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南山摩崖造像探訪記
浙江餘杭瓶窯南山摩崖造像位於杭州市北郊的餘杭瓶窯鎮的東南山腰,距市中心18公里。瓶窯古稱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窯燒制陶瓶,始稱窯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窯。瓶窯南山海拔不到150米,熔結凝灰岩山體。東臨苕溪,西一華里是拷栳山,北去一華里為104國道,南面是大片農田,摩崖造像分布在南山東南的山腰石壁上,延綿數百米,均為淺龕的浮雕造像。至1978年被毀過半,除最西一軀為道教造像外,其餘皆為佛教造像,反映了元代浙江釋、道兩教共存的歷史。
慈航觀音菩薩立像
像通高4米,蓮葉舟長2米。觀音頭戴寶冠,冠上有飾化佛,面容圓潤,神態安祥,胸掛珞,寬袖大袍,左右垂有飄帶,右手按,左手背於腹部,左手持短佛珠一串,赤足立於一瓣蓮葉小舟,舟下海浪花翻卷,左側天馬回首,昂望觀音。
尊華宿王智佛像
佛像坐西朝東,通高3.3米。頭上有肉髻,寬鼻大耳,身披袈裟,左手心向上,右手垂膝,佛的左肩上側豎刻: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質命工鐫刻尊象普頌尊華宿王智佛全忘勝劣印元因隨湧現南山石功德莊嚴萬相寺」七行題記。
尊華宿王智佛在《大正藏·十方千五百佛名經》中是「西北方一百五十佛名」第十二佛。可能因「尊」和「凈」兩字的音相同,在《十方千五百佛名經》是「凈華宿王智佛」。凈華宿王智佛是專門保佑嬰兒出世大事的。信徒在生兒育女前,以「凈華宿王智佛」名號諷誦作禮,其人所生子女得天眼照應,不會生在下賤貧窮之處,也不會生在三惡八難之處,出生的子女身如金剛相貌出眾,永脫生死千萬億劫生死之罪。
半尊殘破的佛像,僅存佛像下半部及蓮花座。
釋迦牟尼佛像
像通高3.3米,圓頂淺龕,龕作頭光和身光的形式,頭上有肉結,眉心有圓痣,鼻樑寬扁,兩耳垂肩,著通肩架裟,左手心向上,右手至膝,善跏趺坐式,下設蓮座。
釋迦坐像
位於南山的東北坡之放生池的西北石壁上,通高2.3米,頭頂肉髻,臉豐滿呈方形,眼部微突,鼻子寬而扁平,嘴角微閉。袈裟敞胸,佛身下部與池水平,佛像頭部左端刻有蓮花一朵,左邊岩石上橫刻「放生池」三字。
觀世音坐像
佛像面南向西,通高2.8米,頭戴寶冠,嵌有化身小佛,披大氅,佩纓絡,手置腹部,作托物狀,端坐於蓮座上。
釋迦牟尼坐像
佛像通高2.6米,面向南偏東,頭有肉髻,身著緇衣,左手屈指,手心向上於胸前,右手袒掌,卜垂作與願印,端坐於蓮座之上。
三世佛
三尊佛像並列雕鑿,高懸於開門塘深潭之上,屬半成之作,只完成火焰形龕及頭至肩部。三尊佛像大小比例相同,唯一的區別是來世佛的面未曾開眼。這是由於前世今世已知,而來世未知,因此來世佛的面在刻造時不曾開眼。照佛教的說法,三世佛可分「橫三世」和「豎三世」。「橫三世」是按地域範圍來分,具體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豎三世」則是按時間前後來分,指前世佛(即燃燈佛,也叫過去佛)、今世佛(即釋迦牟尼佛,也叫現在佛)、來世佛(即彌勒佛,也叫未來佛) 。「橫三世」與「豎三世」構成了佛教的縱橫時空體系。
阿彌陀佛坐像
龕作頭光和身光形,通高2.8米,頭頂肉髻,身坐蓮台,身披袈裟,左手屈指向上,食指平伸置膝前,右手屈指向上置胸部,左肩側豎刻:「本寺都寺比丘徒眾鐫造阿彌陀如來尊像功德普渡眾生有者至正元年八月□□」五行楷書題記。
殘破的佛像
說法如來
面向東南,通高6.6米,頭有肉髻,彎眉鳳眼,寬鼻厚唇,圓臉大耳,身披袈裟,左手執法螺,右手作說法狀。此像高懸崖壁,是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
玄武帝造像
僅存的唯一一尊道教造像,通高2.45米。玄武帝像披髮垂肩,圓臉大耳,有須無胡,右手持利劍,鋒向上,劍長103厘米,斜在左胸前,左手搭膝上,著寬袖長袍圓領道服,盤腿端坐,右腳擱左膝,足外露,座下為蛇纏龜身。
入口處有三龕造像,根據樣式應為明代時期所刻。
一處殘破的彌勒造像,一般不注意都不會發現。
南山摩崖造像是有明確紀年的元代造像群,且造像有一個共同特點,凡是佛像均是螺發肉髻,豐面大耳,彎眉垂目,鼻樑寬扁,唇厚微翹,緇衣袒胸。按石刻紀年看,有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及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前後相距14年,雕琢造型如出一脈師傳。
—————————— END ——————————
TAG:南山供秀 |