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工藝——漆器

中國傳統工藝——漆器

漆器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漆器的發展

1、新石器時代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

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

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shang)酌刻鏤」的漆藝。

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並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2、西晉以後到南北朝

西晉以後到南北朝,由於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紵(zhu)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夾紵胎漆器也因而發展。

所謂的夾紵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3、宋代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xiu)是技藝已經十分成熟,當時不僅官方設有專門生產機構,民間製作漆器也很普遍。

漆器所製作的器皿,樣式多且富變化,造型簡樸,表現出器物結構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靜謐為主。

4、 明代

明代時期的工藝美術跨入新的階段,官方設廠專制御用的各種漆器,並由著名的漆藝家管理。除了官設的漆器廠外,民間漆器生產也遍及大江南北。

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明初有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並出現集漆器工藝之大成的著作:黃成著,楊明注《髹飾錄》。

5、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

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漆器仍是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藝,包括福州的脫胎漆器,廈門的髹金漆絲漆器,廣東暈金漆器,揚州螺鈿漆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成都銀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紅漆器、細螺鈿漆器,台灣南投縣黑髹漆器等。

漆器的分類

螺鈿漆器: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鑲嵌紋飾的漆器。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

薄螺鈿漆器約創始於北宋代表性的實物有1955年在河南洛陽唐墓中發現的人物花鳥紋鏡。

明代最著名的螺鈿漆器匠師是江蘇揚州的江千里。他的代表作——雲龍海水紋長方盒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薄螺鈿漆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金箔、銀箔、金屑、銀屑等成為常見的技法,使薄螺鈿漆器更加璀璨絢麗。

20世紀,先後在江蘇揚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復,並稱為點螺。

剔犀漆器:剔犀,日本稱其為「屈輪」,由於多用雲紋圖案來裝飾,也稱「雲雕」。始於宋興於明,有1200多年歷史。剔犀漆器工藝繁雜,製作困難,生產周期長,是我國現有漆器工藝中最複雜、最珍貴的一種。近日被正式批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藝。

剔犀工藝器物有著光澤瑩潤、胎薄體輕、紋飾華美、堅固耐用的優點。

其最大的特點是使用黑紅兩種色漆有規律地逐層髹塗百餘遍,在達到足夠漆厚的胎骨上剔刻

脫胎漆器: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

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平遙漆器:平遙縣的推光漆器,歷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藝基本形成地方特色。

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

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故事人物等等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

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

天水漆器:1916年天水開辦了第一個隴南工藝廠生產雕漆。

1958年7月,雕漆生產合作社過渡為國營天水市雕漆工藝廠。改制後派人赴北京、天津、揚州等地學習石雕、牙雕、嵌鈿技術,已熟練掌握彩繪,鑲嵌、雕填、貼金、嵌銀、胎花、印錦、堆漆、刻灰、戧金、便塗、平螺鈿、研磨彩繪等幾十種裝飾技法天水雕漆。

業內人士用「繁工珍材」四字概括它特色。所謂「繁工」指工藝複雜,工序繁多。一件雕漆產品要經過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鑲嵌、粘貼、描金等上百道工序,費時少則三四個月,多則需要一年。所謂珍材,指天水雕漆產品全部採用珍貴的純天然材料。一般採用桃紅松、椴木等優質木材作胎,以當地小隴山盛產的優質天然漆為原料,以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蕭山紅石、山東綠凍石、北京黃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瑪瑙、珍珠、象牙(現以牛骨代替)、玉石、貝殼等為裝飾材料,並經常要用鑲金、貼銀等裝飾方法,可謂極盡「奢華」,「貴」不可言。

波陽漆器:波陽漆器歷史悠久,製作精巧,以造型新穎,漆面光澤,內壁光滑見長,始於漢,明清以後,享譽江南。20世紀60-80年代,遠銷東南亞,歐美和日本,產量躍居全國第二。

1915年,藝人張席珍製作的刻漆填金黑退光帽筒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多次獲國家輕工部優秀產品獎,全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和製作設計獎;多次參與人民大會堂髹漆工程,製作了多幅漆器字畫,條屏,器具等,參加了南昌滕王閣,西山萬壽宮等名勝的修繕和裝飾,漆畫《江南四月》《踏清》《姜夔》《漁鷹》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央電視台多次報道波陽脫胎漆。

波陽布胎漆器脫胎法較為先進:以松香雕作陽模,或將松香融化灌入陰模成陽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後擊碎松香,一次脫胎成型,布胎沒有接縫,平整光滑。

宜春漆器:中國漆器歷史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漆器的製作已達到驚人的高超技藝。

由日本奈良招提寺長老森本孝順等一行僧侶護送回中國探親的鑒真和尚造像,就是用脫胎漆製成的宜春脫胎漆器的生產純屬手工操作,先製成模型,再以棉布、綢布、夏布裱在模型 上,塗上調配好的液漆,待陰乾後脫下內胎,然後填灰、上漆,再進行打磨、推光、 裝飾,前後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製成。

現在,宜春市漆器廠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漆器、瓷器、銅器、銀器、玉器、景泰藍等製作工藝熔於一爐,並 採用金銀鑲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畫、「赤寶沙」、「綠寶沙」等多種加工技 法,生產出的脫胎漆器各呈異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賽會」榮獲一等獎。

描金漆器:描金漆器的做法是,在漆地子上先用金膠漆描繪花紋,趁它還完全沒有干透時,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著上去。另外還可以同時飾雲母螺鈿、砂金、碾金、泥金、細金等等。

這種描漆又叫做描彩漆或者是彩漆。描金還通常與描漆相結合,在單色一般是較深的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種顏色描繪出花紋圖案,這種漆器上的繪畫有較強的裝飾和表現效果。另外《髹飾錄》描飾門中還有一種「描金罩漆」,歸入罩漆類。

揚州漆器: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

其胎骨以木製為最多揚州漆器造型穩固雅緻,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具有傳統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

桐木漆器:鄭州的桐木漆器由來已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桐木作底胎,以中國大漆作塗料,沿用傳統的民間技藝,製作出的各種工藝性很強的裝飾品。 其特點是:不變形、不崩裂、耐酸鹼、耐腐蝕、耐熱性能高。

雕漆: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又叫剔紅。揚州名曰「雕漆」「純雕」。

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琅里,後者為漆里。著漆逐層塗積,塗一層,晾乾後再塗一層,一日塗兩層。塗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

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

漆器的技法

描金: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硃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填彩漆,即在漆器表面陰刻出花紋後,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紋,干後將表面磨光滑。

螺鈿: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陷蚌」、「坎螺」以及「羅鈿」,在歷史上也有叫「鈿螺」的,它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瑰寶。

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

堆漆:堆漆是指用漆或者漆灰在器物上堆出花紋的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在漢代已經出現,唐宋以後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則更加趨於成熟。

堆漆的做法有好幾種,一種是花紋與地子顏色不同,不同層次的幾種漆色互相交疊,堆成的花紋側面顯露出有規律的色層,效果極像剔犀;另一種是用漆灰堆起花紋,然後上漆,花紋與地子為同一色,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明清時期,堆漆還出現了在堆好的漆灰上加以雕琢和上漆的做法,叫做「隱起」或「堆起」,這比單純的堆漆更富於藝術感染力。

斑漆: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

《髹飾錄·坤集·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註:「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戧金:器物上既塗以漆,等干固後,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後用金屑撒於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

平漆:以漆漆物,並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一種方法,平易簡潔,製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現在多用這種方法。

堆紅: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

圖文來源於網路

古美術古玩藝術品拍賣正在預展中

今晚八點,正式開拍

掃碼下載APP即可進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美術 的精彩文章:

被文人稱為白酒中的掃地僧,你真的懂了嗎?
五大名窯未解之謎一一哥窯

TAG:古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