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大秦帝國》里是如何論述六國滅亡原因的?

在《大秦帝國》里是如何論述六國滅亡原因的?

《大秦帝國》是孫皓暉歷時16年完成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他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說一說在《大秦帝國》里,作者是如何論述六國被滅的原因的。


一、術治亡韓——不思壯大自身,求生於陰謀算計

韓國人韓非說:韓國之亡,在於韓國的幾代君主,都沉迷於「奇計救韓」,而不務國家根本,提升自身實力。對內,韓國沒有錚錚陽謀的變法強國精神,廟堂上依靠種種秘密手段察核官吏的權術,君臣爾虞我詐,官場鉤心鬥角,上下互相窺視,所有各方都在黑暗中摸索,人人自危個個不寧。對外,淪落為最為滑稽荒誕的術治之邦。韓國廟堂君臣在亂世之中不思如何壯大自身,全副身心始終都在避禍謀人的算計之中。

三大「政治烏龍」算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小算盤:

第一大烏龍:移禍大邦。主動將天下垂涎的兵家之地——上黨,獻給趙國。寄希望「驅狼逐虎」,引導秦國去打趙國,韓國坐收漁利。結局是:引發秦趙長平大戰3年,韓國身不由己地捲入其中,非但全部丟了上黨、野王等大河北岸的要塞險地,且連大河南岸的水陸要道也被秦國全部佔領!

第二大烏龍:肥周退秦。自割兩城於周,鼓動周於秦對抗。結局是:非但導致800餘年的周王朝正式滅亡,自己也一舉喪師12萬,從此疲偌得不堪一擊,只有對秦國俯首稱臣。

第三大烏龍:治水疲秦。韓國派出治水大家鄭國入秦,為秦國籌建鄭國渠,圖謀大耗秦國資財民力,而使其不能徵發大軍東出滅韓!結局是:造就了八百里關中沃土,為消滅六國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

從族源上講,秦趙同根,趙國也曾是秦國最大的對手,但在長平一戰後,秦國再無對手。不知是什麼原因,內亂和政變的風習始終伴隨著趙國,以致最終直接導致其滅亡。

早趙時期約100年的時間裡,六代趙氏首領之中,發生了四次內亂。趙氏立國之後,這種內亂之風非但沒有有效遏制,反倒是代有發生,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四次:

公元前295年,戰國時期最雄才大略的君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上,趙國聽信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換下名將廉頗,終致全軍覆沒;

公元前245年,趙國發生罕見的將帥互相攻殺事件:趙悼襄王命樂乘代廉頗為將攻燕,廉頗不服生怒,率軍攻擊樂乘,樂乘敗走,廉頗無以立足而逃亡魏國;

公元前229年,趙國再中秦國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就趙國最後一名名將李牧被殺害。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帶頭搞政變的也是這個趙家。


現代的話說,燕國死於自己的「屁股」太大了,船大難調頭。燕國是周武王分封的姬氏王族諸侯國,是戰國時期唯一的周天子血統的老牌王族大國,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司馬遷曾論斷:歷時「八九百歲」。

正是這種天子血統的優越感和立國歷史的厚重感,讓燕國在春秋戰國亂世之中,依然奉行著古老的王道傳統,寄希望從「祖宗之法」里找到活下去的希望,繼續維持著「鄰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幻想,企圖以王道大德來平息激烈的利害衝突,處置重大的社會矛盾時暴露出明顯的迂腐,形成一種濃烈的迂政之風。

最後,迂腐的燕國幼稚到寄希望於「荊軻提一匕首而改天下」,可悲。


魏國哪種資源最豐厚?人才;魏國糟蹋最多的是什麼?人才。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大量的人才,僅整理一下民間耳熟能詳的人就有這麼多:

孫臏,孫武的後代,在魏國被龐涓陷害,後投靠齊國攻擊魏國。

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後投靠秦國主導變法,是秦國富強的重要人物。

張儀,著名的縱橫家,魏國大梁人,後也投提靠秦國破壞合縱。

范睢,魏國人,在魏國結仇投靠了秦國。提出遠交近攻,先滅魏國。

吳起,魏國人,後投靠楚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楚國名將,著有吳起兵法,並主持變法。

尉繚,戰國末秦國大臣。魏國大梁人,入秦為國尉,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

可以看到,從商鞅、張義到范睢、尉繚,魏國走出的人才,撐起了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的全程,這也是秦國由弱到強,最終統一六國的過程。


楚國被滅的根本原因,是大族分治,這有點像南北朝末期出現的門閥制。

楚國很奇葩,更像是一種「邦聯制」國家,楚王的統治始終有妥協的一面,允許部族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自治自立地生存,可以擁有自己的封邑武裝,且楚國君主不能任意奪其封邑。這就導致了楚國的政令很難得到有效執行,各家燒各家的香,圈自己的地,就連楚懷王要去秦國,也就屈原一個人跳出來反對,悲憤投江。最後,楚懷王囚死於秦國大牢。

與敵手相比,楚國的聚合之力遠低於秦國:廟堂決策之效率、戰敗恢復之速度、徵發動員之規模、糧草輜重之通暢、國家府庫之厚薄、兵器裝備之精良、器用製作之高下、商旅周流之閉合、民氣戰心之高下……凡此等等,無一不低於秦國。

事實上,楚國在反抗秦國統一戰爭中一開始是打勝了的,但秦國可以在主力大軍一次大敗之後,幾乎不用喘息地立即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戰爭,而楚國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楚南公在戰死前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悲壯,但也從側門證明了楚國門戶閥立的事實。

六、偏安亡齊——溫水裡的青蛙,面對危機心存僥倖而亡

齊國死得就像是溫水裡的青蛙,安逸了幾十年後,與其說被滅,不如說是投降。《史記》記載的齊國遺民回憶說:「五國滅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

齊國在地理位置上東靠大海,偏安一隅,又或許是太相信秦國忽悠的「遠交近攻」了,自從秦國滅韓之戰起,打了近十年時間,齊國卻一點反應沒有。

再往前看,齊國在被滅之前的五十餘年竟然一仗都沒打過,安穩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總覺得危機離自己還遠,等真正面對的時候,只有死路一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那年 的精彩文章:

宋朝建立之初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TAG:歷史那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