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銅陵地域文化拾遺》之銅陵民間待客習俗

《銅陵地域文化拾遺》之銅陵民間待客習俗

禮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傳統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要求的律己、敬人的過程。

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有許多經驗之談,給人以啟迪。

1

銅陵縣地理疆域很小,但十里一鄉風,在禮俗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待人接物的做法上有一定的講究,這種規範其實質是中華文化的代代傳承,綻放出來的是中華文明的輝煌。

過去,銅陵土居人待人接物是非常講究的,具有一定的禮儀規則和地方特色。

迎客重禮。客人來訪,主人必須起座或出門迎客,客人見主人行拱手禮,主人抱拳還禮,迎客人入廳堂,賜上座。客人表示謙遜,落座在八仙桌的側位。女婿回門或正月拜年行跪拜禮,接待方式同其它來客一樣。尤其正月,家裡來親戚,左鄰右舍都互送五香蛋,名叫送子茶,至少要收兩個,表示好事成雙。女客來訪由家庭主婦出面接待。參加紅白喜事、華廈落成、壽星宴請,家主因事不能出席,兒子代行,不論年齡大小,按其父輩次安排席位。

讓床留客。留宿客人,家主必須讓床。如果尊貴客人,主人讓床,讓其獨宿。親朋留宿,如是男客,主婦讓床,讓其同家主同宿,如是女客,家主讓床,讓其同主婦同宿。這一點是非常講究的,不能臨時搭鋪,客人獨宿。

待客以誠。客人落座後,家主看茶,不管客人吃飯與否,主婦馬上端出一碗三個糖滾水子(雞蛋)。客人吃完三個糖水蛋後,上茶點,一般是:生薑、香菜、蘿蔔乾、臭乾子、燒餅等。條件好的人家,上一包麻酥糖。這些不是家家都有,有幾樣就行,但不能沒有茶點。如果主婦端出三個油煎蛋泡一碗鍋粑,就表示您是最尊貴的客人,這也是民間的最高禮遇。吃煙,在民間用的是「黃煙」,煙具是煙管(它是用竹根及竹根以上1尺左右的竹管做成的),首先遞上讓客人抽,一般情況,客人都會自帶。一邊喝茶,一邊抽煙,談笑風聲,一派民間風情。正餐,殺一隻仔公雞,蒸一碗雞蛋表示對客人的最高規格。用餐時,客人座主席,並請同村有威望人來陪客,家中未成年子女及主婦不得在客廳,待客人散席後,在灶屋吃飯。酒後吃飯,主婦盛飯送到客廳,方顯主次有序。女婿回門、拜年,女婿坐主席,家主宗族不分輩份大小一律陪坐在次席。

喜慶施禮。在民間,蓋新房、男婚女嫁是十分喜慶的事。蓋新房,民間非常重視木匠和磚匠,吃過早飯,主人給他們獻上紅包,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上樑時,鞭炮一放,再包紅包,表示感謝。對主人來說,就是花錢買平安,怕匠人做手腳,以求吉利。婚慶前,對於婚嫁的雙方家庭來說,做喜衣是件大事。現代人拿錢到商場去買,過去沒有。只有請針匠到家裡來做,在針匠開剪前送上紅包,這就叫包喜錢,是民間的一種規矩。但最重視的還是民間家添男丁的洗三朝,孩子出生第三天要洗澡,洗的好壞決定孩子長大皮膚的好壞。準備好盆水後,洗娘(接生婆)就要給孩子洗澡了,長輩給洗娘包「百歲禮」,親戚們依次把銀元、銅鈔、銅錢投入盆中,並說「寶寶百歲」等吉語,另含銅錢、銀元可避邪之意。中餐吃三朝酒,氣氛熱烈,滿堂喜慶。

2

在人生中,冠婚之事為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這是非常重要的兩件大事,本文舍其它講待客禮數之不同。婚宴開始前,來客全部到室外,(首桌留下給媒人和舅舅坐。結婚頭天,媒人坐一席,叫待媒。當天舅舅坐一席,媒人坐二席。)由主婚人呼名單進屋依次落坐。婚宴開始,家主發表感謝之言,舉杯同干,氣氛越熱鬧越好。但吃菜有講究,魚、腸子、耳朵、雞蛋不吃。鬧新房22點必止,送新郎入洞房,不然超過時限。

喪事則不同,亡者在家只存放二日,第三天必入土為安。頭二日憑弔者居多,憑弔者在亡人門口必須燃放鞭炮。亡人兒子下跪禮,女兒兒媳哭孝。憑弔者跪拜。報喪者必須在接喪者家中,吃點東西或喝點茶才能返回。

喪宴開始,亡人兒子跪在大門口,跪拜行孝。赴宴者全體起立,將杯中酒灑倒地上,以祭亡人。開宴第一件事把一碗「魚」吃掉,以祭亡人。心情要沉痛,不得猜拳拼酒。辦喪事過程,全村男女都主動幫忙做事。喪宴中有「偷碗」之俗,拿回家給小孩吃飯壓災。喪事結束,所借鄰居東西送還到原位,不得向其家人打招呼。喪宴散席,各人自行回家,不準打招呼告別,特別是「我走了」三個字不能說。

3

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錶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

從以上材料看,民間待人接物的做法很微小,很平常。從中可以看到的是純真的美,是人心、人性的美。鄉民鄰里友善,和諧相處,患難與共,尊長有禮,賓至如歸,展現出來的是一派風清氣正的純樸鄉風。古時識字的人很少,為什麼能做到這種程度,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陶冶,這就是「文而化之」的結果,能做到「仁存於心」,大家有一顆「仁心」。

在社會飛速發展,物質生活十分豐富的今天,由於禮儀養成教育缺失,社會不文明行為和不和諧因素時有發生,民間一些優良的禮儀習俗正逐步消失或被人遺忘。故此,我將這些拾掇拾掇,不被丟失。傳統禮儀文明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會產生積極影響,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些愉悅,社會就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

來源:《銅陵地域文化拾遺》

編輯:小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銅陵發布 的精彩文章:

銅陵年俗知多少·初一拜大年
樅陽女教師手繪靈犬12幅迎接狗年,你就說美不美!

TAG:銅陵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