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理散文如何凸顯主旨

哲理散文如何凸顯主旨

關注社會萬象 洞見人生哲理

——哲理散文如何凸顯主旨

哲理散文,自然也是散文。常見的散文,寫景敘事類的較多,也容易理解。哲理散文,相對而言略顯特殊,它是在散文主旨的抒發上,表達一種人生哲理,讓讀者思考時代與塵世,從而起到令人深思、感慨的作用。作為高中生,要寫好哲理散文,必須要對此文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成竹在胸。

【技法指導】

借物抒懷,敘說人生道理。哲理散文,很多時候是看到身邊的自然景物,突然想起人生的境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寄寓著情懷。明人王世禎說:「當其觸物興懷,情來神會,機括躍入,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有先一刻、後一刻不能之妙。」許地山的《落花生》,看似寫花生,其實是教育子女要做像花生一樣樸實的人。為此,作者很多時候,就眼前景身邊事,結合社會現象、人生際遇來分析思考,觸及讀者靈魂深處的柔軟。

借事說理,引發社會思考。哲理散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必須要有一定的相關事件。哲理的情思,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需要事件來充實。通過具體的事件,引起閱讀者的興趣,然後在文末對整體事件進行思考、升華,從而引導者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不同層面去認知事件,即是成理。有篇《一顆核桃樹》的文章,從棗子樹、李子樹、櫻桃樹,到最後樹自己用一顆果實證明是核桃樹,作者為之感慨「作為一個人,你也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沒誰會真正認識你。」讀來意味深長。

托物言志,闡述自我追求。自然萬物,都是生靈,在各自的世界裡成長。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山間大樹,溪邊小草,都帶著生命的氣息,不斷的努力生長,也就遭遇不同的挫折。那些被大風摧折而堅持生長的大樹,那被踩如爛泥又頑強挺直腰桿的小花小草,帶著堅韌站在我們面前。人生何不如此,遭遇挫折要敢於面對。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要懂得從自然界的萬物在面對不幸,依然面對,綠出自己,升華到青春的道路上,一樣要敢於面對,奮力抗爭。陸蠡的《囚綠記》,那綠葉枝條對陽光的渴求,又何嘗不是作者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思考生活,審視世態萬象。我們所處的時代,各類資訊信息、千變萬化,在面對所親歷的生活,要學會去思考相關事情古往今來的變化,思考不同年代的不同情感和觀念,從而在新的角度去面對去深思。周國平的《經典與我們》,就是觸及當今人們對經典的思考「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應該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卻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該是多麼巨大的損失啊。」振聾發聵的言語,讓我們反省自視。

以小見大,細微處顯哲理。哲理性散文,在選擇材料時,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對日常瑣事多做關注,貌似尋常的事件,往往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其關鍵在於,能否深入思考,聯繫與人生相關的方面,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而闡述道理。比如面對登山的辛苦,堅持不懈,終有「上登絕頂我為峰」的感慨,做到與對學業、事業的追求,聯繫起來。找到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期待呼喚號召的左右。夏天裡綠葉的飄零,可與年輕人不上進過早進入社會聯繫起來。

卒章顯志,凸顯文意情懷。哲理性散文,在寫作時要做到環環相扣,文章開篇不表明作者寫作態度和意圖,而是對某些事件的描述,在層層鋪墊的敘述中,在娓娓道來的描摹中,在淋漓盡致的抒情中,水到渠成的點出文章的哲理。利用自然事物來陳述的文章,選擇的飛禽、走獸等,要擬人化的提煉某種思想,與人性的深處思想聯繫起來,從而起到影響他人、促人深省的作用。

【經典引路】

豐富的安靜

周國平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只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裡,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子彷彿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一道動蕩不寧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了。不過,這是跌宕之後的平靜。在經歷了許多衝撞和曲折之後,我的生命之河彷彿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谷地,匯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家裡讀書和寫作,外面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嘗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面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兒也都和我無關。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只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裡。「在那裡,我們最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在那裡,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上帝就是靈魂里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

【評析】

安靜與熱鬧,是相對的兩種社會生活。周國平透過熱鬧的表象,看到人們精神的空虛,想到社會上某些人精神的匱乏。而安靜,卻能讓人看到在心靈平靜的深處,在內在的澎湃與偉大的情愛。我們面對生活的日常,在追尋著喧囂與熱鬧之餘,要懂得感受內心深處的那一份靜美,精神世界才會更加美好,人生更為充實。

【教師下水文】

那群羅漢松

校門口的那群羅漢松,似乎是高一那年移栽來的。很多時候,我從它們邊上走過,走過也就走過了,難得看一眼。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學習,鐵絲網隔開的不僅是路與樹,也隔開了生存的空間和生活的方式,我常是這樣想的。

周日早上,心情不錯,想起校門口的公園,聽聽鳥語,看看零散的花開,調節一下忙碌的生活。不知不覺走進公園,又一次從那群羅漢松邊走過。驀地,一根細細的鐵絲從杈枝間掛下來,綳得很直。

我心裡一緊,它們還在打造完美?鐵絲的下端,系在哪兒?石塊,還是木樁?目光循著鐵絲找下去,天,那鐵絲是捆紮在它自己身上距離泥土三五寸的樹樁部。枝條上纏繞整齊的塑料布、灰麻繩,鐵絲是捆在麻繩外的。本是奮發向上的枝條,硬是被拉著朝著大地,彎成優美的弧度。鐵絲的另一端扎在樹樁部,真是物盡其用。想著心痛,可這種方式,確實是讓枝條的形狀彎得最美。

真沒想到,羅漢松的成長與成名,真是不易。端莊的它看似一樹蔥鬱,枝繁葉茂,蒼翠碧綠。可為著名聲的遠揚,多餘的枝丫被無情的剪去,合適的枝條硬是被搬彎,還要系在自己身上。環主桿的枝丫眾多,都被硬生生彎下,捆上鐵絲。枝上捆綁是一處,樹身上卻是密密匝匝的,肉痛。這樣的姿勢,肯定要好多年,才能固定成型。它不會喊叫,不會逃離,堅持的承受,真是一個堅強的羅漢。

幾天前,老師上課文《種樹郭橐駝傳》。文章開始講種樹之道,卻是激發了問者的思考:「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橐駝的回答,讓問者欣慰:「吾問養樹,得養人術。」文中的「問者」,抑或是柳宗元自己。說的是故事,其實是吏治,郭橐駝都知道「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讀到此文的時人,肯定清楚,世間需要「婉約而多諷」,言已盡而意無窮。

古人當時如何思,今天人們怎樣想,沒有辦法知道。一棵樹,要體現它的價值,要經歷斧斫繩捆,艱苦卓絕數年。人呢?想要成就自己,總該要捨棄一些東西,勞其筋骨磨其心志,堅守自我的操守,才能讓人仰慕。

想想我們,有些是入學成績難盡人意,高中課程偏科嚴重,且貪玩而上課萎靡不振的。也有者,一心一意麵對高考書,心無旁騖的。從郭橐駝種樹,到校門口的那群羅漢松,它們清晰地告訴我,年輕人或許有著這樣那樣的愛好,但是要懂得「刪去」那些影響自身成長的枝條,還忍受著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風雨,堅持上好多年,才能彰顯青春的價值,得到他人的尊重。

校門口那群羅漢松,它們站在那裡,櫛風沐雨率性成長的,不僅是站成了路外的風景,還可能站進一些人的生命里,比如我。

【點評】

一群不起眼的羅漢松,一篇《種樹郭橐駝傳》,原本是不相關的事件。筆者在一次不經意間的公園遊玩,從羅漢松身上的鐵絲看到樹造型優美的不易,更看到種樹的道理。兩者緊密的結合,闡述人生成長的艱辛與堅持,在緩緩的敘述中,闡明文章的哲理。要成長,要斫去與學習無關的愛好,更要有堅韌的品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語右文 的精彩文章:

TAG:左語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