 演奏的,曲名就叫《三等艙的愛爾蘭舞會》。據說在拍攝過程中,「蓋爾風暴」連拍幾次都沒達到詹姆斯·卡梅隆的要求,不滿的導演給樂隊成員們上了一堆啤酒,喝高了的樂手終於找到了狀態。當然了,海外考據黨也註解說,露絲在舞會上被人潑一臉但是還是喝得很嗨的啤酒,很可能就是愛爾蘭當地的著名啤酒吉尼斯。
泰坦尼克號於1909年3月31日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港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動工建造,愛爾蘭人對泰坦尼克號傾注很多心血:建造過程中有愛爾蘭工人喪生,下水後船上也有不少愛爾蘭籍船員。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頓港啟程,在愛爾蘭皇后鎮(今科芙)停靠後前往美國紐約。在泰坦尼克號的2224名乘客與船員中,有164人來自愛爾蘭,絕大多數都是三等艙乘客,只有54人生還。泰坦尼克號船體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也是愛爾蘭人,在4月15日船難這天與泰坦尼克號一起葬身海底,終年39歲。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對愛爾蘭、特別是對貝爾法斯特來說非常沉重,當世界各地都在為泰坦尼克號曇花一現的輝煌和隨後的慘劇唏噓不已之時,泰坦尼克號在貝爾法斯特幾乎成為了整個20世紀的禁忌話題。
在2013年的一次美國人口普查中,約有10.5%的美國公民上報自己有愛爾蘭血統或為愛爾蘭後裔。在那次華盛頓的聖帕特里克節遊行中,可以看到很多穿著職業制服的愛爾蘭裔,其中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政府公務員為主,他們甚至開著消防車和各類警車參加遊行。愛爾蘭移民抵達美國新大陸後所做最多的工作,就是不需要高學歷和技能、賣體力又有危險性的警察和消防員。1855年,根據紐約警察局的統計,約26%是愛爾蘭裔,這一比例在上世紀60年代更是達到42%。直至21世紀初,愛爾蘭裔美國人仍然是美國各執法類工種的最大群體。
在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也出現了在美愛爾蘭裔的身影。主角方鴻漸的克萊登法商專門學校博士文憑便是從紐約的一位愛爾蘭人手中買來,既得到了文憑,又只給了低價,「這事也許是中國自有外交或訂商約以來唯一的勝利。」
TAG:光明網歷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