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投降書原件
「對戰略轟炸進行的調查權威性地證明,B-29轟炸戰役在最終迫使日本投降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役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人的戰爭計劃是依據「歐洲第一」的戰略而制定的。儘管如此,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民眾要求立即對日本採取行動。當時,隨著美國陸軍和海軍準備在太平洋地區開展行動,美國陸軍航空隊也在思索著能夠攻擊日本本土的方法。B-17和B-24轟炸機的航程不足以飛抵日本本土,因此美國陸軍航空隊需要一款航程超過3000英里(約4827千米)的轟炸機。
第20航空隊下屬的一個下級單位──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麾下的首批B-29轟炸機在1944年的4月份部署到了印度,部隊的指揮官是肯尼斯?B.沃爾夫准將(Brig. Gen. Kenneth B. Wolfe)。然而,後勤問題卻出現了,因為所有的用品必須跨越喜馬拉雅山運送。在當時,飛越「駝峰航線」是一個了不起的空中壯舉,需要非常嫻熟的駕駛技巧。這一要求增加了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困難,因而空中轟炸戰役開展得非常緩慢。
對此感到非常不耐煩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參謀長亨利?H.「哈普」?阿諾德上將在1944年的7月份撤銷了沃爾夫准將的職務,並用柯蒂斯?E.李梅少將取而代之。儘管作戰局面有了改觀,但只要空襲是從印度境內發起的,對日攻擊的問題就始終存在。試圖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對遙遠的敵國進行成功的戰略轟炸活動是不現實的。情況的嚴重性通過以下數據可以略窺一二:在第20轟炸機司令部執行的49次戰鬥任務中(這些戰鬥任務總共持續了接近10個月)只投下了11000噸炸彈──作為對比,駐紮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第21轟炸機司令部在戰爭中總共投下了156000噸炸彈。1945年3月,從印度起飛的轟炸活動宣告終止。
一個美國海軍工程兵營(即俗稱的「海蜂部隊」)正在馬里亞納群島上修建一處基地,旁邊三架B-29轟炸機正在低空掠過未完工的基地上空。從這一長串鏈狀的小島嶼上起飛的第21轟炸機司令部的轟炸機將在戰鬥中投下156000噸的炸彈 。
從好的方面來看,隨著這些轟炸任務的開展,B-29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這些轟炸活動也提升了中國軍民的士氣,而且李梅將軍也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有關太平洋戰爭和B-29轟炸機的使用經驗。就針對日本的戰略空中戰役來講,位於馬里亞納群島的基地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從關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起飛的B-29轟炸機可以對日本的大部分領土執行空襲任務。
從關島出發的B-29轟炸機群正準備執行一次轟炸日本工業目標的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所有扔到日本本土上的炸彈中,由B-29所投放的佔91%。
確定轟炸目標一直是戰略空中戰役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即使在B-29服役部署之前,美國人就已經為了研究日本經濟並選擇最合適的空襲目標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不幸的是,進行這樣的研究和提供有針對性的空襲目標建議所需的情報機構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太靠譜的。在戰爭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在這一領域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而且由於其社會的封閉性質,要想獲得有關日本的情報是一個巨大的、困難的挑戰。在許多情況下,空中戰役的規劃者們不得不依靠舊地圖、偶爾的旅遊報告和戰前的保險業務數據。
基於歐洲戰場的教訓和經驗,盟軍空中戰役的規劃人員確定了日本的幾個關鍵系統作為目標。其中,鋼鐵生產必不可少的鍊鋼爐就是一個專門被挑出來予以攻擊的關鍵系統。其他的空襲目標系統包括商船、煉油廠、運輸網路和彈藥工廠,特別是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複合體。
一種完全不同的戰術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U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縮寫為USSBS)的分析人員在研究了盟軍轟炸對德國的影響後,加強了上述這些目標的優先程度。然而,馬里亞納群島上的指揮官們卻另有想法。
第21轟炸機司令部頭三個月的行動(這些行動都是從馬里亞納群島上的基地出發的)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到1945年1月,第21轟炸機司令部僅僅在日本本土扔下了1500噸炸彈。投彈的命中精度也很糟糕,在一半的轟炸任務中,平均每50枚炸彈中只有1枚落在距離目標1000英尺(約305米)的範圍內。再一次地,阿諾德將軍失去了耐心。
1945年1月,李梅將軍從印度調往關島並負責指揮第21轟炸機司令部。很快,李梅將軍就把投彈高度降低了數千英尺,這是為了增加轟炸機的航程,並減少高空的急流風對轟炸的影響──急流風會嚴重破壞投彈的準確性。情報仍然是一門不太精確的科學,但分析人員已經確定日本經濟被組織成了「家庭工業」,而不是像在歐洲流行的那種大型工廠。在東京,有一半的工人是在人數不到100人的小工廠里工作的。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的結果就是,1945年3月,李梅將軍對轟炸戰術作了根本性的改變,他把轟炸高度降低到了9000英尺(約2743米)以下。因為他懷疑日本的夜間防禦非常薄弱,於是他下令去掉B-29轟炸機的自衛機槍、機槍彈藥和機槍手──除了尾部的自衛機槍。
對執行了二十多年的空中戰役條令而言,這是一個驚人的逆轉。李梅拋棄了航空隊戰術學校的學說──強調高空、晝間條件下的精確轟炸;李梅也無視了他和其他航空隊將領在對德國轟炸中付出了痛苦的代價才學到的經驗。他在夜間派出其麾下的B-29轟炸機,令其在低空發起轟炸攻擊,使用燃燒彈對日本城市進行攻擊。
這很冒險,但確實有效。日本人並未對燃燒彈的攻擊作好準備,對日本經濟及其軍事能力而言,空中火攻的後果是毀滅性的。較低的投彈高度和減少自身防禦武器這對組合使得美軍將飛機的載彈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6噸。
1945年7月,新裝備了B-29轟炸機的第8航空隊在吉米?杜利特爾中將的指揮下抵達了太平洋戰區。當太平洋戰爭結束時,第8航空隊剛剛為開展轟炸戰役作好了準備,不過,第8航空隊的轟炸活動已經開始日漸加強了。1945年的3月份,B-29投下了14000噸炸彈(當時可用的B-29轟炸機為385架),而當年7月份B-29投下了43000噸炸彈(當時美軍手頭上可用的B-29轟炸機接近900架)。戰役規劃者們預計,到9月份時這一數字將增加到驚人的115000噸──這需要第8和第20兩個航空隊聯合起來動用其全部兵力進行作戰。
不過,在這一切發生之前,1945年8月6日,一架B-29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枚原子彈。三天後,第二枚原子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投放完畢之後,針對如何投降的問題,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六位成員打成了三三平手,最後還是日本天皇打破了僵局並呼籲和平。那麼,究竟是什麼最終導致了日本的投降呢?
在他於8月15日對國家發表的那篇前所未有的無線電講話中,日本天皇通過使用「殘虐炸彈」一詞來為日本的投降辯解,他稱這種炸彈的威力是「實難逆料」的。日本投降後不久,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的成員們就在調查主管富蘭克林?多利埃(Franklin D"Olier)的帶領下進駐了日本。他們訊問了日本領導人,以了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日本的投降。日本內閣書記官迫水久常說:「結束戰爭的機會來了。沒有必要責怪軍方、產業工人或任何人──只是因為那顆原子彈。這是個不錯的理由。」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證實了這一點,但表示他需要適當的機會來說服軍事將領們的頑固態度,原子彈轟炸恰好給了他這個機會。
原子彈轟炸還在不斷地引發爭議,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也加入了這場辯論。他們認為日本將在11月1日前投降──在沒有使用原子彈、沒有進攻日本本土、沒有蘇聯參戰的情況下投降,這意味著原子彈轟炸是不必要的。不過,戰略轟炸調查團對11月份日本投降的預測是基於這一假設,即剛剛嶄露頭角的轟炸力度的日漸加強將很快開始。隨著第8航空隊抵達沖繩,預計在9月初開始的轟炸行動中在日本的投彈量將接近原來的三倍。與原子彈相比,大轟炸對日本的毀滅效果將是不同的,但同樣是巨大的。
如果沒有轟炸和進攻日本本土,那該怎麼辦呢?美國海軍的封鎖會引發大饑荒么?據調查團披露,從1941年起日本就開始實行配給制了,到1945年,日本的食品情況是「嚴峻的」。不過,飢餓封鎖將持續多久?還有,有多少平民會在軍事將領放棄戰爭之前死亡?
在戰爭期間,日本人總共羈押了558000名戰俘和被關押在監獄集中營的人員。這些戰俘營和集中營的死亡率約為40%──十倍於德國人的集中營。而在日本統治下的數百萬亞洲人民將繼續遭受奴役,直到封鎖使日本精疲力竭為止。
與在歐洲所做的類似,轟炸調查團分析了日本經濟以及轟炸活動對其造成的破壞,採取的方法包括訊問、實地考察、拍照和大量的數據收集。調查團的主管人員針對太平洋戰場發布了108份報告,其中一些報告存在爭議。
心理戰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收集的統計數據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在所有扔到日本本土上的炸彈中,由B-29所投放的佔91%;而在戰爭最後五個月所投放在日本本土上的炸彈中(按重量計算),由B-29所投放的佔96%。空襲摧毀了數以百計的工廠和數千個「家庭工場」。
日本人企圖分散到地下工廠和洞穴中以避免遭受攻擊,但這種努力只能進一步加劇對稀缺資源的消耗。日本的工業生產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間一直在下降。在沒有遭受轟炸的城市中,1945年6月的產量是其戰時峰值的94%,但在被轟炸的城市中,產量下降到了其最高值的27%。到1945年7月,鋁的產量為最高值的9%,而煉油和鑄錠鋼的產量則為其最高點的15%。
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到1945年7月,日本的經濟體系已經崩潰了,民用物品的生產已經低於維持生計的水平。軍火產量已減少到不足戰時高峰值的一半,這一水平無法支持日軍針對我們的進攻部隊開展持續的軍事行動。日本繼續抵抗的經濟基礎已經被破壞了。」
柯蒂斯?李梅將軍徹底改變了美軍的轟炸戰略──從晝間高空突襲到夜間低空使用燃燒彈突襲
八百五十萬人從日本的城市中被疏散了出去,這是日本城市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在大城市如大阪和神戶,一半以上的人被疏散了。八百五十萬撤離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工廠工人,這一點由戰爭結束時日本工廠的缺勤率為49%即可得到證明。
這種趨勢被李梅將軍進一步加劇了:1945年7月,李梅的轟炸機開始在日本的城市播撒傳單,被播撒傳單的城市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被轟炸。一位日本官員說,這些下落的傳單導致了恐慌,並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撤離。在留下來的人中,成千上萬的人被迫服役,以撲滅火災、恢復公用事業,並負責在轟炸結束後清除瓦礫,這進一步阻礙了生產和對軍備工業的分散。
日本國內的士氣暴跌。調查團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在1944年6月,只有2%的日本人認為他們會輸掉這場戰爭;到12月份,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0%;到1945年6月,這一比例上升到了46%;到1945年8月這一比例已經攀升到了68%。
至於投降的原因,超過50%的人說是由於空襲,約30%的人將其歸咎於日本軍事力量的損失。
美國海軍在打敗納粹德國方面發揮的只是支援作用,但人們可以感受到,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居於主導地位。因此,美國海軍堅持要寫一系列的報告以詳述海軍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歷史,包括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地區的兩棲登陸作戰。對於海軍而言,這些戰鬥是從1944年11月從馬里亞納群島開始的戰略轟炸攻勢的必要前奏。很明顯,美國海軍此時已經在為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本軍種的地位作打算了──到那時,主要的問題將由一支獨立的空軍來決定。
一張美國在二戰期間在日本投放過的傳單。這張傳單于1945年8月1日在35個日本城市進行了投放,其中就包括廣島和長崎。傳單反面是日語,主要是對這些可能是轟炸目標城市的平民的警告 。
就像在歐洲那樣,正是諸軍種的協同作戰才導致了德國的工業崩潰,而且美國海軍的「無限制潛艇戰」對於掐斷日本本土的原材料供應也很重要。B-29轟炸機基地的建立是美國陸軍、美國海軍和陸軍航空隊聯合努力的結果。然後,轟炸機開始襲擊日本的飛機工廠,但這些工廠的產量已經因為鋁的供應被封鎖而變得非常之低。然而,即使造出了飛機,也沒有發動機來驅動它們,因為轟炸已經破壞了發動機工廠。即使有發動機可用,由於海上封鎖,也沒有石油燃料來供這些發動機使用。就算有石油,煉油廠也早已經被空襲摧毀了──此舉限制了汽油的產量。海軍的扼殺封鎖得到了B-29轟炸戰役的大力支援,B-29通過空中佈雷封鎖了內陸水道和塗滿了灰泥的日本機場──這些機場是日本「神風特攻隊」飛行員起飛的地方。
日本的食品供應形勢也很不穩定。隨著戰爭的進行,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去打仗或在工廠里做工,這導致了食品短缺。美國潛艇切斷了日本的海上運輸線,B-29從空中布下的水雷陣重創了日本的進 口。對工廠的轟炸減少了化肥生產,降低了農作物產量。重建被轟炸過的工廠需要讓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到戰爭結束時,有超過一百萬英畝(約41萬公頃)的耕地被荒廢。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它們都表明日本陷入了一個無法恢復的惡性循環和日益緊縮的螺旋式下降。日本的領導人所面臨的是他們無法處理的多個災難性失敗:上面的一個或兩個還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但所有的一起來就束手無策了。
總的來說,至少有33萬日本平民在空襲中喪生。這一數字大致與德國相同,但損失發生在更短的時間內,且美軍的投彈量只有在德國的十分之一。此外,在空襲中還有約250萬幢房屋被毀,還有60多萬人被日本政府徵召去建造防火牆。
儘管如此,戰略轟炸戰役並不是一次完全的成功。根據調查,戰役規劃者最大的戰略失誤在於沒有讓B-29儘早地轟炸鐵路和內陸水道。這種攻擊將使日本的國內運輸徹底崩潰,同時顯著地減少派往九州島的增援部隊──九州島正是盟軍準備在1945年11月在日本本土登陸的地點。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投降儀式期間,數架B-29轟炸機從「密蘇里」號戰列艦的上空飛過。如果沒有B-29的戰略轟炸而單憑海軍封鎖的話,日本還會堅持數月之久 。
B-29轟炸機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空中轟炸加強了海軍封鎖對日本整個國家經濟的破壞作用,但主要是因為戰略轟炸使日本及其領導人完全無望於最終的勝利。毫無疑問,日本的抵抗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如果唯一的威脅是飢餓封鎖和盟軍軍隊緩慢的、但不可阻擋地推進到日本本土的話。
正如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所說的那樣:「我認為,單憑B-29的戰略轟炸這一點日本就應該尋求和平。」更具體地說,原子彈造成的心理效應在日本領導層中產生了這樣一種氣氛:它使得日本天皇越過他那些死硬的軍事顧問而宣布投降。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那壓倒性的權威是無可置疑的。在以往,每次戰爭結束後,人們都沒有試圖建立過類似的組織。調查團取得了堆積成山的證據,進行了數以千計的訊問,他們所做的艱苦的測量因為數量是如此之大而令人難以反駁。
更重要的是,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年間,戰略轟炸調查團為飛行員們提供了他們所進行的爭取軍種獨立的鬥爭所不可缺少的證據。調查報告,特別是其簡明易得的摘要部分在接下來的年份中被廣泛地傳播和引用。
在這些文件中還有很多可以獲得的信息。對於今天的飛行員而言,關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轟炸的有效性,數百份詳細的調查報告仍然在向人們提供著豐富、深刻又權威的原始信息。
※困住德國人的斯大林格勒沒有困住義大利人—特倫托天拿的悲壯突圍
TAG:裝甲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