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包含哪些內容?

國學包含哪些內容?

國學包含哪些內容?也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早在1906年時候,有個叫鄧實的人,就給國學下定義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

鄧實關於國學的這個定義,過於模糊,胡適之、章太炎等人,都不滿意,他們大致認為:國學,就是指中國故有的歷史、人物、風俗、禮俗、制度、語言、學術、文藝等方方面面。

有些學者,更極端,他們甚至認為,現今,應把中國境內所有少數民族的歷史、人物、文學、習俗等,統統納入國學研究的範疇。

可是,這樣定義國學,實在是過於龐雜寬泛,令人難以理解與把握。

有個叫馬一浮學者,對此就很不滿意,他認為,所謂「國學」,就是指「六藝之學」。而「六藝,指得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樂」。

他認為「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形式,統攝諸子,是中國一切思想學術的核心。舍「六藝」,就沒有國學。

但是,馬一浮的定義,似乎又過於狹窄。

所以,最後大家比較公認的,「國學」的定義為:國學,就是指中國固有之學術。

這中國「故有之學術」,雖看起來還有些虛;卻很容易理解。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由乾隆皇帝主持,紀曉嵐等三百餘位高官學者,歷時13年,編纂(zuan)成了一本大書,稱《四庫全書》。

這四庫全書有近八億字,基本囊括了「中國固有之學術」。

為什麼說是「基本」呢?因為它的收錄,儘管比較全面,但還是在有意與無意間,漏掉了許多典籍。

這《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分。

經:指儒家的十三經:具體指《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儀禮》、《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指中國的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

子:指諸子百家,及佛家、道家等典籍。

集:指各種文集,又可略分詩集、文集、雜集等。

這《四庫全書》,近八億字的規模,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遍讀。那怎麼辦呢?這國學該如何學起呢?

其實,也別無他法,只能選其精華而學。但哪些是必學的精華呢?這本身也是個問題。

1923年,清華大學要派一批學生,出國留學,梁啟超給他們,開列了一份,「國學入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其中除「四書五經」外,還包括諸子、史記、李太白詩集等二十餘種。

錢穆後來覺得,這些書目對於現代人而言,還是多了。他認為,有七部書最能代表中國的精神,為現代中國人所必讀。於是,他也開列了一份簡單的書目,具體為:《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其中,儒家佔四,道家佔二,佛家佔一。

梁啟超、錢穆等人,開列國學必讀書目,其實有些畫蛇添足。

《四庫全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分,並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經」的地位最高,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它的字數不是很多,整個儒家「十三經」,不過六十餘萬字。

「經」,在原則上,是所有讀書人的優先必讀之書。但在實際中,有很多人認為,它還是過於龐雜,不適合所有讀書人去讀。

怎麼辦呢?在古代,這「十三經」,還可以濃縮,濃縮為「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也就只有一、二十萬字。

在現代,「四書五經」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完全陌生的人而言,可能還是有些多了。

怎麼辦呢?其實,四書五經還可以再濃縮,濃縮為「四書」+孝經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大陸人,要入國學之門,最好先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讀物,以開蒙,與打基礎。然後,再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以理解儒學的精髓。

所以說,我們現在學習國學,核心應是學「四書」+《孝經》。等有了餘力,再學五經;再學老子、莊子、壇經及古代詩文等。

這是一個基本的,學習國學的入門之次序。

作者:安魯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交流學習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文化交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